第一次看到微印的时候觉得这个产品很有意思:可以把一个人的微博排布成一本书,打印出来慢慢品读。那谁,你不是暗恋某某吗,把他的微博打印出来逐字逐句揣摩;小明,你不是喜欢苍老师吗,把她的微博图文打印出来抱着睡觉吧;诶,你不知道送她什么生日礼物,送她一本她自己撰文配图的杂志呗。 带着对产品的兴趣,小编找到了做这个产品的@李朋涛。很快小编发现自己低估了这个产品的形态,关于这点集中留到产品形态部分去说。 其人其事 你知道吗?这哥们儿大学时候曾经骑自行车绕着海南岛整整一圈,7天。大学的时候曾经是学生会、创业实践中心和一切杂七杂八的社团的主席、部长,武断地判断,仅仅这一点,一个人物的基本轮廓就已经勾画出来的:闲不住、不安分,想要做点儿什么,属于那种飞过天空的飞鸟即便不留下痕迹也要鸣叫一声"啾,我飞过了"的人。 李朋涛,中山大学法学专业出身,但并没有从事过任何跟法律相关的工作。 "本科阶段的专业对一个人的职业并没有那么大的影响,我们不应该被它限制。"李朋涛大学之前也是懵懵懂懂,随便填了个看起来牛叉的专业;大学期间慢慢找到了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互联网,于是自学编程,去IT公司实习,大学一毕业就直奔着3G门户去了,完全把法学抛到了九霄云外,"但是我仍然得感谢法学教给我的一些思维方式。"他身上还遗留着法学赋予了他的严密逻辑和思辨思维,即便小编的提问没有章法,他也能一二三四答上来,并且还能呼应到10分钟前某个问题的答案上去,而那个问题,小编可能都已经忘了。 照他后来的发展轨迹,这条路还走对了(对比一下一个法学专业本科生的最初几年苦逼职业生涯),不过4、5年光景,离职之前他已经是腾讯手机管家的产品经理,见证了这款软件一年间数十倍的用户增长量,不是应该很有成就感吗?为什么还要离开创业? "的确很有成就感。"李朋涛说,"在腾讯做产品于我而言是很舒服的,专心做产品、做体验、研究用户,不用去操心其他的事。但我不喜欢安定的生活,这样的日子虽然舒服,但少了一点什么。" 离开腾讯也就是离开一种相对安定的生活,李朋涛说他喜欢生活里多一点"不确定"的因素,结果的不确定,明天会面临什么的不确定,"不确定"让人着迷,让人有探索的欲望。 这种情况一点儿也不难理解,就如同很多家长拼钱拼命地要把子女送进体制内、国企、学校,觉得那样的工作很"稳定",而子女们却拼了命逃避一样。一个普通的年轻人都受不了没有激情的生活,一个会骑自行车绕海南岛一圈的人骨子里想必少不了一点小冲动。 创业意味着什么? 首先什么是创业?我们理解的移动互联网创业,是不是这样:没有一份固定的工作,要么一个人,要么三五十个,围绕着一个想法去做出一个东西投向市场,在市场反馈中一次次地迭代、冲撞,最后成功或成仁。 李朋涛说创业是一种"思维方式",以前在腾讯内部的氛围也被认作是创业,一个的团队做一个产品,由市场和用户决定去留;也有失败的风险,但这种风险全部由公司来承担了。 "创业思维就是如何把一件事情做好,如何极致地好,要思考要琢磨,要努力还要勤奋,失败一千次还要再做一千零一次;这种思维方式,与工资、考勤、领导、制度、奖金并没有多大关系,而是发自内心的,即使失败受挫,这种思维方式仍然会存在;进入这种思维方式,就是在创业。" 如此说来,李朋涛的创业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从他有这种状态的时候就开始了,而放弃创业也意味着放弃一种思维方式。小编问:你决定从腾讯离开的时候,为自己考虑后路了吗?"没有考虑过,很享受现在这种状态,会一直做下去。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 产品形态 微印的做法,就是依据用户定制把个人微博的数据导出来排布成一本书的样子,然后交给印刷公司印刷成文本,再经淘宝发货给用户。第一次看见微印的时候,新奇是觉得新奇,但觉得不够"高端":好不容易把心一横出来创业,居然就是在淘宝上卖书?这是彻头彻尾的误解。 实际上微印并不染指印刷和淘宝运营业务,这些都交给代理商来完成,他们只提供一种"个人数据平面化"的解决方案,也就是第一步的杂志生成步骤;盈利模式则是从订单中参与分成。未来个人的数据除了印刷成文本,还可以导出,做成电子杂志在各种移动设备上浏览。电子杂志的发挥空间更大,可以加入二维码、 LBS、声音、社会化的一些元素,比如杂志里的一张照片可以配上一段语音,或者可以标注拍照时的地理位置,还可以将页面分享至微博、人人网等等。 微印8月份上线,用户量不详,但李朋涛说"很快会实现收支平衡"。 未来的数据来源也不局限于微博。"API的开放应该说是大势所趋,未来更多网站都会开放数据,用户可以用微印把更多个人主页上的信息制作成杂志。" "微印最终的产品形态肯定不止是现在这样,我们会在逻辑层面创新,一步步把微印做成一个现在大家包括我们自己都想象不到的样子——具体是怎样,我们现在有很多设想,但都要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