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字


  《中国历史的教训》是一本由习骅著作,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8.00元,页数:24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一):内容不足以支撑这么大的题目
  这本书是由二十几个小故事组成的。作者水平一般。读完全书,感觉像高中生写的文章。
  如果本书叫做一个纪检人员的读书笔记还撮合。叫什么中国历史的教训。太夸张了。
  读完全书,看不到作者有什么有价值的观点。有些命题作文的感觉。
  不推荐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二):几千年来积累下的鄙习,要清除它还需要能持之以恒。
  纪委干部写的书,可读性还真没让我失望,历数过去的人和事来阐释如今中央大力反腐的必要性,庸官也是坏官,读罢虽能有所体会不过要将这么多年来败坏的官场风气快速扭转还有很多路要走。希望中国更美好…另外感觉本书的一个不足就是没有列举党本身的一些历史上的问题,始终没有读到,略感遗憾…--2015年8月19日于北京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三):中国历史的故事
  这是一本我睡前的读物,每天看一两篇然后入睡,读之欣然有味,慨叹之余也有些启发。
  一个个串起来的生动故事的确出彩,言语朴实接地气。对于此书大抵有如下几点感受:
  1.人性有弱点,趋利避害最为明显。
  2.政治生态环境对于干部的成长十分重要。
  3.制度的设计虽然复杂,但一定要科学,唯如此方可约束。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四):历史遗留怎么解决
  才刚刚读了两篇,难得一本正统的政治书,能让我一个小朋友坐在马桶上也读得进的。
  我支持大力反腐败,支持把反腐作为高压线。
  可是,腐败的人劣行早已存在,既然人还是那些人,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已经存在,那么现在的反腐意义何在?(比如买官卖官)。
  如果不让曾经腐败的人割断过去,重新开始,那么人情还是会大行其道。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五):通俗易懂的小故事
  本来看书名觉得是一个个中国历史小故事,希望能了解一下我国的小故事,通过本书小小的了解到古代的皇帝不好当,往往都是只能片面看整体,在大官的围绕下,很难了解民间的事情,现代的社会媒体真的担任到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学会好好监督媒体的作用和效果,我们自己学会去辨析。同时觉得当官和管理与机制离不开关系的,只有管理和机制能跟的上经济社会的发展,才能有效于民!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六):评皇帝的伙食费
  清朝皇帝吃个鸡蛋要几十两银子,修个门也要几千两!明明不合理,为什么各级官吏揣着明白装糊涂,都不敢说破呢!个人认为,主要原因是官僚体制出了问题,各级齐心协力欺上瞒下,不说真话,不报实情,皇帝就一个人,在这种环境下就变成了聋子瞎子!虽然有的皇帝下令调查,但结果却是匪夷所思,只好不了了之!这又说明,制度再健全完善,也要靠人去落实,去执行,人都坏了或不敢管不敢说啦,长期习非为是,制度的约束作用又如何发挥呢?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七):中纪委2015年推荐的书——《中国历史的教训》
  1月23日上午,记者在中纪委网站看到,最新的推荐书目是《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本书的作者习骅在"反腐第一线"工作多年,因此,这本书也被称为"第一本由纪检干部写作的历史读物"。在《中国历史的教训》一书中,习骅写古论今,洞察官场百态,既写清官能吏忠臣,又写贪官懒官巧官。"24篇古今人物故事,有的伟岸得让人拍案叫绝,有的卑劣得让人不可思议,有的愚蠢得让人顿足捶胸,个个似曾相识、如在左右,不是成功的经验就是‘历史的教训’。"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八):有意思的历史故事,值得回味的古今
  前些天一口气把这本书看完,读得有滋有味。对于我这个历史学得不太好的人,这本书中的历史故事很有意思,浅显易懂,娓娓道来。
  虽然主要是迎合现在的主旋律,偶尔一些表述也免不了"谄媚"之意,但已经是可读性非常强的"充满教育意义"的文章了。
  特别喜欢里面两个小人物,一个是誓死也不写顺应圣意但非真相的史官,一个是重新测量,重树界碑的清朝官员。历史就是人的故事,在关键时刻关键位置上的那个人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都决定着历史的动向,不仅是大人物,小人物在那个点上也足以发挥非常深远的影响力。
  故事讲的好,一是有逻辑,二是文字洗练,能把故事讲的抓人很不容易,历史是个宝库,什么样的故事都有,希望能有更多这样的好书,更多像作者这样的善于讲故事的人,将历史中值得推荐的故事挖掘提取仔精彩地呈现出来,让今人再度回味。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九):中国历史的教训
  去年朋友向我推荐《中国历史的教训》这本书,说这本书用幽默风趣的历史故事讲廉政,在公务员系统很受欢迎。但由于去年比较忙,买回来也没看,最近有时间翻了翻,确实蛮有收获的。 这本书是中纪委一个叫习骅的干部写的,是由他发表在中国纪检监察报的24篇文章组合而成。每篇文章都是围绕廉政讲的一个小故事,里面既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教材,运用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从而警示育人于无形。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有三点:一是丰富了知识。十一届三中全会不仅是改革开放的起点,也是锤炼党风的起点,因为在那次会议上恢复成立了中央纪委。以前我只认识到这次会议对于我国经济的重要性,忽略了对我党发展的重要性。二是让我对腐败有了更深的认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史,已经在人们内心深深的落下"无官不贪,无赂不成事"的意识,下意识对腐败行为进行非罪化,这种意识已经成为了中国人文化基因的一部分,要想杜绝腐败,我们任重而道远。三是要提防曹振镛这样的巧官。自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打虎拍蝇已经取得很不错的效果,官场风气为之一新,已经形成了贪官人人喊打的局面。然而巧官却无影无形,不易察觉。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是明枪——易躲;上有政策、下有顺策是暗箭——难防。顺策造成的危害当时很难看出来,潜伏期又长,到了发作的时候,救都来不及。所以在当下,也要防范曹振镛这种巧官。 这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会让人看有所思、所获,而且每个人看了,收获也会有所不同。正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希望大家有时间去看看这本书。
  《中国历史的教训》读后感(十):吏治不可一棒"打死"
  中国吏治的历史教训,一直带给我很多警示,因腐犯错的官员层出不穷、屡禁不止。按照常理来看,犯错,就应该说服教育,让他们重归正途,但对于腐败的官吏来说,他们的贪婪、他们的腐败,对于整个国家都是致命的,如不严惩,就有毁灭性打击。
  《中国历史的教训》里面有很多历史故事,讲述这些历史故事,实际是让我们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后人重蹈覆辙。从官吏角度来看,他们的每次犯错显得过于嚣张,尤其是在权位和金钱的诱惑下他们甚至会失态、忘乎所以。一个人长着脑袋干什么用?不是用来滥"头"充数的,也不是用来想鬼点子的,更不是用来任人宰割的。如果不是白痴的"榆木脑袋",正常人的脑袋是用来思想的。尤其是官吏的头脑,更要有积极的思想,而不是总想着贪污腐败。
  现在虽然不允许对人强行"洗脑"了,不过"灌输"却是非常必要。而这种灌输在循序渐进的同时,不能只让人看到阴暗的一面,还要让人看到光明的一面。灌输也应该是打着正面教育的旗号,如果被教育人脑袋没长"反骨",必然无条件接受。为何错误需要重复地纠正,所谓"重复"也就是灌输的过程。所以,打击贪污腐败,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官吏能做到那个位置,毕竟已经证明了自身的实力,不能讲其以往的功绩全部抹杀。
  不过以史为鉴,吏治如果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尴尬的一幕难免不重演。现在虽然也不时兴给人乱扣"帽子"了,不过我还是感觉到很多犯错的官员头上被套了"紧箍咒"。对于一名处在上升期的官吏来说,嚣张犯错是需要给点儿严惩的,但是,也不用一棒子"打死",传递廉政正能量的同时,我们的吏治也需要循序渐进、平缓发展。
  文/阿晨
网站目录投稿:静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