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众心态以至骑虎难下。现如今,家长大多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而大众传媒、商业广告的全方位渗透以及亲朋好友的现身说法,让很多家长认为学钢琴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而且是必须学习的,最起码自己的孩子不能比同龄人差,艺术修养方面在必要时也要能拿得出手。因此,一些家长便一厢情愿地为孩子制定学琴计划,并为此付出大量的精力与财力,以至于当孩子出现不配合甚至是逆反厌学的情况时,家长仍会坚持己见,强迫孩子继续学琴。 【现象2】全力支持孩子的即时兴趣。有时,孩子会对钢琴表现出兴趣,为了能近距离接触,孩子通常会高兴地应允家长买琴学琴的建议。而家长一般也会抓住这个兴趣萌发期,及时为孩子提供学琴的条件:有的家长会立即给孩子买一架钢琴,甚至是每一处居所都配备一架钢琴,方便孩子平日和周末练琴之用;有的家长给孩子在钢琴培训机构报名,不分寒暑假,每天在固定的时间送孩子去练琴,除了每周一次的学琴课程外,还专门聘请钢琴教师全力监督、辅佐孩子日常的钢琴练习;有的家长为了支持孩子的钢琴兴趣,会克服经济条件限制,为孩子租一架钢琴,供其练琴之用。可就在家长们为孩子学琴付出大量心血之时,孩子对待钢琴像对待其他玩具一样,兴趣逐渐由浓变淡,表现为不愿练琴、不想学琴。这让很多家长大为费解、苦恼甚至气愤,亲子之间的一场学琴拉锯战也由此展开。 【现象3】坚信"苦练童子功,名师出高徒"。不少家长坚信童子功的重要性,而且坚信名师出高徒,于是在孩子三四岁时,便让孩子开始学习钢琴,并且很重视为孩子寻找钢琴名师。有的家长为了让孩子在童子功阶段得到名师的指点,不惜放弃每个周末的休息时间,带着孩子坐火车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拜师学艺。家长和孩子长期两地奔波,为了不"辜负"成人已付出的种种努力,幼小的孩子便要无条件地承担起学琴的任务,即使出现了退缩行为也必须坚持学下去。 【现象4】为学琴远离幼儿园。社会上各种儿童钢琴比赛、考级屡见不鲜,不少家长对此趋之若鹜,为的是给孩子提供一个展现并证明自己的舞台。当孩子在钢琴比赛中获得了不错的奖项时,有些家长会分外激动,认为自己的孩子有钢琴天赋,是不可多得的可塑之才,于是让孩子离开幼儿园,将其送入钢琴学校或聘请钢琴家庭教师进行全天候的学与练。自此,孩子逐渐远离了幼儿园的伙伴,远离了幼儿园的生活,进入了一个家长专门为其精心打造的成长环境,终日与五线谱和钢琴为伴。 观 点 幼儿学钢琴须顺势而为 【观点1】家长应倾听并尊重孩子的意愿。 诚然,学钢琴的益处很多,如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音乐素养,可以促进孩子身心协调发展,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坚持性等。但无论是从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来看,还是从钢琴学习本身来看,兴趣无疑是最为重要的。当孩子对某一事物产生浓厚兴趣时,作为教育者,应尽力为其提供可能性条件,以丰富孩子的体验。但学龄前儿童的兴趣点是多发性的,当其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探索时,遇到困难出现半途而废的情形是正常且可以理解的。孩子得到了梦寐以求的钢琴,"乱弹琴"的新鲜感过去之后,他需要去认识复杂的五线谱,需要从枯燥的基本音阶练起,需要用柔弱的小手使钢琴发出适中的乐音,需要在家长的监督下日复一日地练琴。试想,孩子对钢琴失去兴趣,却仍无奈地在家长的强权或诱导下坚持学琴,这对孩子来说,算不算是一种折磨? 因此,我们应倾听孩子的心声,尊重他们的意愿。如果孩子对钢琴感兴趣,乐意学琴,我们可以为其创造条件。当孩子对钢琴的态度由陌生的喜爱发展到因熟稔而厌烦时,我们切不可强迫孩子勉强地学下去,尤其不能打着"让孩子为自己当初所谓的选择而负责"的旗号理直气壮地逼迫孩子继续学下去。但我们可以和孩子沟通,商讨出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如像《爱音乐的马可》所描述的一样,我们不是放弃学琴,而是暂停学琴,当重燃对钢琴的兴趣时,我们可以随时开始继续练琴。 【观点2】学龄前儿童不宜过早接受钢琴教育。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具有超乎寻常的音乐天赋,想按照音乐家的目标去培养,可以考虑在孩子3-5岁时开始学琴,但也应以游戏的方式来进行,且对孩子不能有过高的要求和限制。如果家长只是想通过钢琴的学习提高孩子的音乐素养,从而促进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6岁左右是孩子开始学习钢琴的最佳年龄。学前儿童由于手部小肌肉发育尚不完善,对乐器的操作与控制能力较差,过早演奏乐器不利于手的发育。同时,幼儿的音乐注意力、记忆力、学习乐理知识的能力,以及理解力、坚持性和意志力都较6岁后的孩子弱些,接受正规的钢琴教育对大多数的幼儿来说,可能会是一种比较大的挑战,有时甚至会感到吃力。更为严重的后果不在于幼儿承受学琴的挫败感可能远远高于成就感,而是在于在家长的施压下,无奈地去反复体验这种挫败感。因此,我们不建议孩子过早接受钢琴教育。但是,我们可以为幼儿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音乐氛围,多为其创设欣赏世界名曲或钢琴演奏会的机会,带领孩子毫无负担压力地在音乐的殿堂里畅游。 【观点3】家长应保持平和的心态,切忌与他人盲目攀比。 当前,很多家长的育儿观趋于成熟,不愿给孩子太多压力,希望孩子能快乐。但不少家长在孩子学琴的问题上却始终无法释怀,总是和其他孩子进行比较,期待孩子经过几年的时间可以达到钢琴几级水平,等等。实则,这些家长忽视了一些最本质的问题:哪些东西对学龄前儿童来说是最有价值、最需要去体验的?学龄前儿童是否乐意学钢琴,他们快乐吗?他们为了谁学钢琴?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孩子的生活中并非只有钢琴,它是孩子生活中的一朵浪花,是孩子感兴趣时的好伙伴,但不能反过来因为钢琴而使孩子失去他原本宝贵的自由玩耍的时光。家长如果能冷静地去思考这些问题,或许会因迈过内心深处给自己设的一道坎而感到释然,从而能更好地去理解孩子的种种表现,为孩子的学琴之路"减压"。所以,我们应尊重孩子的意愿,相信孩子,用心呵护孩子宝贵的童年时光。 钢琴名家谈钢琴教育 郎朗的启蒙老师、沈阳音乐学院朱雅芬教授: 我当年之所以收下郎朗,首要因素是他对音乐有天赋。第一次见他时,我就发现了郎朗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他有极强的表现欲,对音乐有与生俱来的敏感,对旋律和节奏有极强的领悟力。有些孩子并不适合学琴,因为对音乐没兴趣,特别面对日益繁重的课业压力,再从事自己不喜欢的事,不仅不能释放孩子的紧张情绪,反而会增加压力,得到学习和"爱好"的双重打击。 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主任吴迎教授: 孩子的命运与家长的理性直接相关,很多家长看到的只是成功孩子在舞台上接受鲜花和掌声的那一幕,为追求这一幕,摩肩接踵不惜一切。希望学琴孩子的家长能清楚一点:不是学了钢琴就能当钢琴家,也不是每个钢琴家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的功利心很可能使孩子成为"牺牲品"。 青岛科技大学艺术学院于少华教授: 现在的孩子学音乐的年龄提前了,水平也比以前提高了,急于求成的家长也更多了。很多家长是为了让孩子考级而考级,为了拿到更高的证书让孩子频繁考级,甚至"跳级考",对孩子的音乐素质却不重视,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 旅居英国的著名钢琴家傅聪: 中国出现"钢琴热"是好事,钢琴教育的诸多成就也颇令人欣喜。但很多孩子和家长过早地把钢琴定为终身方向,全家不惜代价培养琴童,甚至早早放弃了文化全科教育。而残酷的现实是:99%的"郎朗梦"都是白日梦!学钢琴,最初和最终的目的都是提高艺术修养。不放下功利心,只会害了孩子,也害了艺术本身。把虚荣心放在音乐前面、放在艺术前面,这非常可怕、非常有害。 留法归国钢琴大师倪文: 目前,钢琴界频繁举行各种比赛,完全是主办方的"刮金"之举,根本不是为艺术、为教育。真正有意义的钢琴教育需要一种与国际接轨的评估方式,如一小时个人钢琴独奏会。国内的一些比赛、考级的弊端主要是因为时间太短,难以检测学生的真实水平,而个人独奏会则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也更能得到国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