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警惕幼稚化语言对儿童言语认知的破坏力


  近日,苏州一幼儿园老师让小朋友带些"肉肉"的绿色植物来园装扮植物角,没想到一个小男孩对"肉肉"产生误解,让家人去菜场买了块猪肉带到了幼儿园交给老师。
  蒲公英评论《"肉肉"变真肉,不能仅当笑话看》一文认为,小男孩将"肉肉"的绿色植物理解成猪肉,一是教师该反思自己的工作中的疏漏;二是家长该反思自己对孩子是否足够细心和有耐心。但笔者以为,真正要引起注意的是,"儿化"或幼稚化的语言对孩子学习语言的破坏作用。
  当一个婴儿诞生时,所有家庭成员的喜悦之情是无法言表的。当孩子开口说话时,由于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常常出现表达不全、含混、偏离甚至错误的现象。有的长辈对孩子的"儿化"语言不仅不指正,反而还觉得有趣好玩,学说"儿化"语言,甚至主动教孩子说"儿化"语,如吃饭说成"饭饭",睡觉说成"觉觉",小狗说成"小狗狗"。有的家长还故意教给孩子一些地方"俗"语,如把鼻子说成"鼻拱",把屁股说成"后坐""坐墩",把背说成"背心",把牛说成"牛姓子",等等。
  有研究表明,幼儿在语言学习期间,如果家长教的语言不准确、不规范,将给孩子在语言学习之路上增加额外的负担。当孩子真正进入规范的语言学习时,不得不重新学习这些语言,而且前期已经学会的错误语言会对后期学习形成干扰,进一步降低学习效率。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说普通话是大势所趋。在幼儿学习语言的关键期,家人应该教他正确规范的语言。
  更需注意的是,家长无微不至的"好心",会让孩子错失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怀特海在《思维方式》一书前三章阐释了"重要性""表达""理解"三个最原初的观念。经济学家汪丁丁将怀特海的阐释概括为一句话:"在有理解之前先有表达,在有表达之前先有关于重要性的感受。"(《教育是怎样变得危险起来的》(P94))语言学习也是如此。
  我们常看到,一个能说话的幼儿口渴了,他指着水杯或看着水杯哭闹,家长会立即给他喂水,生怕孩子受了委屈。这恰好错失了孩子发展语言能力的机会。当孩子感受到口渴与喝水后产生的舒适感,是关于"水"的重要性的感受。只有他用"水"这个词语亲口表达出来时,"水"这种物质、难受与舒适的感受、"水"这个词语三者才能真正建立起联系。在一定程度上讲,他才会"理解"水。
  如果孩子感到口渴而没有亲口说出"水""喝水""我要喝水""我渴了,要喝水"之类的词句时,"心领神会"的家长就喂水,那么孩子对水就会停留在感受的阶段,不会表达,更不会理解。因为没有表达,所以谈不上理解。家长无数次的"好心"只能换来孩子的语言与思维迟钝。
  孩子学习能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语言敏感度。据笔者的观察,语言敏感度较高的孩子不仅语言学科能学好,而且数理理解能力也很好。反之语言敏感度低的孩子,什么也学不好。一个孩子对词语或语言永远停留在感受层面上,不会表达,如何理解,又怎么可能对语言敏感?
  语言是理解世界的桥梁。孩子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世界的过程。家长、老师,既需要教给孩子正确的语言,还要讲究教的方法。
网站目录投稿:海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