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施暴背后通常有家庭因素的影响。父母经常打骂孩子,家中缺乏关爱,家人轻视、冷漠,甚至厌恶的态度,久而久之会导致孩子产生心理畸变,结果使孩子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也变成用暴力宣泄情感的"加害者"。——Psy525.cn 令人难以理解的魔童 对于女童摔婴背后的原因,我们无从得知,也不能轻易给肇事女童扣上一个精神问题的帽子。不过从媒体报道的内容来看,促使女孩施暴的原因或许有这三个重点: 一是嫉妒心理。女孩觉得小男孩获得了大家的关爱,而自己却并没有得到足够的爱。于东辉说,自己曾受理过一起8岁女孩虐猫事件,情况与之类似。小女孩把猫打死,然后从高楼丢下,只因为猫得到家里人的喜欢,自己没有得到。 其次是无人监管的环境,不用承担后果。她认为电梯里没人看见,没有后顾之忧。 三是抑郁倾向。儿童抑郁的一个表现就是攻击性。女孩因为家庭环境等原因,积累很多愤怒、痛苦情绪难以释放,便把积压的愤恨转移到小男孩身上。只是这些心理状态,发生在一个10岁的小学生身上,无论如何都让人难以接受。 曾经亲历暴力埋下恶种 公开资料显示,儿童暴力事件在我国的发生频率在逐渐增高,而有暴力倾向的儿童年龄正呈现低龄化特征。按照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学协会的有关定义,造成儿童青少年暴力行为的常见因素有几种,包括曾经遭遇过家暴、性侵犯;曾亲眼看到家庭或居住地发生暴力行为;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看到过暴力行为;家庭经济极度贫困,父母离异;以及曾遭遇脑外伤,如出车祸等。 中国特色的教育环境,特别是家庭教育环境也是根源所在。"很多孩子感觉不到爸爸妈妈是爱他的,只感觉到爸爸妈妈在逼他。"亲子关系应该是关爱的、温暖的、照顾的,而如今在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与不合理的家庭期望下,亲子关系开始变为要求的、限制的、强迫的,而关爱不足的,父母打骂孩子成为家常便饭。这也符合美国儿童和青少年精神学协会的有关定义,曾经在家中遭遇过暴力行为。 意大利著名幼儿教育学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在其关于儿童心理的著作《童年的秘密》里提出了一个充满哲理的观点:在一个充满敌意和不相容的环境中,儿童不能实现他原有的发展计划,从而影响了儿童的正常化发展,导致心理畸变的发生。于东辉分析说,回顾种种暴力儿童案件,我们不难发现,这些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点:成长在教育残缺,缺乏合理关爱的家庭中。 以重庆女孩为例,其父事后承认,自己和妻子时常会打骂孩子。而长期在这种有暴力倾向、忽视孩子感受的家庭氛围中成长,孩子会产生心理畸变,缺乏一种共性能力,即感受他人快乐和痛苦的能力,对外表现为不顾他人情感的攻击。结果就是使孩子在成为"受害者"的同时,也变成用暴力宣泄情感的"加害者"。 以暴制暴不是办法 女童摔婴事件发生后,网络上群情激愤。有网友甚至评论道:"这样的小孩不如去死","真是畜生,养来何用","真该让她自己从25楼跳下去。"这种以暴制暴的言论看法,充满对生命的暴力和冷漠,令人心寒。 悲剧背后,各自哀伤。受害者值得同情,施害者也没有理由一味地被谴责。毕竟对于两个孩子,都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公众需要以理性的态度面对儿童暴力,不能只是浮于事件表面,煽动情绪。无论暴力儿童表现出怎样非理性的残酷,人们不该忘记,他们也曾是懵懂无知的天使。但因为受教育环境的残缺,导致他们童年错位,天使折翼。我们不得不关注儿童的教育,填补裂缝。现在的教育存在一个普遍错误,那就是教的过度和育的残缺。 对于幼儿来说,爱,远比一切都来得重要。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应理解、尊重孩子的情感需要。只有让孩子体验到父母之爱的温暖,孩子才有意识和理念去爱他人和外物。就像《童年的秘密》中写道的,"儿童就像漆黑地狱里的一个灵魂,它渴望见到光明。"正确的教育方式是什么样子的呢?教书育人,育人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用‘育’的观念,以育为主,以教为辅",要给予孩子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如果成人以不当的方式来对待儿童,会导致儿童的心理失调。 作者简介: 张兰欣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已帮助过 4.6万人 入驻年限 11.2年 预约咨询 私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