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元朝末年群雄并起为何成功的是快被饿死的朱元璋


  元朝末年也是一个乱世,农民阶级不满元朝的统治,繁重的赋税、蒙古贵族抢占土地,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这种情势下,自然会有人被逼得起义,朱元璋就是其中之一。但是,起义者甚多,比朱元璋势头大的也一定不在少数,为何最终赢了天下的是当时快要被饿死的朱元璋呢?
  在中国历史里,一个一无所有、父母双亡的年轻人要吃过怎样的苦、走过怎样的路、经历怎样的磨难、付出怎样的代价才能最终创建一个帝国,为万世开太平,这样的人几千年来有且仅有一个,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出生于1328年(天历元年)在家里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所以叫朱重八,后改名朱元璋。朱元璋生长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其父为朱世珍,小名朱五四,母为陈氏。
  元末天下大乱,民不聊生,爆发红巾起义,群雄纷起。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和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邻居刘继祖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二人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在走投无路之下,就去投奔了皇觉寺的高彬和尚,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还受到老和尚斥责。不久,当地闹饥荒,寺里得不到施舍,住持只好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这样,年仅17岁的朱元璋才也只好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边走边乞讨,他从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后折向西进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阳,又往北走到汝州、陈州等地,东经鹿邑、亳州,于1348年又回到了皇觉寺。在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见了世面,开阔了眼界,积累了社会生活经验。艰苦的流浪生活铸就了朱元璋坚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变得残忍、猜忌。这段生活对朱元璋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正是元末农民起义风起云涌的时期。社会上广泛流传着"明王出世,普度众生"的说法,北方的白莲教也在进行同样的宣传。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激化,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铤而走险。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韩山童、刘福通在颍州揭竿而起,士兵们头裹红巾,号称"红巾军",并推韩山童为明王。 接着,徐寿辉起于蕲州 ,李二、彭大、赵均用起于徐州。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远 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二月二十七日,起义军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随后,郭子兴据濠州而坚守,号令彰明。朱元璋收到儿时伙伴汤和的来信,邀请他参加郭子兴的义军。于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兴的红巾军。这一年,朱元璋25岁。
  朱元璋入伍后,因为他作战勇敢,而且机智灵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于是郭子兴就把朱元璋调到帅府当差,任命为亲兵九夫长。朱元璋精明能干,处事得当,打仗时身先士卒,获得的战利品全部都上交郭子兴元帅,得了赏赐,又说功劳是大家的,就把赏赐分给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队中的好名声传播开来。郭子兴也把他视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总是和朱元璋商量 。当时郭子兴有一养女,名马秀英(即后来大脚马皇后),是其至交马公的女儿。马公死后,他最小的女儿便由郭子兴收养。
  郭子兴见朱元璋是个人才,对自己的事业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于是便把养女马氏嫁给了朱元璋,从此军中改称他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从前的小名重八了,于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国瑞(朱,为"诛",元,指大元朝,璋,一种尖锐玉器)。郭子兴病亡后,朱元璋接收了郭子兴的"家底",他善待谋士,笼络大将,深得民心。
  时值天下渐渐几分:西面有陈友谅,东面有张士诚,北面有小明王与元军作战,朱元璋于是向江南挺进,逐渐拥有江淮、湖广、闽浙等大片土地,他开始招纳贤士以谋求大业。此时,各路义军风起云涌,纷纷称王称霸,朱元璋攻于心计,不露声色,虚心接受学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建议,对北方小明王俯首称臣,潜心扩大自己的地盘和队伍,等待时机,决不张扬跋扈。终于在谋士刘伯温的计谋下,打败了陈友谅和张士诚军队。
  1367年,朱元璋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元末天下大乱,群雄纷起,然而其中终成正果者,为何却是几至饿死而剃度出家的朱元璋?
  朱元璋帝业成功其一,得国之正。民国学者曾说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唯汉与明。匹夫本无篡逆之心,只是顺天下大势而为。朱元璋奋起最低层,而终于彻底恢复中华,且其是历史上第一次由南而北渐次统一中国,可见其中艰难。
  其二,能谋大局。古今农民领袖,从地垄田间杀出来,得一两座城池,便立刻南面称孤,福荫子孙。然而,朱元璋非但自制于始萌,其所拉起的兵将亦能同其一气,可见朱元璋的统御能力与得人心之状。此种气概,确实唯汉高祖刘邦可与之相提并论。
  其三,战略独运。朱元璋初起于群雄,夹于张士诚、陈友谅两大势力之间,至为困难。其在根据地集庆(后改应天,即今南京)并不像汉高祖、光武那样以关中、冀州为雄厚资本,争夺天下,进退自如。其以两线作战之困难局面,步步为营,稳扎稳打,最终恢复华夏江山,可说得益于其战略运用的成功。
  其四,得人才众。朱元璋起事后,内有李善长、汤和、李文忠、徐达、常遇春等淮上人士,外得刘基、宋濂等谋士名相之辅,且能够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唯才是举,因材施用,用人之长,终以一郡之人才平定九州,堪称不世之功。
  明朝于中华历史,犹如一个血气方刚、勇武有力的青年,其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功劳,在于其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大无畏精神,将中华民族从元朝后期的暴虐统治中解救出来,并进而恢复汉民族在中华大地上的主体统治地位。
  在朱元璋和朱棣两代英主带领下,明代疆域囊括汉地,东北抵日本海、外兴安岭,北达戈壁沙漠,西北至新疆哈密,西南临孟加拉湾,并在青藏地区设有羁縻卫所,极盛时期国土面积约达一千万平方公里。后世评价,终明之世,无汉之外戚、唐之藩镇、宋之岁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连继明而起的清王朝,亦客观评价明朝"治隆唐宋"、"远迈汉唐"。
网站目录投稿:灵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