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揭秘谁是三国最三心二意的人不是吕布


  在《三国演义》中,吕布是个出了名的负义小人。
  事主不忠,反复无常,谁收留他都等于养虎为患。因此当吕布被擒推上白门楼的时候,一向爱才惜才的曹丞相不仅没有因为吕布武功高强将其收于麾下,反而毫不犹豫地将其推出去斩首。人生悲哀,莫过于此。
  吕布最大的悲哀在于:道德水准太低,自我定位太高。两者之间,太过悬殊。能力越强,危害越大。命运结局,自然也会背道而驰。
  这个世界上,像吕布这样的人不少,并不值得惋惜。
  在小说中,除吕布之外,还有一个极其相似的人物,也是三心二意,不得善终。这个人,就是数次易主的西川降将孟达。
  孟达,原来是西川刘璋的手下,后来刘备进取西川,孟达随刘璋一起投降。孟达的投降,不像张松、李严、法正等人,都是早有打算且有功于刘备。孟达则纯粹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到了刘备帐下,尽管手无尺寸之功,而刘备出于拉拢安抚西川降将的需要,还是让其做了养子刘封的副手。按说如此厚恩,孟达就应该振作精神,有所报答。但孟达出尔反尔、三心二意的秉性决定了,到哪里都不会从一而终,踏实工作。
  尽管工作干得不怎么样,刘备为了大局,始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没有认真追究。而后来的一件事却完全暴露出了孟达的"小人心态"。由于关羽的傲慢轻敌,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万般无奈之下,关羽派廖化向驻扎上庸的刘封、孟达求救。
  孟达平时工作不认真,关键时刻却能出坏主意。
  当刘封与孟达商量是否出兵的时候,孟达说道:"量我等山城之兵,以抵两家之强兵,正如驱羊入虎窟耳。"这句话,孟达说的倒没错,论军事实力肯定不行。但能力大小是个水平问题,发不发兵却是一个态度和大局意识的问题。见孟达阻拦,刘封为难地说道:"奈关公是吾叔父,安能坐视而不救乎?"如果说孟达不愿发兵是因为力量薄弱还有情可原,但下面的一番话却真正表现出了孟达的小人做派和私心杂念。
  见刘封有些为难,孟达进一步说道:"公以彼为叔,彼以公为草芥耳。昔汉中王登位之时,欲立后嗣……王遣人往荆州问于关公。关公却说:‘封乃螟蛉之子,使往山城之远,免遗祸于亲骨肉也。’以此观之,安得不以公为草芥乎?"
  此语一出,至少说明了两点:一是孟达不顾大局,不忠不义。二是有干涉家事国事的嫌疑。想当年刘备立嗣时,第一个征求意见的就是诸葛亮,而诸葛亮却说:"此家事也,须问关、张可矣!"以诸葛亮的威望和地位,尚不敢对人家说三道四,而孟达却振振有词,可见其内心之阴暗。
  或许是孟达的话深深刺激了刘封,二人始终不肯出兵,致使关羽大败被擒。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关羽在麦城被杀之后,孟达内心也是不得安宁,怕惹火上身,担上罪名,最后干脆以上庸城为进身礼物归附了曹丕。这还不算,投降之后,还写信给刘封:"阿斗无能,刘备立之。将军非其至亲骨肉,形同路人。"到了此时,孟达还在挑拨刘备和刘封的关系。可见,孟达不仅不忠不义,而且还有个"嚼老婆舌"的坏毛病。在这一点上,连那个号称"三姓家奴"的吕布也不如。
  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就是这样一个偏喜"嚼舌头"的人投降曹丕之后,却受到了极高的礼遇,"曹丕每称将相之才,时以骏马衣服、玩器金珠而赐之",这还不算,"曾同辇出入"。后来,孟达被"封为散骑常侍,领新城太守,镇守上庸、金城等处"。如此重用,的确让人匪夷所思,不甚理解,以至于魏国"群臣无不惊讶",真不知道曹丕脑袋是进水了,还是让驴给踢了。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好景不长,曹丕驾崩,曹睿继位。
  此时的孟达,本来还在做着"两朝元老"的美梦,却不料曹睿对他"不感冒",最后赏赐也取消了,待遇也降低了。这一来,孟达又不满意了,于是趁着诸葛亮出祁山伐魏的机会,孟达就写信给诸葛亮,表示要将功折罪,做伐魏的内应。结果刚有个风吹草动,就被司马懿识破。还未等孟达反应过来,司马懿就亲率大军突然出现在面前。最后将孟达斩首,并将首级送到了洛阳。
  至此,这个间杂的小人终于结束了其复杂的人生。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需要感情,有些人需要培养,有些人需要结恩,而有些人你只能不停的给他填饱肚子。
  现在的问题是,欲壑难填、反复无常的人很多,你即便是给他"吃龙肉"也不一定喂得熟分。到时候,反过来咬你一口,难免不受其害。
网站目录投稿:青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