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中组部办公厅联合印发通知,启动2017年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遴选工作,今年将遴选支持200名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国家将给予"万人计划"教学名师入选者每人50万元支持经费,用于自主选题研究、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等,并鼓励地方和用人单位配套给予适当经费支持,发挥名师的带动作用,提升广大教师教育教学水平和学校办学质量。 众所周知,教育是我国现代化的奠基工程,而教师是完成这一工程的工程师。教师水平的高低,从近处说决定着教学质量的高低,从远处说则决定着现代化工程的质量。因此,将名师建设纳入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反映出党和政府对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抓住了教育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但是就如同正高级教师职称一样,教学名师评选如果不能与教学常规管理相协调,不纳入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就会成为一块新的鸡肋,对教师积极性的影响可能不会有预期的那么大,甚至还会出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倾向。 首先,名师影响会逐级递减。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大国,有各级各类学校近50万所,专任教师1500多万人,区区200个名额简直就是沧海一粟。就算名师数量达到1000人,平均每500所学校才有一个名额。况且,中小学教师只能占到名师比例的40%,多数指标要分配到科研能力较强的高等学校。因此,国家名师对本校、本地教师可能会有较大影响,但对一般学校,对全体教师的影响十分有限。 其次,教师业务水平提升条件不足。高水平教学要求小班化、个性化,但目前教师编制严重不足,教师主要精力用于课堂教学、批改作业,假期还要备课、家访,业务进修时间严重不足。特别是实行营养餐制度以后,由于没有增加后勤人员编制,一些学校教师在教学之外还要到食堂帮厨,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一身兼,再去搞教学研究、做科研课题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最后,教学名师评选并不是唯一的激励措施。在国家教学名师评选之前,每年都要评选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去年还首次评审了"中小学教授",这对于激励教师提高质量、在岗成才都起到了应有作用。教学名师制度更加强调团队建设,如何与原有的激励措施相协调,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如果教学名师仍然落在"劳模""教授"头上,那么对多数教师来说就不会有什么新的激励作用。 鉴于目前的实际情况,要使教学名师能够起到引领带动作用,还需要有大量的配套措施。 一是探索实施首席教师制度。每所学校都设立一名首席教师,对本校教师队伍的发展进行规划、指导和引领,让所有教师都能看得见、听得到、学得来。政府应明确规定,国家教学名师必须从学校首席教师中产生,使其激励作用得到有效传导。 二是把住教师入口关。教师队伍建设需要"两头挤",高端引领,低端淘汰。国家给每位名师50万元经费支持是必要的,但更需要加大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师范院校的建设水平,为各级各类学校培养出数量充足的合格教师人才,从源头上把住教师队伍入口关。 三是全面完善"国培计划"。国家名师的角色应该是教师的教师,能够为全体教师开展培训、传授经验。在"国培计划"中,应该充分发挥教学名师和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让全体教师都能分享改革成果,都有切实的获得感。如果一名国家教学名师只是自己教得好,不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育教学理论,不知道如何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就不能算是一位真正的名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