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段时期,因为春秋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为此后中华文化思想奠定了基础。春秋是东周的前半部分,一般被认为是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一共经历了294年。实际上春秋所迸发出的各种思想流派可能花上一辈子的时间都研究不完,其中的思想一直影响着后人,也被后人不断完善改进。当时也有很多著名的事件发生,有些事件变成了我们今天熟知的成语。 01:
董狐之笔 出自《春秋·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董狐之笔"这个成语常作为史家秉公直书的典范。人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对社会上的一些不正之风要敢于揭露和批判。 02:
举棋不定 出自《春秋·襄公二十五年》:"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下棋博弈的时候,拿着棋子不知道放在哪一处为好,这样注定不会取得胜利。更何况是面对国君废立这样的大事情呢? 03:
天经地义 出自《春秋·昭公二十五年》:"夫理;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我们要遵循社会当中的道德规则。如果大家都按规则行事,很多不必要的纷争就可以避免。 04:
国运盛衰 出自《春秋·昭公四年》:"或多难以固其国,启其疆土;或无难以丧其国,失其守宇。"那些没有优势而处于危难之中的国家,会加紧治理国家,开疆辟土。那些没有灾祸战乱的国家,反而会失去城邦。 05:
欲盖弥彰 出自《春秋·昭公三十一年》:"或求名而不得,或欲盖而名章。"或为了得到名声而没有得到的,或是为了掩盖真相,反而使得罪行暴露的更加明显。 06:
城下之盟 出自《春秋·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大败绞国,迫使绞国在城下与楚国签订条约后返回。 07:
退避三舍 出自《春秋·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战于城濮,文公令退三舍避之。"晋国与楚国会战于城濮,晋文公让自己的部队后退三舍之地避开楚军。 08:
厉兵秣马 出自《春秋·僖公三十三年》:"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郑穆公派人去杞子驻地察看,发现他们正把行李扎好,磨好刀枪,喂好战马,为打仗做好准备。 09:
不自量力 出自《春秋·隐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去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使得别人信服,也不去估量自己的力量能否承受。 10:
灭此朝食 出自《春秋·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齐顷公说:"我要把这些送死之敌消灭干净,再吃早饭!"他不但没吃早饭,也不等战披上防护甲,就急不可待地登上战车,发出进攻的命令。 11:
老马识途 成语出自《韩非子·说林上》: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迷路了,放出老马,部队跟随老马找到了出路。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到引导作用。 12:
悬梁刺股 古时有位年轻人非常勤奋好学。有时学习到深夜两三点的时候。但这个时候却是最容易打盹的时候。这位年轻人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13:
三令五申 而所谓"三令",一令观敌之谋,视道路之便,知生死之地;二令听金鼓,视旌旗,以齐其耳目;三令举斧,以宣其刑赏。 所谓"五申":一申赏罚,以一其心;二申视分合,以一其途;三申画战阵旌旗;四申夜战听火鼓;五申听令不恭,视之以斧。"三令"与"五申"的原意是教育将士应该在点阵中或军事行动中明确作战守则。 14:
问鼎中原 据说楚庄王在推行霸业时,曾率军在周王室所在的洛邑郊外耀武扬威,并遣使追问九个鼎的大小轻重。鼎象征王权,庄王问鼎,表明夺权之心。 15:
一鸣惊人 相传齐威王临政三年终日作乐,不理朝政。一日,臣下对他说:"听说国中有一只大鸟,三年不飞,三年不鸣,是怎么回事?"齐威王一时语塞,大臣又说:"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齐威王后来终于明白大臣们的用心,于是整顿朝政,富国强兵,短短数年形成大治局面。 16:
白虹贯日 聂政是战国时韩国轵人,因为杀人避仇,逃到齐国,以屠宰为生。韩卿严遂与韩相韩傀有隙,想要报仇,听说聂政侠义勇为,便送黄金百两做为聂政母亲的寿礼,并说明欲请聂政刺杀仇人之意。聂政以母亲尚在需要人奉养为由没有答应。后来聂政的母亲死后,聂政独行仗剑刺杀韩傀,碰上了白虹贯日的天兆异象,结果他刺中了韩哀侯,他自己也自杀身死。 白虹贯日是一种大气光学现象,就是现在所说的日晕。古人迷信,常把此做为是危害君王的天象异兆,也附会为精神上感动了天道。 17:
抱柱而死 出自《庄子·盗跖》。尾生与自己心爱的女子相约于河桥之下,女子一直到河水涨潮时都没有来,而尾生则宁愿抱梁柱被淹死都不愿失约。尾生忠于爱情,信守约誓,但头脑僵化,不知变故,故抱柱而死。 后以此为坚守信约的典故,特别多用于象征男女间的爱情信誓方面。 18:
丁公凿井 春秋战国时,宋国一个姓丁的人因为家中无井,所以就在自家院中打了一口井,他觉得这样一来,洗涤和取水就不需要专用一个人了,井打成后,丁公很高兴,在跟他人交谈时,欣慰地告诉人家说:"我家凿了一口井,等于挖到了一个人。"可是其中有的人没听清楚,竟把丁公的话传成:"丁公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这样一传十,十传百,传遍了整个宋国。后来,就以此比喻人们在传话时以讹传讹,或主观主义凭空解释,把事情搞得颠倒悖谬。 19:
大义灭亲 春秋时,卫国石蜡之子石厚,与公子州吁共谋杀君篡位。石厚为了安定国内人心,去求计于自己的父亲。石蜡一看儿子要谋反,就借陈桓公的帮助,乘他们到陈国之机,逮捕了州吁和自己的儿子石厚。卫国派人到濮杀死了州吁,石蜡派家臣到陈杀死了自己的儿子石厚。此成语原指为君臣大义而灭父子私情,后用以泛指炎维护正义而不徇私情。 20:
卧薪尝胆 春秋末年,南方的吴、越也加入了争霸战争,吴王夫差大败越国,并俘虏了越王勾践。勾践给夫差喂了三年的马,受尽折磨和屈辱。回国后他立志报仇,请范蠡帮助训练军队,任用有贤能的人,自己亲自参加劳动并坚持睡在柴草上,每次饭前均要尝一个苦胆,经过十年养兵蓄锐,后来终于灭掉吴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