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李安我从不教孩子孝顺我只教他如何去爱


  曾经在知乎上有这样一个火热的评论:
  父母讲得过你的时候和你「讲道理」,讲不过你的时候和你「讲伦理」。
  让很多网友深有同感,面对父母的强势,我们无法反驳,一旦反驳就会称为「不孝」;但是不反驳压抑在心中的难受又真实存在,好矛盾……
  那我们应该如何面对与解决,下面的文章中会让我们找到答案!
  01:
  孝顺是一个过时的观念   这是早年李安导演拍完父亲三部曲的《喜宴》之后,接受采访时说的一段话:   与父母的关系,能够彼此相爱就够了,不必要制造一个阶级观念。   你一定要小的服从大的,但每个人都是一个个体,你都要尊重他,他的性取向、他的爱好,他的任何东西你都要尊重他、接受他,这是和平相处的一个基准。   我觉得「孝顺」是一个过时的观念。   当然跟中国人讲,几百年也讲不过去,这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存在。可是在我的思想里面,我已经不教小孩「孝顺」这个东西,只要他感受到我的爱,爱我就够了。   李安提到,中国自古以来的所谓「孝顺」,其实是有一个不平等的阶级观念在里面,认定小孩一定要服从家长,要「顺」,它跟现在的普世价值中的「平等」冲突,是一种过时的观念。   父母跟孩子的关系,说到底也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亲子关系也应当平等自由,没有高低阶级之分。   看到这个观念的时候,很多人豁然开朗,如释重负——这些年,因为「违背」父母意愿而产生的罪恶感终于开始消散。   父母和孩子都是平等独立的人,孩子的想法也应当获得尊重,不听父母的话不是不孝顺,不是忤逆,那只是个人的自由选择罢了。   说实话,作为一个不怎么听话的小孩,生活在一个普通家庭,从小背负的成长压力特别大。   大人们总按照自己的生活经验给你规划好人生轨迹,一旦你做出了另外的选择,「不懂事」的帽子就扣在了头上,并会施加各种压力,甚至把养育你的辛苦作为一个杀手锏,每次谈不拢就放大招。   孩子真的不是父母的附属品。   02:
  育儿先育己   父母首先需要把养育的注意力从孩子转向自身,唯有改变自己、丰富自己、提升自己,以充满爱、价值感、尊重人际界限、拥抱改变的积极状态,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也就是说,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应该更在意自己在孩子面前的姿态,应该努力去成为一个充满爱与责任、独立而且追求自我价值的人,成为小孩模仿的榜样。   而不是一味对着孩子指手画脚,用一些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去要求小孩。毕竟,父母是孩子认识世界的第一扇窗户。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在最近两年已经讨论得很充分了。   大量影视的矛盾主体都是人和原生家庭的关系。   比如去年大热的《欢乐颂》,樊胜美极度扭曲的原生家庭环境让她变得不幸,即便樊胜美再努力,再拼,最终还是成为「家庭」的牺牲品。   让观众看得无比愤怒而心疼,甚至在豆瓣出现了「父母皆祸害」的夸张言论。   很多父母喜欢把「我这辈子都是为了你」之类的话挂在嘴边,把一生的重量都压在孩子身上,这样的爱,太沉重,让人喘不过气。   这种思想包袱笼罩下的小孩,很容易闷闷不乐。   03:
  不要认为父母的给予都是理所应当   当然,期望父母平等地对待我们,那么我们也要学会正确地对待父母。   独立自主,不向父母索取,不认为父母的给予都是理所应当,对于养育之恩,要心怀感激。   传统文化宣扬长幼尊卑,大多数父母显得很强势,而他们的强势,需要的是包容,而不是指责、埋怨。   看到很多关于「母亲强势毁灭家庭」的言论,想替我强势的妈说几句话。   我承认有个强势的母亲是挺不好过,但如果你用爱去解释她的强势,就会让彼此的感受变得美好。   我曾把一篇关于「强势妈妈对家庭毁灭」的文章转发给我妈,她没有回复我,两天后才给我打了一个电话,后来才知道她看完这篇文章哭了,难过了两天不知道该跟我说什么。   我那时选择站在对立的角度,用一篇文章来责怪她的行为,而非女儿的角度理解她,这很残忍。   父母要理解孩子看待世界的方式,意识到它们不同年龄段的行为都有其正当性,就会对他们的行为更加宽容。   反过来,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去包容她们吗?   爱和理解,尊重和沟通,在任何关系中都适用。   和父母产生矛盾的时候,不妨试着脱离中国传统价值观中的「孝顺」枷锁,让爱而非血缘成为这段关系的纽带,把父母当做朋友,用沟通代替指责,争取把给彼此的伤害降到最低。   编者后记:   让孩子感受到爱,比爱孩子更重要,而真正的爱是以尊重为基础的。   教育需要第三方,这个第三方可以是孩子敬重喜欢的人,也可以是一个词语,这个词语叫做尊重。   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尊重。当生命被尊重时,才会更加的自由与绽放。
网站目录投稿: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