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背部经穴共有60多个,占全身经穴的六分之一,相对集中在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上(督脉13、足太阳经38、手太阳经7、手少阳经1、足少阳经1)。六脏六腑的12个背俞穴均在背部,乃人体标部重点腧穴。学好背部腧穴,对认识、了解足太阳经与督脉的关系以及足太阳经对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腰背部腧穴的命名 腰背部许多腧穴在命名上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例如督脉的神道穴,位于第5胸椎棘突下,正好在足太阳经两心俞之间,寓"心藏神"之义。筋缩穴位于第9胸椎棘突下,正好在两肝俞之间,有"肝主筋"之义。脊中穴位于第11胸椎棘突下,除了取正好在22个椎体之中点的意思之外,与脾俞平齐,也与脾主中洲"的寓意相合。命门穴在第2腰椎棘突下,正好在肾俞之间,有"两肾之间谓之命"的意思。 再看诸背俞穴与足太阳经夹脊3寸纵线上平齐穴的命名关系。与肺俞平齐的穴叫"魄户",因于肺藏魄;与心俞平齐的穴叫"神堂",缘于心藏神;与肝俞平齐的穴叫"魂门",是由于肝藏魂;与脾俞平齐的穴叫"意舍",是由于脾藏意;与肾俞平齐的穴叫"志室",自然是由于肾藏志了;与厥阴俞平齐的穴叫膏肓",膏肓正是心包的别称("病入膏肓"即病已至心包,很快殃及心脏,表明病情危重);与胃俞平齐的穴叫"胃仓",体现"胃主受纳水谷"的生理功能;膈俞可视为膈肌的背俞穴,膈肌好比一道关口,把心、心包、肺与中、下焦隔开,故与膈俞平齐穴就叫"膈关"。 (二)腰背部腧穴的定位取法 取腰背部腧穴,主要依据脊椎。但是,由于人们胖瘦不一加之有人肌肤敏感怕痒,不便于临证时从上到下一一触摸椎体。因此,为了比较快而准确地给背部腧穴定位,必须熟知背部、腰部的几个借助标志。 1.头项与肩背交界正中有一高骨是第7颈椎棘突(当低头时更加显现),此下就是大椎穴所在。倘若第7颈椎棘突不明显,或有多个高骨出现,又可用以下二法帮助判断:其一,第7颈椎棘突与肩相平;其二,将手指分放在不同高骨上,嘱病人缓慢地、大幅度地活动颈部,指下感到能活动的是颈椎,不能活动的是胸椎。 2.两肩胛冈脊柱缘水平连线与第3胸椎棘突平齐,其下为身柱穴,肺俞、魄户与之相平。 3.两肩胛下角水平连线与第7胸椎平齐,其下为至阳穴,与膈俞、膈关相平。 4.两肋弓下缘水平连线约与第2腰椎棘突平齐(腹部平坦者约与肚脐相平),其下为命门穴,与肾俞、志室相平。 5.两髂棘水平连线与第4腰椎棘突平齐,其下为腰阳关穴,与大肠俞相平。 (三)腰背部腧穴的主治 关于腰背部腧穴的主治,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督脉与足太阳经平齐穴的主治基本上是一致的,例如身柱、肺俞、魄户的主治都在呼吸系统范围;神道、心俞、神堂都主心脏、神志和血脉病变;筋缩、肝俞、魂门的主治都属肝胆系统;脊中、脾俞、意舍、胃俞、胃仓主治均在于脾胃;命门、肾俞、志室的主治范围又都在于调补肾阴肾阳。至阳、膈俞、膈关的主治作用则与膈肌、心肺、肝胆、脾胃均有关联。 背俞穴的治疗作用在背部腧穴中颇有代表性,《灵枢·背俞》说:"则与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乃其俞也。说明背俞穴既有诊断疾病的价值,又有较好的治疗作用。除了主治各自相关的脏腑病和经脉病之外,五脏俞(即心、肺、肝、脾、肾的背俞穴)还主治各自开窍的五官病和各自所主的五体病。前者如肝开窍于目,肝俞主治目病;肾开窍于耳,肾俞主治耳疾。后者如肺合皮毛,肺俞能治皮肤病;脾主四肢肌肉,脾俞能治肢体肌肉萎缩。 (四)背部腧穴的刺灸方法 关于腰背部腧穴的刺灸方法,因深层有重要脏器,《灵枢·背俞》认为:"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不过,现今针具微细,针刺已不再是禁忌了,只是不宜直刺、深刺。督脉穴宜在棘突之间向上斜刺,足太阳经腧穴宜向下或向脊柱方向斜刺。背部腧穴最适合皮肤针叩刺、艾灸和拔罐法。皮肤针疗法常常以背部腧穴(尤其是督脉、夹脊穴及足太阳经第1行)为常规叩刺部位;灸法适合用艾条旋转灸或艾灸器熨灸;在卧位时拔罐可用闪火法、架火法,不宜用投火法、贴棉法,禁止用滴酒法操作,以防燃火落下烫伤皮肤;在坐位时则不宜用架火法。针对腰背部病变范围大、部位宽阔的特点,在罐具多的情况下,可行坐罐法;而在罐具少的情况下,更可施行走罐法,能起到类似刮痧的治疗作用。 感谢大家的耐心阅读,欢迎留言评论一起探讨中医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