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教学活动有规矩才能得方圆


  育邻梦
  孩子是上天安排到每个家庭中的小天使,引导天使【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就需要父母用积极阳光之心去照耀。
  教育孩子该不该严格?
  正所谓:"严师出高徒",严格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让孩子从小养成知纪律、守规则,促使孩子形成成长敬畏之心。
  教育孩子该不该严格?这个答案显而易见是肯定的,必须要严格。但是,教育严格的前提是"严于律己、宽以带娃",简单的说就是先家长先严格要求自己,做到行为一致性,而后严格要求孩子模仿、学习。教育活动的关键就是示范与模仿,也就是师长示范、孩子模仿。所以,教育严格要求孩子关键在于给予确定性的示范,简单的说就是从自身言行说一不二开始,引导孩子建立起边界意识,让孩子的学习、成长活动有规可寻。
  时间是成长路上最宝贵的财富
  1、教育的核心是示范、引导
  教育活动的本质是家长或师长通过自身的行为示范引导孩子成长进步的过程,是一个人点亮、点燃另一些人的活动,教育活动最高效的方式是"言传身教"。自人类诞生之初,就摸索出了"言传身教"这个为教之道,原始人的狩猎、采摘等一系列活动均通过"手把手"的亲传教导,而今我们能够见到类似的场景就是狼群中头狼带领群狼捕猎的行为。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虎父无犬子",一方面说明基因遗传对人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深刻的反应出家长或师长的行为示范对于孩子成长导向的重要作用。新生的孩子如同"白纸",除了健全的身体几乎"一无所有",他们的生活不能自理、他们没有任何思想,孩子的一切生活行为习惯具是后天成长过程中通过不断模范家长、师长的言行而获得的。因此,我们能见到出生完全相同的两个孩子,如果将他们置于不同的成长环境,他们就会习得不同的生活习性、养成不同的言行习惯、拥有不同的文化信仰,成为不同民族的人。
  《狼孩的故事》
  1920年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一个山村里,人们发现狼群里有两个人类孩子。
  人们打死了狼后,在狼穴里发现两个狼孩,大的八岁叫卡玛拉,小的两岁叫阿玛拉。
  狼孩刚被发现时,生活习性与狼一样;用四肢行走;白天睡觉,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光和水;只知道饿了找吃的,吃饱了就睡;不吃 素食而要吃肉(不用手拿,放在地上用牙齿撕开吃);不会讲话,每到午夜后像狼似地引颈长嚎。阿玛拉在第二年去世,卡马拉活到十六岁,经过7年的教育,才掌握4、5个词,勉强地学几句话,开始朝人的生活习性迈进。她死时估计已有16岁左右,但其智力只相当3、4岁的孩子。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画龙点睛",学习是人生成长进步的基础,是人生成龙、成凤的必经之路,而家长或师长就是那个"点睛"之人。能够完成"点睛"任务的人首先自身须具备良好的行为素质,比如要求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首先家长无论工作与否就需要坚持早睡、早起的习惯;要求孩子好好学习、好好写字,就需要家长带头学习、写好字......总之,作为孩子人生之中第一任老师的家长,您需要与孩子同步成长,为孩子做好成长路上的领路人,为孩子做好积极正向的示范、引导。
  学习习惯是学习好的前提
  2、家庭环境塑造人生
  家庭是人类活动的起点,一切生产活动最终为的也是家庭的幸福生活。家庭教育是人类进化史上最古老、最基础的教育活动,也是人生成长过程最早接受、终身接受的教育活动。家庭是社会生活最基本的组织单元,开展好家庭教育就是落实好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的核心是"言传身教",也就是传承和示范,家长用自己切身的生活实践指引孩子成长、进步。家庭教育的主轴是传承德育,核心内容是教导孩子融入社会生活的礼教、民族风俗习惯等。
  家庭教育的核心是给予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歌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来到社会大家庭中所融入的第一个、伴其一生的活动集体就是家庭。家庭是每个人获取成长能力最初的源泉,是人生一切成长行为的基石,家庭给予孩子成长所必须且无私的爱与成长资源保障,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成长最终实的目标就是给予孩子们独自融入自然社会生活的能力。家庭教育影响孩子在家的成长行为,为孩子提供社会文化知识和生活技能训练,让孩子走出家门后能自如应付外在世界所面临的挑战,比如在家学会和家长交流的孩子,跟同伴交流时,可以不必从头再开始练习,其他行为、技能和知识也一样。孩子把在家中学到的东西带到与同伴儿相处的群体中去,如果这些东西跟其他孩子在家里学到的东西一样,属于共性的行为孩子就会将它们保留下来并加强练习。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放眼四周您就会发现,这个社会还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原,就在于人们学或者不学、学习的方向和学习内容的多寡。俗话说:"人不学无智,无智者愚。",人生产生"智"与"愚"的第一个分叉路口就是家庭教育所形成的,家庭教育就是影响每个孩子学识成长最前沿的那一份儿,当孩子开始上学时【约7岁左右】,就能够很明显的感觉到不同孩子间的智力成长差距、自主行为能力的高低,而这些差别仅仅是个开始,它们将影响孩子一生的成长。
  引导孩子时间管理
  家庭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为孩子授渔,也就是教导孩子学习成长的基本方法。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孩子通过模仿习得独自生活的能力,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孩子养成独自生活的技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孩子【20年后】独挡乾坤生活的智慧。人生的学习成长不同于饥渴时所摄入的食物和水,不能立刻有温饱的感觉,学习知识文化是为明天的生活储备能量,今天"学以致用"用的是昨天获得的技能。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缓慢的,从怀孕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开始了学习成长。出生之后,学习更是成为了孩子最核心的工作,而孩子所有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为孩子二十年之后独自生活、独挡乾坤打基础。社会随着时光一刻也不停息的在向前发展,生活时刻都在发生变化,适应生活最好的能力就是适应力与应变力,给予孩子独立生活技能的本质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应对一切生活挑战,教导孩子应对世界的千变万化的能力。
  家庭教育就是家长和孩子一起成长。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家长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孩子的学习题目让身为大学高才生的父母"摸不着头脑"的例子比比皆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基点和终点,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更是学校教育的前站、补充和放大器。有家长认为应将孩子的学习成长交给学校,孩子上了学了,只要做好孩子学习中的"后勤部长"保障孩子身体健康、吃饱穿暖即可。于是将孩子的学习成长事项全权托付给了学校和老师,殊不知正是因为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撑、配合,学校是不可能独自把孩子教育成才、成人的。学校教育提供的是标准化的服务,有区别也仅仅是孩子上课时与老师距离的远近,然而教学活动中同班孩子在学习上所呈现出的高低起伏"天壤之别",关键在于每个孩子成长在不同的家庭,享有的家庭教育不同。专家认为,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从提升自身素质开始为孩子成长做榜样,家庭教育需不断与时俱进,家长只有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适应孩子成长需求、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成长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导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对孩子提出诸多要求时,请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经做到?让孩子学习自己是否有拿起书本学习呢?如果您自己的未能做到的事情,您让孩子做到他们会怎么想,孩子内心会平衡吗?要求孩子有修养、有礼貌,而自己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合适吗?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镜中影",透过孩子就能了解其父母的为人和修养。也就是说,作为父母应该先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之后再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言行习惯。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想要培养高素质的孩子,仅仅靠说教是根本行不通的,关键还是调整孩子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世界上有众多学科,却唯独没有为人父母的科学,这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针对孩子的家庭教学活动需要父母与孩子们一起从做中学、与孩子一起成长。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教导孩子认知世界,孩子也会反馈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们能去重新审视、认知自我与世界。
  3、教育活动应连贯一致
  家是一个小社会,家庭成员拥有各自不同的人生阅历,因此对待家庭中相同的事物会出现不同的见解与解答方案,比如对于如何教导孩子成长。
  家庭教育应避免多头教导。家庭成员中每个人因各自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会对孩子的教导活动有不同的见解,比如妈妈会细心的照顾孩子,让他们生活无忧无虑;爸爸会认为孩子应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祖父母会认为生活中应该满足孩子几乎所有要求,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如此,家庭中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都有不同见解,认为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引导方式成长。
  生活中,如果您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主茎的顶端生长很快,侧芽生长很慢或潜伏不生长,这种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阻止侧芽萌发或抑制侧枝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这现象普遍存在于植物界,但不同植物差异很大。向日葵有很强的顶端优势,其侧芽一生中都处于潜伏状态;稻、麦顶端优势较弱,能长出许多分蘖;灌木顶端优势极弱,几乎没有主茎与分枝的区别。是的,您或许已经发现了,顶端优势越明显的植物会长的更为高大,而那些顶端优势没那么明显的植物则不会长的很高。
  人生的成长活动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精力与时间内每个人都必选择对于自己更为有利的方式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比如选择投身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肯定是没精力弄懂金融学的;选择运用文笔照耀他人成长的作家就必然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物质生活资源......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必定有一个中心,也必须有一个中心,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同样需要顶端优势,也就是说在教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做到对教导孩子成长的意见统一,避免多头教导给孩子造成成长方向上的迷失感。同时,如果家庭成员对于教导孩子成长有不同的方向,那么孩子就会选择相对舒适的区域,更有甚者孩子还会在不同家长间"打游击"。如果孩子学会了如何在不同家长家"打游击",那么无论是对孩子的学习成长,还是家长教导孩子都会造成无尽的麻烦。
  家庭教育应连贯一致。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成长不怕走错方向,就怕半途而废。人生成长路本没有方向的对与错,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坚持,"三心二意"是不会获得好收成的。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小猴子掰玉米》 
  有一天,一只小猴子下山来.它走到一块玉米地里,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非常高兴,就掰了一个,扛着往前走。小猴子扛着玉米,走到一棵桃树下。它看见满树的桃子又大又红,非常高兴,就扔了玉米去摘桃子。小猴子捧着几个桃子,走到一片瓜地里。它看见满地的西瓜又大又圆,非常高兴,就扔了桃子去摘西瓜。小猴子抱着一个大西瓜往回走。走着走着,看见一只小兔蹦蹦跳跳的,真可爱。它非常高兴,就扔了西瓜去追小兔。小兔跑进树林子,不见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
  教导孩子成长的活动是是世界上延续时间最长的事业,从孕期开始直至孩子成家立业父母都还在管教。但是,越是长久的事业越需要耐心,教导孩子成长同样忌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某天想到一个好主意就给孩子试一试,过后看见别家教育孩子的方法不错又借来用一用,如此反复不连贯对于孩子的教导最是百害而无一利,比如和孩子约定早起,如果坚持不到两天就放弃。那么,之后孩子就会以各种方式推掉所有不合心意的被管教方式。
  陪伴孩子阅读
  为什么说有远见的父母,都对孩子心狠?
  俗话说:"生活中没有随随便便的成长与成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孩子的成长历程曲折而漫长,需要经历多重考验才能重成正果。面对漫漫人生路只有意志坚定、有恒心的父母才能更好的教导孩子成长、成才,孩子成长路上没有一项生活的技能是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孩子习得生活的技能难免经历长期枯燥乏味的练习、实践。
  好习惯都是"狠"出来的
  好习惯成就美好人生,习惯的力量是无穷尽的。人们常说:"滴水石穿""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都是习惯与坚持的力量。古罗马诗人奥维德说:"没有什么比习惯的力量更强大。"习惯是一个思想与行为的真正领导者。习惯让我们减少思考的时间,简化了行动的步骤,让我们更有效率;也会让我们封闭,保守,自以为是,墨守成规。 在我们的身上,好习惯与坏习惯并存,而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取决于好习惯的多少。人生仿佛就是一场好习惯与坏习惯的拉锯战,把高效能的习惯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踏上了成功的快车。 如果你希望出类拔萃,也希望生活方式与众不同,那么,你必须明白一点:是你的习惯决定着你的未来。
  人们常说:"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这里的一屋就是人生成长历程中的习惯,小习惯成就大未来,比如饮食习惯决定您身体的健康状况;作息习惯影响您利用时间的效率;学习习惯笃定您学习的效率与成长高度......人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经过日复一日的砥砺和磨炼,能够使人抵达成功的彼岸,攀上事业的高峰。良好的习惯对于助力事业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可谓:行动养成习惯,习惯形成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图书馆管理员布鲁克斯在肖申克监狱里度过了五十多个春秋,当他收到申请多次未果的假释令时,不是喜极而泣,而是惶恐不安,他早已习惯了监狱里的生活,不想改变。他拿着水果刀挟持狱友,想通过犯罪而继续留在监狱里,但最终良知让他放下了手中的刀子,拎起行李箱,走出了监狱的大门。但没过过久,他就自杀了,他在监狱中养成的生活习惯,不适应监狱外的生活,他又无法摆脱这些习惯。"习惯成自然",被习惯的事物就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它们与我们紧密相连,良好的习惯可助人通往成功的大道、实现人生理想。
  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平常的习惯就是生活作息,作息是人生之中最为"稀松平常"的习惯了,人生之中每天都在一定的作息中度过,比如要引导孩子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父母就必须从自己做起长期坚持,而不能说是今天兴致来了就要求孩子早睡早起,明天孩子假期到了就允许孩子想什么时间起床就什么时间起床、想什么时间睡觉就什么时间睡觉。生活中,其他习惯如就餐、学习、讲文明、遵守社会法制等等,几乎没有一项是能够轻而易举获得的,孩子每一项良好生活习惯的背后都是父母"狠"心坚持引导结出的果实。
  延迟满足等行为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人生成长过程就是不断储蓄的过程,储蓄生活的技能、储蓄物质资本、储蓄精神财富,生活之中没有积蓄就难以获得比较大的力量,而要想积蓄力量就必须在一些时候克服当前即刻享受的冲动。"延迟满足"是一种甘愿为更长远有价值的结果而放弃即时满足的抉择取向的自我控制能力,它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 协调人际关系、 成功适应社会的必要条件。"延迟满足"不是单纯地学会等待,也不是一味地压制需求欲望,更不是让孩子"只经历风雨而不见彩虹",说到底它是一种克服当前的困难情境而力求获得长远利益的能力。 如果"延迟满足"能力发展不足,如吃饭时间聊天、边做作业边看电视、上课东张西望小动作不断、放学后贪玩不完成作业......没有"延迟满足"能力的人容易性格急躁、缺乏耐心,成年之后,在社交中容易羞怯固执,遇到挫折容易心烦意乱,遇到压力就退缩不前或不知所措。
  父母要求孩子"延迟满足"的狠应首先对自己,让自己的行为习惯坚定可持续,给孩子做好示范引导。父母是孩子模仿学习的榜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成长导师,想要做好孩子生活中的成长引导,做父母的应首当其冲为孩子做表率、给孩子做好学习成长的榜样。人们常说:"虎父无犬子""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孩子的生活成长不仅源于父母的基因遗传,更多成长能量来自于父母"言传身教"对孩子完成"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成长引导。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被公共生活所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大众所接纳的,引导孩子学会查询生活的"字典"、知道如何通过与人分工协作达成成长目标。家长的职责就是给予孩子关于成长进步的"字典"【生活习惯、生活规则】,把控好教导工作的尺度,运用好引导孩子成长进步的"胡萝卜"与"大棒"。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用行为告诉孩子成长进步的规则,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与尺度意识。
  任何一项技能获得成就狠都是前提
  人生学习成长之路数十载,世界上没有"随随便便获得的成功",每个成功者成长进步的背后都蕴含着历经千辛万苦的艰辛、汗水与眼泪。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环顾银屏,那些运动健将、艺术天才、成功人士几乎没有人是不经历反复而刻苦的练习或工作就能获取成功的。
  成长本就是完成生活知识、经验不断积淀的过程,如果说把个人的成长比作百年建筑,那么成长历程就如同搜集建筑材料,如砂石料、钢材、水泥等等。完成建筑任务所需的每一种材料都成百上千吨计,收集工作有怎能不付出辛勤与汗水呢?人生所获得最基本技能中的直立行走,又有谁不是历经无数次跌倒、爬起来而获得的呢?那些演讲家,又有谁不是历经被嘲笑、奋发努力练习而最终成功的呢?
  生活中真正对自己"狠"的人都在某一方面业有所成,被父母"狠"要求好好学习,建立起好学习习惯的孩子都学有所长。作为父母对自己"狠"让自己变的越来越优秀、对孩子"狠"引导孩子向着积极的方向成长,成长型父母往往即对自己"狠"、也对孩子"狠",与孩子同步成长、共同进步。因为,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教导孩子认知世界,孩子也会反馈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们能去重新审视、认知这个世界。
  "刻意练习"是成长进步的基石
  权力的本质是什么?
  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特殊影响力,是一些人对另一些人造成他所希望和预定影响的能力,或者是一个人或许多人的行为使另一个人或其他许多人的行为发生改变的一种关系,权力具有阶级性、社会性、强制性【来源:百度百科】。权力本质是人民赋予某人或组织统一协调社会资源,以达到优化资源配置、高效协调社会协作关系、管理上公共事务的职权,也就是说权力实质上是人民挑选某人或组织为自己服务,被赋予权力的人或组织也就等同于应承了"为人民服务"的职责。权力的根本职责是维护社会生产、生活的公平正义,也就是说权力几乎等于调解加裁决。
  权力是被社会赋予的公职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人类活动具有社会性。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员,个人行为是社会行为的一部分,每个人都不能脱离群体而独自存在。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个人的生产、生活分为两大部分,其一是从外界获取成长所需资源,另一方面就是通过自身能力向社会输出劳动力、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向社会输出劳动力、为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人能够被社会赋予权力的大小,这也就是所谓的"多劳多得"原则。对社会建设贡献大的人被赋予更多的社会组织权力,也就是遵循"权责"对等的原则,权力越大的人做出决策的影响面越大、所必须承担的责任也就越大,比如村长行使村级权力,对协调全村人民的生产关系负责;镇长行使镇级权力,对组织协调全镇人民的生产、生活关系,对全镇人民的高效生产、幸福生活负责......
  享有权力的本质是践行"为人民服务"
  权力赋予的是对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协调权,其本质是管理、协调社会各方参与社会生产公共关系的职责,比如资源管理、分配权。人民赋予政府协调、管理社会的权力,而政府享有、履行权力的过程就是"为人民服务",比如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基本民生、调拨社会公共生存资源......
  纵览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其要义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是党的全部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标志。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新中国70多年的光辉发展历程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的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不可分,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新的历史条件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依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保障。
  权力是外界赋予的,比如生命平等的权力是自然和宪法赋予的,交易公平的权力是社会和法律赋予的......每个人或组织的权力都是外界赋予的,是人们将自己部分资源交由对方,进而购买对方位自己服务的权力,比如人们通过纳税购买政府所提供的社会公共基础服务,同时赋予政府管理社会建设秩序的权力,而政府履行权力的行为就是"为人民服务"。
  权力是维护市场公平的工具
  人的思想是从何而来?
  思想,是个人借用已经掌握生活经验分析、预判新事物发展趋势的能力,是通过观察新事物、调用已有知识经验、两相对照等活动得出预判认知的集合。得到社会公认的思想将成为指导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实践的重要工具,它统一人与人之间分工、协作的共识,成为指引社会向前的主动力。当然,思想首先是个人"私想",得到社会检验、认可之后方可成为真思想。
  1、思想源于社会实践并指导社会实践
  思想不是凭空冒出来的,也不是能够从别处捡来的,它是从一个人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观察、摸索、总结出来的。思想不是头脑中先天固有的,它们来源于学习和社会实践,比如"儒家思想"是孔子极其弟子梳理、总结社会礼教的集大成者,是总结、概括和继承夏、商、周三代尊尊亲亲传统文化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完整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倡导并在领导二十世纪中国无产阶级革命中大范围实践过的政治、军事、发展理论。毛泽东思想指导中国革命,建立了新中国并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继续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思想源于社会生活实践并将长久的指导社会生产实践,比如"儒家思想"自诞生之日至今一直孜孜不倦的指导着中华民族的生产、生活;《孙子兵法》总结了数场战役实践的经验教训,今天其已经超越了战场边界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体系的思想成为人们生产活动中的中心指导,让人与人之间的协作有了统一的准绳,就如同在人际交流间修筑起来的信息高速路。
  2、思想的本质是追求利人利己
  思想的初衷是为人际活动更高效的协作,以达到利人利己的社会生产协作目标。人类成长活动的基础是社会性的,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独自存活。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同理心是人类生活中实现利人利己的关键。那么,同理心究竟是什么?同理心该如何实践?同理心就是想象自己站在对方的立场,借此了解对方的感受与看法,然后再思考自己要怎么做。同理心与同情心不同,同情心是对他人的遭遇感到可怜与遗憾,而不是理解对方的情感或观点。同理心也不是"你们想要别人怎样对待你们,就要怎样对待别人",因为这是以彼此利益一致为前提的,同理心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与"己所欲,也勿施于人——他们的喜好可能跟你不同。"的叠加,就是不以自己的好恶评判他人的世界,而是用来发现你与别人存在不同的部分。同理心就是从 "我思,故我在"进入到"你在,故我在", 比如当今最为卓越的企业华为、阿里、腾讯、微软、谷歌等等都是真正以顾客为核心而存在的,而当他们一旦脱离了"利人利己"也就会逐步走向另一面......
  3、思想在于简单有效的追求更好
  俗话说:"天下武功,为快不破",人类社会劳动分工的第一要义也就是简单有效,把某件事物做到极致。从原始社会中人人都需要在小范围内实现衣、食、住、行的自给自足,到逐步产生劳动分工有了商业交易活动,时至今日行业分工业已高度细化,种植粮食的人只管种植特定品种、工厂工人制作特定种类的商品、物流运输者只管运输......如此细分的社会生活依旧在不断继续细化分工,只为简单有效。
  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就成为了专家,比如我们生活中的书画家、哲学思想家等等都是在某一特定利于将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做到简单有效。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生活中人们也总结了诸多简单有效的思想哲理,比如"天助自助者""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大道至简""笔胜于剑""业精于勤"......简单有效是生活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真理基础,比如人生之中的"饿了吃、困了睡",人生成长的基本准则就是获取成长资源、奉献成长智慧,企业生存的第一要义就是创造社会价值。
  思想源于生活实践
  如何才能教育出一个独立自主的孩子?
  孩子自出生的那一刻起就完成了身体上的独立自主,之后所进行的学习成长活动就是完成行为习惯和思维意识独立的过程。从身体独立成长为身心灵完全独立自主是每个人生命成长的最高追求,每个人都不愿意被管控、不愿意生活在别人的影子之下。那么,作为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走向独立自主呢?
  1、给予足够的行为示范
  孩子的学习成长过程,就是从完全模仿逐步过度到能够独立自完成生活任务的过程。教育活动得以伴随人类成长终身的关键就在于,人体的身心灵都是可塑的,这是人类组织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前提,要是人类的身心灵是不可塑的。那么,教学活动就即无必要也没有任何意义,人生成长将变的完全不可捉摸。
  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既指孩子的生性随基因遗传,更表明父母给予孩子何种引导,孩子就将向哪个方向成长。新生的孩子除了健康的身体,几乎没有任何牵挂,他们不会行走、不会讲话,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没有。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通过父母的帮助,并逐步模仿父母的行为,最终实现行为意识自主、自觉。也就是说父母给予孩子怎样的示范引导,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
  原始社会,人们能够给予孩子的行为示范是狩猎和采摘;工业革命前,人们大多子承父业,每个孩子能够接受到的教导活动多来自于家庭、家族或者隔壁邻居。工业革命之后,生产力发展进步对社会劳动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教育成为普世的社会性服务。因此,人群之间的成长差距也由此拉小了,人们在享有文化知识服务上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 。所以,引导孩子独立自主的前提就是给予孩子足够多的行为示范,让孩子能够拥有更多的"见识"选择。
  父母是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模仿"偶像",父母是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任老师和终生行为导师,孩子一生中众多行为习惯都是从父母那里模仿、习得的,比如饮食习惯、语言习惯、为人处事习惯......所以,为人父母就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行为示范,让他们模仿的行为都是高效、可靠、积极、正向的,代表社会先进行为习惯的发展方向。
  2、自信"我能"是独立自主的关键
  孩子成长路上最为普遍的特性就是期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也就是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孩子的行为最希望能够获得父母的认可。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感知到"我能",教导孩子成长的目的就是使孩子相信"我能"、形成成长自信。"我能"是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大的动力之源,相信"我能"的人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
  给予孩子成长自信。人生成长最大的动力源于"我能",教导孩子需要给予孩子做基本的东西就是帮助孩子生成成长自信。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您也许早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孩子时常会问您"****看我完成了****,我棒不棒?"、"今天我在学校里获得了****"......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自信最基础的活动来源。所以,爱护孩子的老师多采用鼓励孩子、给予更多的成长奖励,比如给予游戏表现好的小朋友小贴画、给予爱讲话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经常组织校园运动会......让孩子们能有更多机会用自己的努力换取"荣誉"。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应给予孩子成长方向上的引导,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生活中也可以请孩子帮一些小忙,然后给予他们表扬,以此激励孩子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孩子建立成长自信打基础。
  孩子成长路上会经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战胜这些困难和挑战最好的方式就是拥有成长自信、相信"我能"战胜它们。人类婴儿从出生之日起就开始学习了,没一点小进步都能使孩子受到"欢欣鼓舞",能够得到鼓励的行为更是成为激励孩子继续前行的动力,这个动力就是自信。所以,教导孩子成长最好的方式就是发现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优点,给予适当的奖励,奖励就会是孩子朝着这个方向前行。人生成长路是漫长的,成长中的每一刻都是重要的,成长行为中那些能够被他人肯定的行为,每个人都愿意继续保持。所以,生活中我们时常看到对成长充满信心,相信"我能"的好孩子会越来越好,而那些总被批评的孩子就真的成为了"坏孩子"。
  人们常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激励孩子自主完成成长任务,让他们感知"我能"给予他们成长自信是引导孩子最好的方式,比如引导孩子学习走路,最佳方式是牵引着让孩子跟着走,也就是借给他们必要的外力,而不是完全帮他们"代劳"。所以,生活中那些自立能力强的孩子往往是平日被给予更多独自练习机会的孩子。
  3、教导规则,而后练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缺乏生活经验,也就是对很多事物没有形成相对的认知概念,比如说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孩子拥有最旺盛的精力、无穷尽的探索求知欲望,这是他们成长进步的优势保障和最重要的资本。因此,在引导孩子成长进步过程中重心应放在规则与制度引导上,引导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规则、制度意识对孩子成长影响是一生的,比如学习习惯将伴随孩子成长的一生、归纳整理习惯亦将伴随孩子的整个生活过程......制度与规则是一切行为实践高效落地的保障。明确而坚定的行为规则教导,让孩子明确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被认可的。成长方向的确定性是指引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灯塔",成长路上最迷失的时刻就是前行方向不明确。
  独立源自生活实践
  如何培养更聪明的孩子?
  聪明,指某人看待事物有独特的视角,对事物分析、解释的透彻,符合客观事实。通常情况下指小孩子在发现、分析、解释问题的过程中与成年人有着相同或相似的见解,符合成年人的预期设想。判断一个人聪明与否的标准有:
  1】思维是否敏捷。思维敏捷主要表现在面对问题时,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想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能够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比如《司马光砸缸》,现实生活中两岁的孩子,想要拿到高处的物品,如果他知道自己搬个凳子爬上去拿或者用棍子把它弄下来,即表明孩子是爱动脑,思维敏捷的。思维敏捷的孩子,能在短时间内想出得到物品的方法,这其中包括自己动手或者寻求帮助。敏捷的思维可通过一定的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培养的关键是使孩子养成积极思考和爱动脑的成长习惯,让孩子更多的通过自己想办法获得想要的物品,而不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2】思维的发散性。思维的发散性是指能从见到A联想到B,能够觉察到不同事物之间的直接或间接联系,从而用不同的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问孩子冰雪融化了会怎么样?解答可以是:变成了水、小草探出头来了、春天到了、天气变暖和了、太阳出来了......思维发散的重要表现就是想象丰富,能自如的由此及彼、联想到不同事物间的相同、相似、不同特征的过程,也就是成年人常说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是他们思维活跃、发散的表现,应得到有意识的培养,分清什么时间孩子应该同一时间只做一件事、什么时间孩子可以"天马行空""胡思乱想"。
  3】积极型思维。思维积极表现为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遇见信心事物总爱问为什么、怎么样、怎么来的,也就是总想对事物"一探究竟"。对于孩子而言,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与智力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为,探知事物的积极性直接关系到孩子认知世界的广度与深度。每个孩子生来是平等的,他们拥有同样的"成长起跑线",在同一个地球上成长。但是,随着他们的年岁不断成长,不同的孩子有了不同的人生阅历,这就源于每个人"与生俱来"不同对待世界的态度。在相同条件下,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越高,活动水平就越高,就越能促进智力达到更高的发展水平,而高水平的智力又会反过来提高参加活动,积极探索的兴趣。
  孩子是天生的"探险家"满怀探索、求证未知陌生世界的期待,需要的就是成年人【主要是家长和师长】做好引领工作。那么,如何培养更聪明的孩子?
  1、思维不设限
  常言道:"思维不设限,人生无极限"。孩子成长就是不断模仿、探索的过程,孩子与成年人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欠缺人生阅历,在他们的思维里几乎没有"禁忌"的概念。所以,孩子们的言论时常被批评为"乱讲"。很多家长都希望孩子的言行符合自己的认知标准,按照自己的认知行事。因此,我们能够见到很多家长告诫孩子"这样说不文明,不能......""怎么又说脏话啦......""这孩子怎么又胡说啦......"家长往往以自己的标准为孩子的思维画一个圈,把那些自认为不好的东西阻隔起来。但是,却很少有家长为孩子讲解为什么那些言语是不合时宜的,怎样表述更为合适。
  家长教导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用自身的言行示范为孩子成长领路的过程,期待孩子成长好,那就给予孩子足够好的行为示范,为孩子树立积极的成长榜样。让孩子向着阳光照耀的方向前行,而不是给孩子成长思维设限。
  2、激励孩子积极向上的成长行为
  有人说:"好孩子是被奖励出来的",孩子成长路上总是期待被奖励,比如获得家长说你这个做的真棒、在幼儿园获得小贴画......奖励最能使孩子向着这个方向前行,奖励使他们能够看咱实实在在的收益,感知到成长方向的确定性。人生成长进步不能少了脚印,而这个脚印就是来自外界对自身言行的肯定。因为,人生的成长活动是社会性的,成长、成就的高低来自于与同伴的对比,来自于外界对个人成长能力的评定【特别是来自父母和师长的肯定】。
  孩子成长路上最为普遍的特性就是期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也就是希望自己的行为得到他人的认可,孩子的行为最希望能够获得父母的认可。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引导孩子感知到"我能",教导孩子成长的目的就是激励孩子相信"我能"、形成成长自信。"我能"是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大的动力之源,相信"我能"的人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就。人生成长最大的动力源于"我能",教导孩子需要给予孩子做基本的东西就是帮助孩子生成成长自信。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您也许早已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孩子时常会问您"****看我完成了****,我棒不棒?"、"今天我在学校里获得了****"......这些都是孩子成长自信最基础的活动来源。所以,爱护孩子的老师多采用鼓励孩子、给予更多的成长奖励,比如给予游戏表现好的小朋友小贴画、给予爱讲话孩子展现自我的机会、经常组织校园运动会......让孩子们能有更多机会用自己的努力换取"荣誉"。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应给予孩子成长方向上的引导,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应鼓励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让他们有更多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同时,生活中也可以请孩子帮一些小忙,然后给予他们表扬,以此激励孩子动手、实践的积极性,为孩子建立成长自信打基础。
  3、教导规则,而后练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俗话说:"初生牛犊不怕虎",孩子与成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缺乏生活经验,也就是对很多事物没有形成相对的认知概念,比如说时间观念、规则意识。孩子拥有最旺盛的精力、无穷尽的探索求知欲望,这是他们成长进步的优势保障和最重要的资本。因此,在引导孩子成长进步过程中重心应放在规则与制度引导上,引导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作息习惯。
  规则、制度意识对孩子成长影响是一生的,比如学习习惯将伴随孩子成长的一生、归纳整理习惯亦将伴随孩子的整个生活过程......制度与规则是一切行为实践高效落地的保障。明确而坚定的行为规则教导,让孩子明确哪些行为是被鼓励的、哪些行为是可以做的、哪些行为是不被认可的。成长方向的确定性是指引孩子走向独立自主的"灯塔",成长路上最迷失的时刻就是前行方向不明确。
  人们常说:"种什么因,得什么果",为孩子种下积极成长的种子,用激励的方式浇灌他们,便能收获孩子无尽的成长快乐,收获一个健康、快乐、聪明的孩子。
  实践产生智慧
  为什么有些父母会拿"我这是为了你好",来伤害孩子们的内心?
  家庭教育的实质就是父母将自己的生活经验转交给孩子,完成生活经验与行为习惯的传承。父母使用"我这都是为你好",是出于强者保护弱者免受伤害,核心是没有我的保护你会受伤,是基于保护孩子而做出的最快、最有效的处置方式。或许会表现出不信任孩子能够生活自理、对孩子的成长能力不信任,但它却是教导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常见和最直接有效的方式。那么,为什么父母会拿"我这都是为了你好"管教孩子呢?
  保护孩子的出发点只能以"我"为中心出发
  "我"是生活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个人都是以"我"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生活中的,"我"是每个人的中心和全部,离开了"我"社会生活将失去颜色和意义。保护孩子的成长,从自我认知的角度是最简便、高效的方法,也就是以"我"对社会生活的基本认知为基础。
  人类生活的本质是以"经验主义"为中心的,每个人或者群体都会根据自己已有的经历来判断未来的事物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应对办法。学习活动的核心是学习前人总结下来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是"站在巨人肩上成长进步",是借鉴社会已经成熟的智慧改善自己的生活、生产。教导孩子同样如此,作为家长借用已有生活经验引导孩子总是好过无厘头的任由孩子自由生长。所以,编写教材的专家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认知编写,老师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进行教学,父母自然更多以"我"为中心管教孩子。
  家庭教育本质是传递生活经验和习俗
  家庭教育是在自然生活状态下对孩子进行的成长教导活动,根本就是传承家族传统、家庭生活经验和习俗。家庭教育是为孩子授渔的活动,也就是教导孩子养成基本的学习成长的基本方法,家庭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家长示范、孩子模仿,进而习得独自生活的能力。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孩子适应社会群体生活的智慧,养成饮食习惯、作息习惯、了解基本的为人处世、了解地域生活道德习俗......
  家庭教育的本质是生活教育,让家庭变得更亲密、更和谐、更像家庭,它是生活情感的依托之地。当一个孩子生活经验贫乏的时候,他做出的选择,容易极端化、简单化。但如果生活经验丰富,他就会知道该怎么化解矛盾。教育家陶行知曾经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作为父母,应该做最擅长的生活教育、应该回归初心重视家庭建设,让家庭生活充满魅力,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成长环境。
  互联网时代,电子产品是家庭教育中最为头痛的事情,一方面,父母自己离不开电子产品之类的生活工具;另一方面,为了孩子保持良好的视力又需要孩子与电子产品保持距离。加上众多教育机构将网课、视频教程,学校组织网络学习打卡,或许是时候考虑转变互联网辅助教学的时候了。
  人生的学习成长不同于饥渴时所摄入的食物和水,不能立刻有温饱的感觉,学习获得的是人们曾经的生活经验和习俗,是为今天的生活储备能量。"学以致用"是用昨天获得的经验或技能处理今天所面临的生活问题。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缓慢的,从出生的那一刻起,孩子最核心的工作就是学习,孩子所有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为孩子二十年之后独自生活、独挡乾坤打基础。时光永不停歇的向前进,生活时刻都在发生变化,适应生活最好的能力就是"随机应变",家庭教育就是给予孩子独立生活的技能,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应对生活的挑战,教导孩子应对千变万化世界的能力。
  家庭教育就是"你在,故我在"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专家研究员家孙云晓教授说:"教育孩子的实质是改变自己,你只有改变了自己,你才能改变孩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成长导师,影响孩子的终身成长。家庭教育的实质是父母"言传身教","原生家庭"影响孩子的心性习惯、为人处事等生活最基本的方面。"父母教导孩子,与学历收入、社会地位无关,而是需要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教导孩子成长、成才实质是改变自己,只有自己的行为习惯变好了,你才能教导出好孩子。
  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父母教导孩子认知世界,孩子也会反馈给父母用一个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让父母能去重新审视、认知这个世界。孩子与成人的区别身体上是个子的大小,思维上就是有无社会生活经验积累、是否拥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缺乏的就是社会经验,对新事物缺乏独立的判断能力,因为在他们的头脑中没有作为评判依据的"参照物"。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所以,"我这是为了你好"就成为了管教孩子最便利的工具,它也不一定会伤害到孩子。相反,它还能成为高效教导孩子成长的帮手,如果不这样难不成管教孩子时都向外寻求帮助或者让孩子自觉?
  每位家长都只能按照自己认定的方式教导孩子
  未来社会人们会争什么?
  生命自降生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了竞争,竞争生存资源。自然世界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无一例外,人是自然世界中的一份子,作为高等级的动物人类的竞争显得更加"文明",人类制定了众多的竞争规则,比如道德、法律、生活的习俗就是为约束彼此间的竞争关系而生的。
  自然资源是一切生命体的根本
  自然资源,自然界中可供生命用于存活、成长的物质,最基础的自然资源就是空气、阳光、土地和水。空气、阳光、土地和水是地球一切生命体得以存活的基础,生命对它们高度依赖"缺一不可",通过人类已知完成的太空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地球是目前为止唯一存在成体系生命体的星球,也是唯一齐备空气、阳光、土地和水的星球。
  对于人类生存、生产活动自然资源又可分为:可反复利用的可再生资源,如空气、水资源、地热资源、水力;受自身繁殖能力和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的可更新资源,如生物资源,为能生长繁殖的有生命的有机体,其更新速度取决于自身繁殖能力和外界环境条件,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加以开发利用;不可再生资源,包括土地资源与矿产资源,如金属矿、非金属矿、核燃料、化石燃料......这些资源一旦被消耗或者污染就很难恢复到继续可用的状态。
  拥有资源的优劣、多寡决定生活的品质
  资源是不可复制的,大自然赋予每个地方不同的资源禀赋,有的地方多石油资源,比如中东地区;有的地方多煤矿资源,比如山西、鄂尔多斯;有的地方多金属矿,比如巴西和澳大利亚......拥有不同资源的地区都应资源得到开发,社会得到急速发展,最典型的就是中东的沙漠之城。除了自然资源之外就是文化资源与人力资源,比如美国汇集了众多精英人士,所以他们能够设计出关系到社会发展的底层系统,比如电子产品的基础系统。
  资源是每个国家、地区、家庭呈现不同发展境遇的关键,一个十口之家和一个五口之家在同等条件下,十口之家每天所能创造的财富肯定多于五口之家;同样面积的土地,地处寒带能够产出的食物必然少于处于热带得去的土地。因此,处于极寒地区的人们更有意愿向温暖一些的地区迁徙。拥有资源的优劣、多寡决定生活的品质,比如居住别墅的人家和住棚户区的人家,他们在生活品质上肯定是有"天壤之别"的;拥有汽车的家庭在出行方面肯定优于徒步的家庭;普通民众和科学家因拥有不同的知识智慧而处于不同的生活境遇之中......
  "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全世界新生命降生之时几乎是完全相同、平等的,他们没有财富多寡的差别、没有信仰差别,无贫富、贵贱之分。但是,放眼四周您就会发现,这个社会还是不可避免的产生了穷人和富人之分、贵人和贱人之差,还有愚人和贤人之别。造成这些差别的根本就在于生活中人们所能支配的资源不同,能够借力的外部环境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生活中人们常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拥有可支配资源丰富的人,在成长历程中肯定更优,比如两人同样每月收入5000元,租房者的生活品质肯定差于住自有房的人,而如果他们保持同样的状态,十年后他们的生活品质差距将更大。
  生活的本质是从外部获取资源,进而为他人创造资源
  生活中最基本的两项活动就是,一方面,从外界获取成长所需的资源,成长自我能量;另一方面,就是运用自我能量为社会创造资源,进而获得社会对自身价值的认同。获取资源的活动包括获得食物、学习知识、享受被爱;创造资源的活动包括进行农业生产、进入工厂、运用思维创作文艺产品......
  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从外界获取成长资源,同时有通过自身的能力为社会进步做贡献,也就是说社会生活中人与人是互为依赖与资源的关系。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之中的一份子,农民需要工人生产的工业品、需要文化艺术家制作的精美文娱节目,农民同时也为社会提供最基本的粮食;科学家一方面创造推动社会进步的新技术,但他们同样离不开农民生产的粮食。因此,生活中的工作不分贵贱,每个人都需要从外界获取成长资源,同时也需要经过自身创造为社会提供资源。所以,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人们生活竞争的核心都是资源。
  资源源于自然
  为什么有些人书读很多,还不如没读多少书的人智慧高?
  俗话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是前人根据自身亲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汇集而成的生活经验,是被社会生活实践检验过的智慧成果。正如"天下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里"一样,他人曾经成功的生活智慧并不能被直接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曾经的知识智慧只能作为借鉴和参考,并且在参考运用过程中还需要"因地制宜"。"鞋是否合适只有脚知道",知识是否对自己的生活、成长有益只有实践了才明白。读书、学习获取的知识只有通过生活实践检验、融汇贯通,才能成为人生的阅历,生活中的智慧。书籍是人类生活智慧的结晶,读书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智慧,但只有生活实践才能将学习到的智慧转变成自己的智慧。
  书籍承载社会生活的综合智慧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统。""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人类智慧汇集而成的海洋,书籍原本就是作者系统思维的集中体现或者社会集体智慧的汇集,如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的《永乐大典》全书22,877卷(目录占60卷),11095册,约3.7亿字,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
  世界上书籍有千万种,每一种都记录了人们对该领域的认知探索历程,如史书重点记录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医学典籍主要记录药物功效、病因、病理以及医治方法;生物学汇集人类对自然生命的认知;物理学与天文学讲述人类观察自然、总结自然规律;心理学、教育学集中阐述人生成长活动与教学活动规律......不同类型的书籍蕴含了人类成长所必须的不同精神营养。书是人类成长进步的阶梯,为前行指明前行的方向,为成长储备能量。
  俄国著名文学家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承载着人类的智慧与文明。书籍从不同的视角讲述着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讲述着人们生活中的情感故事,史书、诗集、文学典籍......在众多的书籍中,文学典籍成为各个年龄段的人都可享用的文化大餐,如《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即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学价值,还兼具艺术性。
  即便是个人传记或者企业发展实录,那也是对已经成功个人或企业成长过程的简洁总结,在总结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根据当事人或作者的喜好进行选择,这也是我们看不同作者书写同一人物传记或企业成长录时会各有侧重点的关键。生活中每个人都是趋利的,也就是说即便在完成著作的过程中,不同的作者也会根据自己的生活偏好,侧重表述与自己喜好相似度高的内容。
  书籍是语言标准化传承的最高成果
  人类成长进化史上,发明创造了众多工具,从石器、弓箭到如今的人工智能设备,人类成长进化的历史就是不断创造新工具以适应生产、生活的过程。然而,如果要论什么工具对人类文明进步贡献最大,那一定非语言莫属,语言是人类发明创造出的最重要的工具。语言让人类文明得以超越时空、地域进行传播,语言已然成为地球家园中最为神秘的存在,它能够书写历史、记录自然、为人类进行新的发明创造提供基础支持......
  语言是方便人际交流的工具,学好语言的关键就是能够与同伴互动、便利的交流生活信息。人类的生产、生活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必须融入特定的集体才能更好的生活,脱离了群体的人将会如尘埃般回归大自然。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人类创造活动的核心是为了求存,也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让生产活动协作起来更高效。语言正是为解决不同人群之间的沟通交流而创立的,从"结绳记事"、"象形文字",到今天信息化的交流工具,这些交流工具不断革新的唯一诉求就是便于人们交流更便捷、高效。语言工具的核心就是规范社会交往的礼仪、梳理生活道德与法治、记录人类认知世界的生活经验,也就是说语言是人们掌握融入社会集体生活的规则与智慧,参与社会分工协作的通行证,比如理解生活中的基本道德规范就是为了更好的与社会协作,学习语言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与其他同伴进行沟通。学习语言的初衷就是为适应更好的社会生活,让人们能够用同样的方式、语句沟通交流,克服因语言不通而造成的麻烦。世界发展的趋势是全球化,全球化的核心就是交流工具标准的统一,就如同当年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一样,书同文、车同轨......
  语言是促进人际交流的工具,汉语、英语、法语等作为全球重要的语言工具,中国人用汉语;英国、美国用英语;法国人用法语......每一种语言得以广泛传播、传承的基础就是具有形式统一的文字,文字的具体呈现形式就是书籍。培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所以,书籍是语言标准化传承的最高成果,有了书籍人类智慧便得以成系统的被记录、传承,今人才能更多借鉴前人智慧"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
  朋友聚会中,人们时常玩一项"传话筒"游戏,给定一句话从某人开始,然后依次传递,过偶不了几个人,原本的那句话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这是在同龄、同辈人之间传递短暂的讯息,尚且存在讯息快速"衰减"的现象。那么,对于传承人类智慧如此庞大的工程,又如何实现信息传承过程中的高度保真呢?。生活中人们为防止原意被曲解,往往要求"白纸黑字"立字据为凭。由此可见,书籍在知识智慧保真传承、跨时空传承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同样的文字在不同的环境下代表不同的具体意义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讲的核心就是生活要切合实际。只有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知识才能成为对人生成长有用的知识,要在生活中对知识有取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古人所说的小姐,特指大户人家的姑娘,是知书有礼女子的美称,而今生活中的寓意已经大变。《晏子春秋·杂下之十》: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yì)王。王曰:"缚者曷(hé)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
  人们常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生活中,我们都知道盖高楼需要用到沙粒、水泥、钢筋,但是如果只是将无数的沙粒、水泥、钢筋堆砌起来,我们无论如何也得不到理想的房子,我们还必须辅以相应的设计、搭配。人生成长过程中,阅读、学习就如同收集盖房子所需的沙粒、水泥和钢筋,至于最终能盖出什么样的房子,还要靠设计师与建造师,而我们自己就是成长路上那个唯一的设计师与建造师。这也就是接受同等教育、生活在相同年代的人们会取得不同成就的关键,每个人组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是不相同的,组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决定着个人成长、成就的高低。但是,总体而言阅读、学习是个人增长智慧,成为更好自我,获得更高成就的阶梯。
  阅读启智
  你觉得环境污染的最大的源头是什么?
  污染(pollution)是指自然环境中混入了对人类或其他生物有害的物质,其数量或程度达到或超出环境承载力,从而改变环境正常状态的现象。具体包括: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重金属污染等【百度百科】。污染的本质是由于人类聚集性生产、生活将原本自然有序分散的物质进行了人为的集中,使得某一区域内的某一种或者集中物质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也就是说污染的源头在于人为对大自然的改造活动。自然的力量是最神秘、最可持续的,某个区域的自然环境一定会通过各种调配到达平衡,自然资源配置是最科学、可持续的,比如动植物食物链,草食动物吃植物——肉食动物吃食草动物——肉食动物终老通过菌类分解回归自然。自然的山川、河流分配几乎"完美无瑕",能够让自然界的动植物都能几乎平等的享受生存权。
  污染源于人类改造自然的生产活动
  人是群居性动物,自人类诞生以来就以群体的力量不断改造自然,以使自然能够更好的为人类进化服务。人类进化史几乎就是一部不断改造自然的历史,从最初级的石器、弓箭到今天的飞机、高铁,人类一刻也不停歇的在创造为自己生产、生活服务的工具。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人类社会中单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人类只有通过聚居才能获得更好的生存环境。因此,从原始人开始人类就一直处于群居生活状态,在群体生活中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分工,比如原始社会男性负责狩猎,女性则重点负责采摘和抚育老小。随着人类制造工具的进步,人们开始驯化植物和动物,让人类家园开始农业式的定居,人类的定居就难免造成了在某一小区域内人类制造工具的废料、排泄物的增加,也就是从人类定居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以特有的方式"污染"自然。"污染"自然行为的基础可分为两个大类,一是采集资源,二是释放无用的废弃物。采集资源,人类开始聚集性定居就必然需要从更大范围采集资源,从最初采集木材、石料修建房屋,到更大范围的修建村镇、城市,人类根据自己的喜好将不同的资源组合成为为自己生活服务的物质资源。今天,人类更是将采集资源的触手伸向了大地、海洋深处,挖掘大地深处的矿石和石油;释放无用的废弃物,人类生产活动获取了生产资源创造出适宜人类运用产品的同时,就必定产生那些对人类无用的废料,这些废料最初仅仅是人类的排泄物、动植物遗体或者遗弃的矿物残渣。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生产便利人类生活工具的同时也生产出了新的污染制造者,如汽车、飞机、轮船等,它们在正常运转过程中排除的噪音、废气、维护保养中产生的油污都成为新的污染生产者。
  人类生活便利化是制造污染物的源头
  人类为便利自己的生活,为自己创造了各种不同的工具,从农具、工业生产工具到生活日用品,创造让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让更好、更便利的生活成为可能。同时,人类不断追求更好生活又必然催生改造、创新工具的愿望。所以,生活中人类时常经过不长的时间就会对自己居家环境或生活用品进行升级换代,而升级换代遗留下来的老旧产品就必然成为污染自然的废弃物。
  生活用品的升级换代是污染自然的废弃物的重要来源,但它轮换的时间还相对较长,被回收在利用的可能性也比较大。然而,人类便利生活最重要的食品和物品包装手段却是回收率低、循环时间短最大的人为生产自然废弃物污染源,如塑料包装袋、塑料水瓶......它们日常使用量大、不宜降解,已经成为威胁自然最严重的污染源头。
  聚居生活为人类带来了生产、生活上的便利,让人际间协作变得更加紧密。人是自然世界重要的参与者和改造者,但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伤害,那就是将原本分散的物质集中、加工、利用,进而也产生了大量污染环境的废弃物。因此,我们不难看见人迹罕至的农村山清水秀,而人声鼎沸的城市却是另一番景象。所以,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需要与自然和谐、充分考虑自然承载力,减少浪费自然资源、提升自然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弃物排放。
  成长离不开被教育
  哪个行业可以长期从事、不容易失业?
  人类社会从诞生之日起,有文明记述的历史已经历数万年,在这数万年里有诸多行业被从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行业。古人讲:"360行,行行出状元",每个行业都能走出成功的人士,获得极高成就的发展。但是,有些行业经历短暂的繁荣就被时光遗忘,消逝在茫茫人类历史进化之中。同样也有诸多行业兴盛至今,并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更加兴盛,简单的说就是关系到人类成长、健康、生存的行业会一直伴随人类的进化而"枝叶长青"。它们是:
  1、教育
  俗话说:"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是促使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是人类传承文明进程的根本。现今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三大类,其根本就是传承人类文明成果、传递人类生活中总结形成的经验。教育是人通过行为示范引导更多人成长进步的活动,是人点亮人的工程、是传播智慧经验的主要途径。
  家庭教育,是最基本的教育形式,也是最古老、久远的教育形式,自人类诞生之日起亲子相教就成为人生成长最基本的活动。原始生活中的狩猎、采摘活动都是通过亲子"手把手"引导教会的,现在对孩子的基本教导依然没有摆脱"言传身教"的基本模式,孩子学习进食、言语、行走最基本的方式都是通过家长在生活中"言传身教"亲力亲为完成的。家庭教育是人生成长活动中最早接触到的教学活动,其核心是引导孩子们习得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技能,比如生活自理、独立行走、与人交谈等等。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家长将自身拥有的生产、生活技能传递给孩子,使他们掌握基本的生存技能,养成与附近生活环境相适应的生活习性。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升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副产品。学校教育是人类文明成果得以普惠的基本条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手和受益者。学校教育得以普及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结出的"硕果",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人类历史上发明创造出的最伟大的工具,它让人类在生活中的生活经历和认识自然所获得的文明成果得以超越时空流传,让人际间信息交流有了统一、明确的表现形式,让信息传递摆脱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比如汉语、英语、法语等作为全球性的重要语言工具,让人际间的分工、协作变得高效易得。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为适应社会生产发展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而生的,其正式形成于工业革命之后。现今,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支撑力,"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教育传承着人类文明的昨天、决定着人类文明发展的今天,更指引着人类文明进步的明天。
  社会教育,是与人类社会进步相适应的生存、成长模式,也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必然选择。当今社会发展进步飞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每天都有大量的知识信息被创造、被发现,活脱脱的印证了伟大领袖毛主席所说的:"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学习是保持时刻成长不被社会落下最好的最佳途径,个人生命力量是渺小的,刚出生的新生命几乎连基本的生存能力都没有,不能自己寻找食物、不能行走,甚至连生理活动中的排泄活动都必须依赖父母的帮助。学习活动的基本就是通过不断的模仿提升自己的生存能力,使自己能够发挥出生命的潜能。学习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生命之中每一项技能的掌握都离不开学习,从吃饭、穿衣、行走、言语,到工作、创作每一项人类的活动技能都是通过学习获得的。孩子如同一粒种子,拥有无限的成长可能,而实现各种可能的必经途径就是学习,学习是获取智慧的最佳途径。譬如学习语言是为了更好的与人沟通交流;学习数学是为了更好的计量,适应社会生产分工、统计收益;学习生物学、物理学、地理学是为了更好的了解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和我们的"邻居"。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知识与智慧是社会生产活动中创造的,其又在社会实践中指导生产活动。所以,向社会学习、从社会生活实践中学习是获取最前沿成长智慧"站在巨人肩上成就巨人",实现人生成长梦想的最佳通途。
  2、医疗
  人们常说:"老虎还有打盹时候",人生在世难免身体健康会出状况,恢复身体健康就必然少不了接受外部的帮助,而这个帮助行为主要来自于医疗。医疗是人体健康生活的重要推手,只要有人类长期活动的地区就有配备医疗资源的必要。健康是生命存续最重要的资本,拥有健康的生命体拥有全世界,失去了健康生命将变的毫无意义、全世界都将与您无关。
  医疗事关生育安全与生命安全,人类生产活动的根本最求就是健康的活着,每个人都有追求身体健康的权利,也是生命的必然选择。医疗与人类生存进化"同呼吸,共命运",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事业、事关人类基因的永续传承。生活中,有些行业会因为从业者的年龄而受到限制,比如服务业会因年龄大而被迫转行。而医疗行业却正好相反,医生是越老经验越足、越受人尊敬的职业。
  俗话说:"人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生活富足的人们对于自身健康的追求必然更加重视。预防性医疗投入、消费也必将成为社会大健康新兴需求增长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之后,全世界必将投入更多资源到社会公共医疗系统建设之中,医疗卫生从业者也必将获得更多社会的认同和尊重。
  3、饮食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日不吃饿的慌。"普天之下,没有一个人是离开食物还能好好存活的,人类生存活动的基本就是满足自身对摄取食物营养的需求。正所谓:"并满未动,粮草先行",饮食安全是社会安全的最基本保障。现代机械没有石油动不了,人类生产活动没有饮食作为基础保障将"举步维艰"。
  有人说:"经济建设,道路先行。"是的,道路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但道路不是最基础的那个,社会最基础行业应是农业,这也是我国至今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不变,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耕地保护的红线不能碰的根本。人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家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是开展社会生产、生活最基本的物质保障。环顾世界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曾经的苏联还是现在南美的委内瑞拉,他们的社会生活之所以产生剧烈动荡,其根源就在于社会社会中的食物供应保障出了问题。所以,社会发展最为基础性的行业非农业莫属。
  饮食是一切生命体的根本,饮食是供给生命用于存活、成长的物质基础。大自然诸多生命体,各自拥有各自的饮食来源,存续在有序的自然"食物链"之中。空气、阳光、土地和水为各种生命体的饮食提供的成长环境基础,生命对它们高度依赖"缺一不可",通过人类已知完成的太空探索我们可以发现,地球是目前为止唯一存在成体系生命体的星球,也是唯一齐备空气、阳光、土地和水的星球。空气、阳光、土地和水是人类饮食的生产资源,也是最根本的保障出处。所以,爱护自然就是保障人类自身的饮食安全,就是实实在在的看好自己的饮食袋子。
  民以食为天
  钱,究竟有多重要?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没钱确是万万不能的!"钱是人类创造出来用于衡量交易物品价值的中介物,其最大功用在于价值标记、价值换算、价值储存、价值保值,其本身并没有实用价值。但是,金钱的出现为人类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便利。
  钱,让社会大规模物品交换变成了可能
  在钱诞生之前的原始社会,如果猎人想要用猎物与渔夫交换鱼,那么必须具备的条件就是渔夫也想要从猎人那里获得肉食,否则交易就无法达成,也就是说原始社会物物交易必须满足双重耦合性,即交易双方都有交换物品的意愿和双方交易物品必须等价。在原始的物物交换条件下,如果交易双方提供的物品是对方不需要的,或者交易物品不等价,那么交易活动就无法达成。
  钱作为交易活动的中介物质,是人类社会生产力提升与社会分工细化的必然选择。最初钱以贝类或者其他物质作为界定,因此至今关于财富的文字仍以贝字旁居多。贝类之后由于人类冶炼技术的提升,人类开始使用贵金属作为交易计价中介,黄金、白银都是曾经主要的社会交易货币,并一直沿用至今。交子,是世界最早使用的纸币,最早出现于四川地区,发行于北宋前期(1023年)的成都。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北宋初年,四川成都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纸币的出现极大的便利了社会生产交易活动,币值可灵活多样,交易活动中人们可以自由搭配、组合成不同量级的交易额。更重要的是纸币轻便易携带,交易活动双方不再因需要将实物搬运到交易现场而发愁,同时也不需要担心对方的物件是否与己方物品价值相当。所以,钱让社会大规模物品交换变成了可能,为社会协作发展提供了计价工具保障。
  钱,让储值、保值变得便利
  金钱出现以前,每个劳动者所获得的劳动价值都必须以具体的物质加以存储,比如原始人集体狩猎过后就只能按出力大小分配肉食,而如果一个狩猎高手每次都能分得最多的猎获,那么他就会出现单一物品过剩而缺乏其他物质,从而带来储存烦恼。钱作为一种易分割、易保存的物质,让每个家庭对劳动成果的储值、保值变得简单易行。同时,实际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集中存储,保管物品的工作也就更加高效。钱的出现让社会分工更加细化,比如产生了专为提供钱币储值、保值服务的金融业。
  钱让社会生产分工协作变得方便、快捷,人类生活需求是复杂的,需要食物、知识、生产与生活工具,但是每个人都不可能对所有事物的价值、功效界定的"一清二楚"。如果用实物衡量交易物品的价值,每个人就需要自己界定它们的功能、成色等等,对于每个人不可能成为所有事物的认知专家。钱作为中介物质,在界定物品等级上给了人们一个相对公允的标准,让人们不因交换到次品而发愁,也不因担心自有物品不足以交换到某些特定物质而发愁。钱让人们"零存整取"式的交易活动成为可能,比如购房、购车所需的价值可以通过一段较长时间的筹备。
  钱,让劳动收益有了统一的界定标准
  生活中人们常说"360行",而实际生活中行业细分早已超过了360行,每个行业都进行不同的劳动分工,从而达到共同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目标。钱,让诸多不同行业能够统一在同一个计价标准之下,让不同行业的劳动者获得以相同标准衡量的劳动收益,而且这个收益还能在社会之中通行无阻。实现以下如果没有统一社会劳动价值标准的钱币,难不成农业劳动用工发放粮食、渔业劳动用工发鱼、林业部门用工发木材、给程序员发一堆代码......
  钱是人类生活分工、协作的中间工具,是人际交易活动的等价交换中间介质,它已经深入到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人类生活中的中介物,钱在促进社会生产、交易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润滑作用。钱就是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血液,用钱计量的社会价值流通于社会生产活动的每一个角落,与人类生产、生活紧密相连,钱已然成为个人参与生活生产分工、协作的通行证,无论钱的形式是贵金属、纸币亦或是数字货币。
  语言文字让人际间信息交流、传承变得流畅无碍,钱让人类社会生产分工、协作的交易活动变得"亲密无间",语言文字和钱是人类社会进步史上最重要的两项基础设施。
  钱=储值、保值工具
  上网课有效率吗?
  网络是人们追求人际间信息高效交流的必然,是人类追求实现"千里眼、顺风耳"的必然结果,它使得人类信息交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限制。网课实际上是人们利用网络提升教学活动组织效率的新尝试,它能够让教学内容、讲授形式标准化成为可能,也就是说在教程统一的情况下几名专家老师就能完成面向所有孩子标准化的教学活动。从根本上而言,网课能够提升教学活动资源的使用效率和课程内容的组织效率。但是,上网课的实际效率确实受到多方因素的制约,比如:
  网络环境
  人有十指,长短各异。如今全国虽说4G网络已基本完成普及,5G正在努力建设的道路之上,但是各地区网络发展依旧不平衡,尚不足以支撑教学活动完全网络化的事实依旧存在。且不说边远一些的农村地区,就是城区范围内部分地区对于直播视频的收看都会存在卡顿现象。另外一个重点就是网络流量费用问题,虽说很多通讯卡已经实现了流量包月不受限,但实际是在使用到一定限额之后就会自动限制网速。所以,网络环境依旧是制约网课效率提升交付效率的关键。
  学习者的自主性
  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面授式的教学活动,想要孩子学习好尚且主要决定因素在孩子。教学活动网络化之后,就更是考验学习者参与学习的自主性了。网络是一个大舞台,上面有众多舞者,如虚拟游戏、影视、短视频等等,如何能够确保交给孩子网络他们真的在学习呢?课堂教学,老师近距离的观察、看着孩子们的情况下尚且会出现众多孩子开小差的情况。那么,学习网课化之后必然对孩子们学习的自主性带来很大的考验。以我们家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为例,学校发了学习打卡链接,但是孩子也就是在家长监督之下会好好的跟着学,一旦家长不在身边的时候他就会看他自己喜爱的内容。也就是说,网课让爱好学习、善于自主学习的孩子有了提升学习效率的可能,而那些平日里就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将"游历"在网课之外,学习或许会变得越来越差。
  课程互动效率低
  学习活动是通过家长或师长的言行示范引导孩子们成长进步的活动,最高效率的教学是"言传身教",让孩子能够感触到被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能够实现师生间、同学间良好的学习互动,能够彼此互通有无、交流学习心得,有时甚至是一句无意的交谈对孩子的学习更有启发作用。那么,网课借用虚拟视频教学,老师与同学、同学与同学之间互不见面,互动交流的效率自然下降不少,而且孩子们也没有办法感知到彼此的学习热情、少了彼此较劲的学习氛围。另外,网课内容之外的课堂练习,老师根本就无法完成,导致老师无法获知孩子对当节课内容的理解、掌握情况。再比如,课堂互动中的提问环节在网课之中就难以实现良性互动了。
  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这个事实说明人类的学习活动不仅仅需要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与同伴进行协作。因为,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与同伴合力才能完成一项特定的生活任务,比如饭桌上的主食、蔬菜或肉类肯定是不同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当今已经没有一桌饭菜是一个人独自的劳动成果了。
  网课教学交付的思考
  网络提升了人际间信息传递效率,让远距离即时通信成为了可能,网络催生教学活动革新也势必会成为必然。那么,网课有可能的发展方向在哪里呢?
  1、网课成为普及标准化教学的工具。网络的普及,让教学活动标准化成为了可能,也就是科目领域的专家将课程内容的讲授统一化、标准化,使课程内容本身成为一种公共服务,比如一些成人课程中就能够做到几块钱获得知名老师讲授的课程内容。
  2、网课内容集中交付。人的成长活动是社会性的,没有人能够离开社会而独自存活。所以,学习活动还是应该在集体环境下进行。如此还能解决网络困扰网课交付的难题,集中点可以由老师带领学习,同时实现课堂互动、答疑以及同学间的学习互动交流。
  3、教学活动组织灵活化。"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给人员密集型活动开展带来了挑战,比如学校、商场等等。但是,做为人们生活的小区却是人员相对固定的公共场所,那么在小区范围内实现学习新中心或许能够成为学校集中教育最佳的补充点。而且,小区范围内孩子们更容易建立长久的友谊,对孩子们融入社会集体生活也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
  人际间信息最高效的传递方式是面对面的互动,网络为远距离信息交流提供了解决全新的解决方案。网课是顺应网络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实现网课的高效率交付将成为未来实现更高效教育的新突破方向,也是教育变革需要探索的新方向......
  网络让教学活动更丰富
  家长对小孩吃饭的管理重要吗?
  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生活无大事,生活习惯都是一系列小行为集合而成的,它决定着个人成长、成就的大小与高低。美国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说:"习惯能够成就一个人,也能够摧毁一个人。"习惯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习惯让每个人的人生与众不同。
  饮食习惯是人生中的第一习惯
  人们常说:"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饮食是人生之中最基本与最重要的行为习惯,是开展一切生产、生活的基本保障。一个人的饮食习惯由众多环境影响,比如家庭、居住地域等等,饮食习惯同时也关乎个人的身心健康。所以,关于健康饮食才会有众多的营养学、事物学专家,才会有高等级大厨与家庭主妇之别。"民以食为天",生活可以没有诗和远方,但是一定不能少了饮食。饮食是人从外界获取成长资源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无论新生儿、老人,还是壮年人,维持一天正常活动所必须的能量都能且只能通过饮食摄取。
  孩子的饮食习惯随家长,家庭用餐习惯直接影响孩子的成长,比如人们常常教导孩子要"食不言、寝不语",这也就是要求孩子能够养成好的用餐习惯。但是,很多家庭要求孩子用一套、家长自己往往不遵守,比如让孩子好好吃饭、吃饭不讲话,而家长自己却习惯在吃饭时间聊天,总觉得饭桌上是最适合聊天的地方、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所以,引导孩子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是家长从自己做起,给孩子好的餐食习惯示范,让孩子通过模仿学习好的用餐习惯。而不要总想着教孩子用一套标准,而自己的实际生活却用另外一套标准,也就是不要对孩子说教一套、自己做另外一套。
  饮食习惯反应人生对待生活的态度
  饮食是人一生中,在清醒状态下所从事的最多、最频繁的活动,人从出生开始就必须进行饮食活动,从孩提时期的一日多餐,到成年后的一日三餐,用餐时间是人生之中在清醒状态下占用时间最多的活动。饮食用餐的态度直接反应着人们处置生活时间的态度、对待工作的态度,人们往往在感觉到工作时间紧迫的情况下选择节省用餐时间,而在清闲的时间选择和朋友一起慢悠悠的享受美食。
  对待饮食的态度反应的就是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选择如何搭配饮食、如何用食物慰藉自己一天辛劳的工作,这直接关系到个人所能保有的工作和生活状态。那些随意应付饮食的人,他们的身体也会随意的应付他们,而那些对工作和生活都充满热情的人,总是能够在辛劳一天之后为自己奉上一份可口的美食。
  饮食习惯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发育
  习惯决定行为,不同的行为导致不同的结果。孩子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营养需求量大、种类广。然而,孩子的饮食多数随家长的饮食习惯。所以,为孩子健康成长,家庭应有较为合理的饮食结构,应尽可能做到食物搭配有序。同时,对于稍大【三岁以后】的孩子应养成正餐为主的饮食习惯,让正餐成为孩子获取营养的主要来源,零食可作为孩子好好用餐的奖励,而不可让孩子随着零食的指挥棒起舞。有些孩子往往喜爱甜食、喜爱在正餐的时候贪玩,为此我们时常能够见到很多孩子小小年纪就牙痛,甚至是严重的龋齿。这就是因饮食习惯不好而影响成长发育,严重者可关乎孩子一生的成长幸福。
  孩子的饮食习惯随家长,家长是孩子健康饮食的掌舵人,帮助孩子养成健康饮食习惯是每位家长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孩子健康饮食的要与不要:
  1、要吃多样化食物,不要挑食、偏食;
  2、要均衡地吃各类食品,不要爱吃的多吃,不爱吃的少吃;
  3、要按时用餐,不要在餐间多吃零食;
  4、要三餐饥饱适度,不要不吃或少吃早餐或午餐,多吃晚餐;
  5、要清淡饮食,不要嗜好油炸食品、糖果冰淇淋及含糖饮料等高能量食品;
  6、要文明用餐,不要在用餐时看电视、看书、玩耍或大声交谈。
  俗话说:"小习惯,大未来",饮食习惯几乎就是生活中那个最小、最长用的习惯了,它从影响孩子的成长发育起步,至影响人生的健康终老。
  食物是生命的最基本的物质保障
  有什么好办法杜绝孩子沉迷手机和电视?
  电子产品是信息社会的标配,是人们获取信息、发布信息、完成信息交流最重要的工具。孩子沉迷于手机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了获取信息,生活上有一个陪伴。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孩子沉迷手机和电视呢?
  家庭生活环境
  以往人们说"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现代社会生活家具的标配,现在电话引进进入每个人的口袋,家用电器已经成为家庭中最为重要的日常用品之一。家庭中电视、冰箱、洗衣机、微波炉应有尽有,而且电视机还占据了家庭中最显眼的位置,也是陪伴每个家庭打发闲暇时间最主要的工具。手机就更别说了,成年人的生活中几乎没有一天能够离开手机,甚至睡觉时间都恨手机不能陪睡。
  孩子对生活的喜好随家长,那么家庭之中人们多爱看电视、爱玩手机,孩子自然是能够迅速学会的。如果期望孩子能够减少对手机和电视的依赖,那么首先家长要做好示范,尽可能减少与手机和电视为伴的时间,选择将有限的时间应用到处理家务或者与家人交流沟通感情上来。当然,对于有孩子的家庭可以与孩子多做线下游戏,比如和孩子打打球、一起动手做手工、一起写字、一起阅读学习......
  家庭是孩子成长进步过程中养成行为习惯最重要的场所,孩子的成长习惯多模仿家长的言行习惯。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自觉减少陪伴手机和电视的时间,将这些时间转换为现实中的游戏活动是防止孩子沉迷手机和电视的关键。
  社会生活环境
  人的成长活动是社会性的,每个人都是社会大家庭中的一份子,每个孩子的成长行为也都深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孩子之所以沉迷手机和电视,就是因为那里拥有丰富的娱乐内容,虚拟游戏、视频"应有尽有",在里面总会找寻到与个人兴趣相投的内容。与虚拟网络信息相对应的是,现实生活中孩子们之间游戏的缺乏,现如今的孩子多以课本知识学习为主,追求高学分占据了童年生活最主要的位置。
  社会中众多文娱工作者为手机和电视屏幕创作了众多内容,让手机和电视拥有了海量的内容。现实生活中的游戏活动却成逐年递减的趋势,住进高楼的新城市居民,很多人连对门邻居都不认识,就更别说邻里高效互动了。日常城市小区里除了一起晒太阳和推婴儿车的老人,稍大一些的孩子都很难见到他们一起游戏的场景了。时光倒退30年,那以前每个院子都充满着孩子们童年的欢声笑语,每个孩子都有好几个同龄的小伙伴儿,跳绳、踢毽子、跳房子、丢沙包、捉迷藏......都是喜闻乐见的童年游戏。
  预防孩子沉迷手机和电视已成为社会性任务
  社会个大家庭,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小分子。预防孩子沉迷手机和电视首当其冲的是家长做好孩子的成长领路人,为孩子做好成长行为示范;其次,是社会要为孩子成长做好文化娱乐内容引导,要将预防孩子对相关内容"沉迷"作为开发虚拟游戏、文娱内容的重要社会责任;当然,最为关键的是教学系统要做好引领示范,降低唯分数论"英雄"的教学导向,让孩子们有更多的社会实践活动,学习内容更贴近现实生活,比如将常见的生活物理现象转变为生活型游戏......
  孩子们沉迷手机和电视实际上是为自己的成长生活寻找一个陪伴,这个陪伴最合适的人选是家长和同伴,想要让孩子远离手机和电视这个伙伴,就必然要增加孩子与家长、同伴的亲密游戏时间。社会需要做的就是为孩子的游戏实践提供场所和必要的文娱用品,让孩子们能在现实娱乐中度过美好的成长时光,比如将书法、绘画、基础舞蹈等课程内容开设到孩子们身边,让普惠型教育成为陪伴孩子成长的主力,让孩子们的集体活动替代手机和电视成为他们最重要的成长伙伴儿。
  家庭游戏
  孩子总是听不进去大人讲什么,怎么办?
  家庭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引导孩子明白哪些行为是被公共生活所鼓励的、哪些行为是不被大众所接纳的,引导孩子学会查询生活的"字典"、知道如何通过与人分工协作达成成长目标。家长的职责就是给予孩子关于成长进步的"字典"【生活习惯、生活规则】,把控好教导工作的尺度,运用好引导孩子成长进步的"胡萝卜"与"大棒"。家庭教育就是家长用行为告诉孩子成长进步的规则,帮助孩子建立起规则与尺度意识。
  孩子很难记住您讲了什么,但是他们很容易知道您做了什么,哪些行为能够为自己赚取好处。因为,孩子的理解能力尚处于发育之中,孩子对于言语的理解能力都非常有限,孩子的学习活动多以行为模仿、声音模仿为主。所以,家长或者师长讲了什么道理很少有孩子能听懂,而家长或者师长做了某个行为,他们马上就会去模仿,模仿家长或者师长讲话的神态、语调,模仿一切他们认为有趣的言行。
  孩子学习活动以模仿行为、声音为主
  人们常说"眼见为实",在孩子的学习记忆之中,能够亲眼见到并能够模仿实践的行为最容易被他们习得,比如家长生活中的行为动作、走路的姿势、比划的某些形态动作等。总之,孩子对于能够亲眼见到并能够实际模仿的内容更容易习得,也更感兴趣。其次,就是孩子对声音也是比较敏感的,他们会对家长在日常生活中所讲过的话记忆尤新,与模仿动作行为一样,他们会立刻模仿或者在某个时刻模仿他们认为合适的声音,尽管他们并不十分清晰那句话代表什么意思。例如很多家长带孩子时,要求孩子对遇见邻居的爷爷奶奶有礼貌,要求孩子向他们问好,如果您只是要求孩子做,那么他们很难如您所愿。但是,如果您先于孩子问候"爷爷奶奶好!"那么孩子自然会积极的跟随,尽管他们并不知道这里面具体的意义,但他们能够从跟随中找到乐趣和快乐,至少他们不会有被强迫问候的感觉,相反他们会感受到来自邻里爷爷奶奶友善的爱。
  教学活动的本质是一个人【家长或师长】用自己的的言行示范,引导另一些人【孩子】成长进步的过程,行为示范的效用大于其他任何形式的说教,也就是所谓的"言传不如身教"。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学习行为就是实践,是能够将所要学习的内容与生活实践相结合起来,能够动手体验。家庭教育活动的本质是为孩子授渔,也就是教导孩子学习成长、适应社会生活的基本方法。学习活动的本质是孩子通过模仿习得独自生活的能力,家庭教育的本质是引导孩子养成独自生活的技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孩子【20年后】独挡乾坤生活的智慧。人生的学习成长不同于饥渴时所摄入的食物和水,不能立刻有温饱的感觉,学习知识文化是为明天的生活储备能量,今天"学以致用"用的是昨天获得的技能。孩子的成长过程是缓慢的,从怀孕的那一刻起,孩子就开始了学习成长。出生之后,学习更是成为了孩子最核心的工作,而孩子所有学习活动的本质就是为孩子二十年之后独自生活、独挡乾坤打基础。社会随着时光一刻也不停息的在向前发展,生活时刻都在发生变化,适应生活最好的能力就是适应力与应变力,给予孩子独立生活技能的本质就是引导孩子学会应对一切生活挑战,教导孩子应对世界的千变万化的能力。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孩子也一样
  法律赋予每个人平等生存的权利,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个体也确实是平等的,孩子与成年人除了身体上的个子大小、生活经验的多寡区别,其余都是平等的,拥有平等呼吸、享受饮食的权利。孩子在生活成长过程中虽然对于很多事物都缺乏判断,但是探知事物的好奇心促使孩子期望按着自己的相想法行事,而不是事事都顺从家长的指导、完全按照家长说的做。"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世界上同样不可能有两个心灵相通的人,即使是您的孩子。生活中,孩子总会有孩子自己的生活需求,比如开饭了,但孩子正和自己的小伙伴而一起玩儿或者正玩着他们喜爱的玩具时,即使饿了他们也会说不饿,期待能够多玩一会儿。相反,如果孩子因没有玩伴儿而无聊时,即使刚刚吃饱了饭菜,他们依然期待从嘴上获得些许满足,总想能够吃点儿什么。
  您的痛不可能成为孩子的痛。家长有应付生活的烦恼、干好工作的难处,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这些都是孩子无法理解的。同样,孩子也有诸多的成长烦恼,比如孩子之间谁和谁成为朋友、谁在****方面最棒.....这些孩子的成长烦恼也是家长无法理解的,也就是说家长与孩子之间存在"你的痛不可能成为我的痛"。这也是很多孩子和同伴儿无话不谈,而回到家中就成为"木鱼"的根本缘由,家长不理解孩子、不倾听孩子的心声,进而出现亲子间交流"断代"。
  以我自己为例,小时候家在农村,家庭条件差,很多同伴儿都因家庭困难而无法完成小学【那时还未实行义务教育】。我们家父母算是对孩子上学上心的,无论如何都想办法借钱为我们交齐学费,让我们能够上学。但是,他们也有落实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一直教导家庭有多不容易、借钱有多难,总是期望我们能够好好上学、不辜负他们的培养。由于家庭条件限制和认知上的差异,我们的学习被限定在课本范围,家中没有增加任何课外书籍,也不鼓励我们学习与课本无关的知识。因此,无论在家还是在学校,学习除了课本几乎没有其他内容。小学时间还好,乡村小学考试也都是小范围的出题,学习也没有什么压力。可一到中学就开始感觉学习乏力了,课本知识学习好了,但是缺乏课外知识,更是在于同学交流过程中逐渐显得有"代沟"。久而久之,性格就变得孤僻起来,学习上也就变得不轻松了,学习思路打不开、成绩与见识也上不去。
  俗话说:"处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在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成长烦恼。家长与孩子分属不同时代的人,在各自的成长道路上行走,很难得找寻到较大范围的交集。所以,家长在陪伴孩子成长、进步的过程中应主动"变频",变到能够与孩子有更多交集的那个频道,以同理心的方式陪伴孩子成长、与孩子一起成长,实现人生第二次高速成长。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教导孩子认知世界,孩子也会反馈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们能去重新审视、认知这个世界。
  家庭教育就是和孩子一起成长
  伟大领袖毛主席说:"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刘少奇",家长三天不学习赶不上孩子的情景正在现实生活中不断上演,孩子的学习题目让身为大学高才生的父母"摸不着头脑"的例子比比皆是。家庭教育是教育的起点、基点和终点,家庭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备条件,更是学校教育的前站、补充和放大器。有家长认为应将孩子的学习成长交给学校,孩子上了学了,只要做好孩子学习中的"后勤部长"保障孩子身体健康、吃饱穿暖即可。于是将孩子的学习成长事项全权托付给了学校和老师,殊不知正是因为没有家庭教育的支撑、配合,学校是不可能独自把孩子教育成才、成人的。学校教育提供的是标准化的服务,有区别也仅仅是孩子上课时与老师距离的远近,然而教学活动中同班孩子在学习上所呈现出的高低起伏"天壤之别",关键在于每个孩子成长在不同的家庭,享有的家庭教育不同。专家认为,父母要想把孩子培养成一个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从提升自身素质开始为孩子成长做榜样,家庭教育需不断与时俱进,家长只有努力和孩子一起成长,才能适应孩子成长需求、才能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成长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唯一的终身导师,父母的言行对孩子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当我们对孩子提出诸多要求时,请先想一想自己是否已经做到?让孩子学习自己是否有拿起书本学习呢?如果您自己的未能做到的事情,您让孩子做到他们会怎么想,孩子内心会平衡吗?要求孩子有修养、有礼貌,而自己却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这合适吗?都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镜中影",透过孩子就能了解其父母的为人和修养。也就是说,作为父母应该先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之后再要求孩子模仿自己的言行习惯。正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想要培养高素质的孩子,仅仅靠说教是根本行不通的,关键还是调整孩子的成长环境,特别是家庭环境。世界上有众多学科,却唯独没有为人父母的科学,这是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针对孩子的家庭教学活动需要父母与孩子们一起从做中学、与孩子一起成长。
  教育从来都是双向的,我们教导孩子认知世界,孩子也会反馈给我们一个不一样看待世界的角度,让我们能去重新审视、认知这个世界。人生的成长应不同的生活经验积累而不同,人生第一次大跨度成长是被家长和师长引领从孩子成长为能够独自融入社会的成年人,第二次成长就是养育一个孩子并陪伴他们成长、成才、成人。电影 《心灵访客》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十六岁的黑人少年贾墨非常有篮球天赋,同时也十分热爱写作,一次偶然的恶作剧让他闯入了有点儿自闭的知名作家威廉·佛瑞斯特家中。贾墨离开时落下了自己的书包,威廉帮贾墨认真地批改起了作业 ,从而发现了贾墨的写作天赋。此后,贾墨频繁造访威廉,两个心灵仿佛碰撞在了一起,一个耿直boy和一个睿智的长者就这样开启了一段灵魂之旅,他们彼此填补、互相启迪。威廉教贾墨写作,教他人生,贾墨的写作水平得到了飞速的提升;贾墨也和威廉聊外面的世界,长者尘封的心灵也不断被打开......
  家庭教育应注意避免:
  1、家长之间"多头教导"。歌唱:"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本省就是多个拥有不同成长经历、不同生活习性、不同思维方式成员相互合作的集合体。家庭成员中每个人因各自的成长环境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自然会对孩子的教导活动有不同的见解,比如妈妈会细心的照顾孩子,让他们生活无忧无虑;爸爸会认为孩子应该养成好的生活习惯,能够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祖父母会认为生活中应该满足孩子几乎所有要求,不能让孩子受委屈。如此,家庭中每个家长对孩子的成长都有不同见解,认为孩子应该按照自己的引导方式成长。
  生活中,如果您仔细观察便会发现: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主茎的顶端生长很快,侧芽生长很慢或潜伏不生长,这种主茎顶端生长占优势,阻止侧芽萌发或抑制侧枝生长的现象称为顶端优势。这现象普遍存在于植物界,但不同植物差异很大。向日葵有很强的顶端优势,其侧芽一生中都处于潜伏状态;稻、麦顶端优势较弱,能长出许多分蘖;灌木顶端优势极弱,几乎没有主茎与分枝的区别。是的,您或许已经发现了,顶端优势越明显的植物会长的更为高大,而那些顶端优势没那么明显的植物则不会长的很高。
  人生的成长活动无论是精力,还是时间都是有限的,在有限的精力与时间内每个人都必选择对于自己更为有利的方式才能获得更好的人生,比如选择投身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肯定是没精力弄懂金融学的;选择运用文笔照耀他人成长的作家就必然需要从别人那里获取物质生活资源......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中必定有一个中心,也必须有一个中心,家庭教育引导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同样需要顶端优势,也就是说在教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不同的家庭成员要尽可能做到对教导孩子成长的意见统一,避免多头教导给孩子造成成长方向上的迷失感。同时,如果家庭成员对于教导孩子成长有不同的方向,那么孩子就会选择相对舒适的区域,更有甚者孩子还会在不同家长间"打游击"。如果孩子学会了如何在不同家长家"打游击",那么无论是对孩子的学习成长,还是家长教导孩子都会造成无尽的麻烦。
  2、刻意追求"都是为你好"。"孩子怎么一点儿都不省心......不......不......"这往往是父母抱怨最多的,然而这一系列抱怨背后的潜台词却是相同的,那就是"都是为你好!"为孩子学习好、为孩子生活好、为孩子......作为家长几乎没有不为孩子好的。但是,这一众"都是为你好!"的出发点无一不是出于家长自身对于社会生活的理解。是的,孩子与成年人最大的区别就是缺乏生活的经验、缺乏综合判断事物的能力,他们确实需要家长积极正向的教导。
  积极正向的教导需要避免:溺爱。凡事为孩子代劳,怕烫着孩子而不让孩子学着自己盛饭;害怕孩子弄湿衣服而不让孩子练习洗自己的衣服;害怕孩子受到伤害而拒绝让孩子去和小伙伴儿一起游戏......严管。管控孩子每一个行为,不给孩子尝试、探索、试错的机会,遇到孩子犯错就非打即骂。严管制下的孩子时常会怯懦、自卑,或脾气暴躁......漠不关心。人们常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孩子对于家长对待他的态度是敏感的,对待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行为冷漠带给孩子的心理伤害;唠叨。唠叨是破坏生活和谐最大的杀手,对孩子心理伤害最大的行为就是言语上唠叨带给孩子的伤害,唠叨的言语如同滴水会浸润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
  "都是为你好"是家长在教导孩子成长活动中最长用的,如果能用好自然能够对孩子的成长产生积极正向的引领作用。但是,如何把握"都是为你好"的度呢?
  3、教导方式缺乏连贯。俗话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成长不怕走错方向,就怕半途而废。人生成长路本没有方向的对与错,关键在于持之以恒的坚持,"三心二意"是不会获得好收成的。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
  家庭教育的本质就是行为示范
  孩子好胜心强,如何教育孩子正确对待输赢?
  期望自己能够做的更好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基石,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进步的阶梯。如果人生失去了好胜心、失去了追求更好的生活需求,也就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那么,应当如何利用孩子的好胜心帮助孩子成长进步呢?
  鼓励孩子交朋友
  人生的成长过程是漫长而复杂的,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人际关系之中,从最亲近的父母到一面之缘的朋友。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和同伴,融入集体、拥有更多朋友的人才能在生活中更好的调适自我人生心态,不同的朋友能够为孩子带来不同的快乐,比如和比自己大的伙伴儿玩,孩子会学会服从、跟随;和比自己小的伙伴儿玩,孩子能够学会照顾别人。
  歌唱:"朋友的路好走......."生活中多个朋友多条路,孩子成长过程中,多个朋友同样能够获得更多的成长帮助。因为,每个孩子的成长发育各不相同,有的孩子运动能力更强、有的孩子讲话更清晰、有的孩子更加善于组织游戏活动......让孩子交更多的朋友,能够是孩子在相互游戏活动中学会更多家庭中学习不到的知识和技能。同龄的孩子之间具有更多的"共同话题",孩子与同伴而一起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由社交能力。 佩莱格里尼说:"你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但你无法因此变成社交强人,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会变得越来越强。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们逐渐会知道哪些东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被大伙儿接受的。"他们会在彼此的游戏活动中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并进行角色轮换——不能总要求扮演警察、医生、老师等正面角色,还得有人扮演坏蛋、病人和学生才能与同伴长期保持良好的游戏关系,否则过于自我将很快失去玩伴儿。
  童年游戏更有助于孩子统合能力的发展
  游戏的精彩之处就是胜负会时而归你、时而归他,胜负会均分,每个孩子都能体会的胜利的喜悦。人类成长活动的基础是社会性的,没有人能够脱离社会独自存活。很久以前,达尔文就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弱小的动物【包括人类】绝对不能单独存活。就人类身体而言,不具备单独生活的强大能力,人类的躯体相对于其他大型食肉动物是弱小的。在不利用工具的情况下,人类只能对大自然的捕食者做出躲避或无力的反抗。因此,人们需要做出各种努力,寻求各方帮助,才得以获得在地球上的存活优势。想象一下,一个人在原始森林中生存,赤手空拳,没有任何工具。那么,你面临的危险处境比其他任何动物都艰难。
  社交是人生成长活动中的必备技能,童年游戏为孩子之间彼此感知对方的兴趣、需求,建立最基本的你、我、他的对立与合作极具现实意义。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用42年时间采访了6,000受众,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的群居环境。"自由玩耍"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化解冲突的能力都至关重要。童年游戏中的孩子们能够在无金钱、礼仪、地位等的束缚下自由自在的体验"合纵与连横"带来的分合红利,能够完全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与谁合作结盟、与谁竞争......童年游戏时光是孩子最开心快乐、充满自信的时刻,游戏中的孩子没有礼仪、尊卑、地位等级的约束,能够完全按照个人兴趣、需要与人合作,而不必考虑那些世俗的眼光。游戏中的孩子身心完全放松,可放下戒备毫无畏惧的置身于快乐的世界之中,快乐的游戏甚至可以克服部分孩子胆小退缩、不自信的小毛病。游戏中的孩子既可以是多才多艺的才子、足智多谋的功臣、贤惠善良的公主,游戏能够让孩子更加全面的体验生活中的不同角色,感知不同身份的人物身心活动与所需承担的社会职责。
  好胜心强的本质是缺乏集体活动
  正如在公共场合胆怯的原因就是"出场"次数少一样,孩子"好胜心强"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参与集体游戏的次数少,缺乏与同龄朋友间的互动。人们常说:"物以稀为贵",对于难以获得的东西,人们都会格外珍惜。孩子在成长活动中的体验同样如此,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朋友多的孩子往往显得"皮实",而缺乏朋友的孩子就会显得特别"矫情",比如"好胜心强"、"输不起"......我们家孩子小时候就是如此,每当新玩一个游戏时,他总是希望洗剂能赢的多,而害怕自己输。我们的做法就是多与孩子玩他感觉敏感的游戏,玩儿的次数多了他也就"皮实"起来了。
  人生成长是社会性的,身居社会之中的成长活动更具实用价值,人生最高效的学习活动就是从做中学,孩子间的游戏活动就是朝向融入社会生活迈出最坚实的那一步,孩子的童年游戏活动就是与孩子年龄特征相适应的成长社会。所以,为孩子提供互助式的游戏场所,让孩子从游戏中成长进步是教导孩子成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快乐游戏和伙伴的孩子能够体验到更多的成长快乐感,心理承受能力更强、成长之路也必将更加丰富多彩。
  "身教胜于言传",引导孩子正确对待输赢最关键的办法是引导孩子有更多体验集体成长活动的机会,让孩子能有更多机会体验"输、赢"所带来的喜悦与伤痛。孩子认识、感知"输、赢"的关键不在于如何给他们讲类似于"友谊第一、比赛第二""享受过程比赢得胜利更有益"等大道理,关键是在于让孩子获得足够多体验"输、赢"的活动实践,让孩子通过"赢"体验到成长的快乐、从"输"中感知到自身能力的不足。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人生的每一步都必须经历风雨的洗礼,才能踩踏的更结实。孩子的成长历程中不止有"一路顺风",同样还有"惊涛拍岸",历经风雨之后的孩子会变得更强健,风雨之后方能见到彩虹。历练是人生通往成长卓越必经之路,专家都是刻意努力练习获得的。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孩子的成长如同百年大树,需要经历风雨。对于父母来说,需要您有足够的耐心加以陪伴。陪伴孩子需要用心,陪伴不止是看护。在很多人为陪伴孩子而选择回家时,我选择来北京做一项陪伴更多孩子的事业——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以邻里互助,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一项公益普惠的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
网站目录投稿:向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