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春天偶遇蒲公英评论,注册成为独立评论员后,我努力做到每天关注蒲公英评论,每期关注一至两个话题,在编辑老师的指点下,边学边写,边写边学,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有十来篇上"锐评"。这一小小成就让我欣喜且有些许成就感,更主要的是,让我看到自己的发展方向。 在我所上稿的文章中,自认为思路清晰,观点明确,文笔流畅的有《行政命令式的读书活动不要也罢》、《十四年抗战,还原历史本来面目》、《岂能以"课堂模式"论成败》、《规定学校管理者带课是回归常识》、《会议过多过滥,是对教师权益的侵犯》等,其中的每一篇都有编辑宝贵的指点修改痕迹,有些是让人眼前一亮的新颖"标题",有些是思路段落的重新调整,有些是激烈文字的理性纠偏,还有些是标点符号的准确使用,揣摩这些点睛之笔,感激之余,亦受益良多。现谈谈自己写教育评论的陋见,望不吝赐教。 教育评论得"姓教"、"兴教"。蒲公英评论是全国性的教育评论网络平台,从这个平台发出的评论代表的是国家某一教育政策的声音,即为政策代言,代表的是具有一定普遍性的教育者的心声,即激浊扬清,针砭时弊,提出可行性意见和建议。但无论是政策代言,还是反映心声,写作者视野可以开阔,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站在教育立场,以教育专业思想与术语表达教育观点,尽力避免政策误读和专业错误。其次,评论可以质疑,批评,甚至批判,但这些都应建立在建设的基点上,评论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教育发展的更好,为了这一目的,评论应该努力发挥舆论正能量。 教育评论得找准发力点,以小见大,拓展格局。一件教育新闻事件,往往会与多项教育政策教育思想相关,如何在复杂的教育事件中,找准公众最关心,最能体现教育价值的发力点,是对写作者审题功夫的考验,选题偏颇,虽言之谆谆,却价值不大。其次,小切口入题,并非就事论事,而是要从这小事中发现挖掘或蕴含或违背教育政策与教育规律的地方,从而提出自己可行性的解决意见和建议,让小事件具有大意义。当然,以小见大不是无原则地上纲上线,拓展格局也并非一味做大做强,而是要遵从逻辑规律。 教育评论要客观理性,讲求逻辑,以理服人。读书学习累积素养,才可能使评论源源不断,常写常新,而选题精准,立意高远,评论才有大格局。具体到谋篇行文,写作者很容易意气用事,陷入偏狭和极端,或是先入为主,自以为是,使评论失去客观基础与理性视角。评论的理性还表现为必须以理服人,不仅道理站得住脚,而且说理也得符合逻辑,评论一般由"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三部分构成,当然也可以独立成文,还可以先肯定教育新闻中积极正确的一面,转而重点论述其缺陷和不足,应该改进的方面,使评论既有重点,又不失偏颇。 写教育评论于我而言纯属个人喜好,无任何外来压力,因此,也就不觉得每天读与写是苦累活儿,相反,与教育评论为伍,挺有成就感,尽管人微言轻,但感觉自己始终在点滴思考中进步,思想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作为教师,自己不应只是这个火热时代的冷眼旁观者,而应做一名积极的教育参与者,更应成为一名登高望远的教育建设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