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最好的分享工具,通过味蕾可以打开你对于家和最淳朴的人际关系的记忆,敲开你渐渐麻木的心。但在现代都市里,人们很难有机会走出家门到邻里家串个门,吃一顿饭,因不能分享而疏离。 "80后"小伙唐万里看到近年来分享经济风起云涌,住的共享平台上有airbnb,行的共享平台滴滴拼车、Uber,但在吃的分享上除了叫外卖,却缺少这么一个平台,他决定做一个APP,挖掘中国四亿个家庭厨房的分享潜力,连接闲置的家庭厨房和渴望吃到家里菜味道的人群。他给新产品取名"回家吃饭",向用户推荐附近的家庭厨房,用户可以选择自己小区里喜欢的民间美食达人订餐。他的愿望是有一天,普通人都可以走到邻居家吃饭,就像回到自己家一般舒适自然。事销售工作,曾经是阿里最年轻的区域经理之一。但在阿里,一开始,他并不是一个好员工,曾经连续三次考核不及格,业绩在全部门垫底,多次走到了被开除的边缘。 他的自信受到严重打击,每天低着头,灰溜溜地第一个进公司,最后一个走,因为这样就可以避开其他人,也就不会被问业绩情况。 但他对这份工作却很执著,他说:"我最大的特点是能坚持,就像播种一样,很多人撒了一把种子下去,短时间里没看到收获就离开了,但内心足够顽强的人,最后都会得到想要的,他们需要的只是时间。"很快,他的潜力爆发出来,走出低潮后5年内晋升了3次。28岁时,他手下有100多人,每年完成1亿多销售额。他的管理执行聚集人才的能力都是在这个阶段形成的。 2012年,唐万里回到湖南接手家族生意。两年后,他看到阿里前同事、好友程维创办的滴滴打车高速成长,他艳慕不已,在北上广深考察了一圈后,他决定杀回大城市,进入移动互联网领域创业。尽管这是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但他觉得如果在这儿能生存下来,那么在其他地方也肯定可以。 刚开始,唐万里想做一个运动方面的APP,让用户通过手机直接预约场馆。他在程维的滴滴总部的一张工位上占据了3个月,每天就是打电话、拉人合伙一起创业。钱烧了不少,投资人也见了不少,但跑完北京的所有运动场馆后,他却越来越灰心丧气,全北京只有300多个场馆,这个领域想象的空间不大,投资人也不看好这个项目。 唐万里每天忙得昏天黑地,回到租住的地方,往往连一口热饭都吃不上,只好点个外卖凑合一顿。回得早的时候,因为工作上进展不大,他也同样没有心情弄饭。但外卖吃久了也会腻,几个月下来,他瘦了好几斤。 有一周末,他在家里看电视,邻居老太太过来敲门,因为她家里没有帮手,楼层也没有电梯,请他帮忙搬一个比较重的快递上楼。唐万里爽快地答应了,"吭哧吭哧"地跑下楼将东西搬了上来。老太太为了表示答谢,晚上做了一桌子丰盛的饭菜,邀请他过去一起吃饭。北漂的唐万里算是吃到了来北京后最可口的湖南菜,原来老太太也是湖南人。唐万里回去的时候,老太太热情地说,儿女都住得比较远,家里就他们两夫妇,有时候做的饭菜都吃不完,有空就可以过来串门吃个饭。 唐万里虽然不好意思经常跑去邻居家蹭饭,但老太太的话打开了他的思路。很多忙于工作不能回家做饭的北漂也像他一样吃腻了外卖,也有很多家庭厨房不能和别人分享而产生过剩的饭菜,是不是可以搭建一个分享平台呢? 发传单找客户,跑楼梯凝人心 最终厝万里决定转向,像airbnb和Uber一样,追随"共享经济"的潮流,进入"厨房共享"领域创业。他决定做一个"回家吃饭"app,在线下对家庭厨房进行审核、培训和饭菜试吃,并要求用户提供健康证明后,就可以以极低的成本入驻"回家吃饭"电商平台,成为面对3公里范围内食客的开放厨房,共享的是每日煮饭做菜产能的余力。食客通过"回家吃饭"下单,或者是登门拜访,再或者是以外卖的形式,吃到附近小区的美食达人们在家中提供的饭菜。 这是座巨大的待开采的金山,谁能把它拿下来,将获得一个巨大的商机一决定转型时,唐万里的公司账上只剩下1500元,更难的是找到愿意加盟的私人厨房。所谓"转型",从另一方面看,也可以说是"宣告失败"。但失败的气味是会传染的,如果CEO的脸上有一分的不确定,团队会放大一百倍来解读。唐万里决定把转型办成一场庆典,于是请来了天使投资人王刚来到公司讲话,现场甚至放了炮仗以示庆祝。唐万里对团队说了三句话:换赛道不换初心、换项目不换团队、换起点不换终点。不论是做运动场馆预约,还是打造一家厨房共享平台,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做一家对用户有价值、对社会有益的公司。 在这个领域创业公司并不多,但推广之难仍然超过了唐万里的想象。为了寻找私厨,让更多的人知道"回家吃饭",他选择了最笨的一种方法——在人口密集、年轻人数量庞大的北京某地标场所发传单。为什么选择这样原始的方式,唐万里说:"新事物诞生时总有个黑暗期,人们的接受意愿比较弱。但我觉得中国是个人情社会,面对面交流可能是很笨的手段,但也是最有效的手段。所以我建议团队成员要面对面接触潜在用户,传递我们的想法。"在发传单时,他和同事总被当做骗子,在市场上没有人做相似的事情时,让人相信你很不容易。但事实证明了唐万里对市场的准确判断,"回家吃饭"前期的破冰完全依托于强有力的线下团队,后面的接受程度就越来越高了。 经过不懈努力,2014年10月,"回家吃饭"终于有了第一个订单。北京昌平区一位服装设计师刚生完小孩,在家里闲着也是闲着,她就想开个家庭厨房,于是注册了"回家吃饭",紧接着,第一个食客就下了单。唐万里和整个团队高兴得不得了,所有人都跑去和用户合影,还买了蛋糕庆祝。 但好景不长,接下来的三个月,20个人驻扎在北京海淀区,只找来三家厨房上线。这对团队造成了很大影响。这还是一个可行的模式吗?没有人告诉唐万里如何走出困境。为了鼓舞士气,他每天早晨7点带着团队爬20层楼梯上班。"这也是无奈之举,因为面临太多困难,所有人包括我几乎失去精神支柱,只能以这样的方式凝聚人心。" 让吃的共享经济在中国发扬光大 唐万里说:"一个创业团队要启动是极其困难的。最难的是要让所有人相信你,相信我们在做的事业,遇到风雨和暗礁,还要继续相信。"2015年元旦,"回家吃饭"核心团队在北京开了三天闭门会议,唐万里把这次会称作"井冈山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针对市场上新出现的模式,确立了三个不做:不做聚会、不做上门厨师、不做烘培等小食品,继续坚持家厨模式。因为只有这样需求才会足够聚焦。 从量变到质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出现井喷式的爆发。经过不断总结,团队开始在白领密集的写字楼进行攻坚。慢慢地,越来越多的私家厨房入驻平台,其中有全职主妇、前五星级酒店厨师退休的大爷大妈…… "回家吃饭"上的家厨主要有两类群体——退休的叔叔阿姨和全职妈妈。家厨豆妈是北京中关村区域的一位年轻漂亮的全职太太,注册"回家吃饭"后,她算了一下,平均每份菜品的食材成本大概占售价的30%~40%左右,再减掉物流、水电气和调味料成本,家厨的净收入大概占售价的50%左右。如果每月开张20天,每天订单数是20单,客单价是25元,月收入大概在1万元左右,所有成本按50%计算,家厨的净收入在5000元钱左右。这并不比她上班的收入少,而且也不影响在家带孩子,更重要的是得到工作带来的自我价值和成就感。自己不再只是为了家庭而存在,通过"回家吃饭"每天都在和外界发生联系,感觉自己是被社会所需要的。 "回家吃饭"上还有把烹饪当做兴趣的家庭厨师,他们成就感是烹饪和分享的乐趣。一家名为"米其邻七星"的欧美风味家厨,是澳洲海归Yumi ko和妈妈在"回家吃饭"上合开的,Yumi ko负责设计菜品,妈妈负责做菜。两人开米其邻七星厨房就是为了结交朋友和开心。 依靠口碑传播,"回家吃饭"的用户像滚雪球一样增长。整整10个月的破冰,让"回家吃饭"在北京站稳了脚跟。2015年8月,唐万里带领团队进入上海,只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北京市场半年才完成的任务,随后又进入深圳、广州、杭州。目前,"回家吃饭"的用户突破百万,并完成了数亿元融资。 "回家吃饭"已经步入了高速增长期,唐万里相信,住和行的共享经济起源发生在美国,而吃的共享经济会在中国发扬光大。"如果一年前,你是一辆奥迪A8的车主,当你告诉别人,下班后你需要到附近拉个活,所有人肯定觉得你疯了。但现在,有了滴滴顺风车这样的产品,这样的做法是共享出行,不会有人觉得特别奇怪。我相信,在车的共享普及之后,厨房的共享时代也将到来,中国四亿个家庭厨房还有无限商业潜力等待挖掘。""回豫吃饭"团队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