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增强机电专业实训管理实效的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浙江省实施了振兴职业教育的战略,推行了两轮"六项行动计划",投入巨资指导和资助许多中职校建立了加强学生专业技能训练的"实训基地",极大地改善了学校的专业教学硬件条件。十余年过去了,许多学校凭借实训基地的教育功能,在树立办学品牌、服务社会、组建产学研教学体系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我们走访了笔者所在市几所中职校,调查了实训基地的现状,觉得实训基地还没有发挥出最佳的教学效益,在实效管理、全面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接轨生产岗位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投入大,使用效率低,与实训教学效益难成正比
  中职校机电实训基地的投入是相当大的。在浙江省职教资金的扶持下,通过地方经费的拼盘,动辄达到几百万元以上,有的市级职教中心已经达到上千万元的设备。走进实训基地,可以看到成规模的普通车床、数控车床、电气焊实训室、钳工实训室等全套仪器设备。遗憾的是,完整的设备不能代表设备的使用效率。笔者了解到,这些专业设备并没有发挥它的教学功能,有些成了给人参观的摆设品、闲置品,别说在一个学期内能否用上几次,就是从装备调试完成后到至今恐怕也没有使用过一回。设备的闲置,说明了使用率的低下,从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实训教学的随意性,教学收益与巨额的投入不成正比。
  二、维护难,能耗损失大,滞后设备难淘汰
  机电设备大部分是精密设备,需要经常进行定期维护和保养,稍长时间不使用就会生锈,影响正常使用。加上学生的实训需要消耗钢材,还有刀具损耗,在钢材价格不菲的时候,一次学生实训就得消耗数千元的材料费,一个学期下来,近百万的实训耗材费用令人惊叹,逼迫学校领导和专业教师精打细算节约费用,适当减少实训时间。于是,日常的实训时间被压缩了,学生上实训室动手操作的机会少了。再看时下的设备情况,许多中职学校的数控车床设备已经跟不上当代企业的发展,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技术,也难以和企业的岗位能力接轨。要淘汰落后的设备涉及的就是一大笔经费,谈何容易。目前,中职学校实训经费资金来源单一,主要靠学校自筹资金,政府不能为实训基地建成后再追加资金,资金紧缺成了实训基地建设和发展的瓶颈。
  三、师资能力有限,实训功能单一,产教研难结合
  对建设机电实训基地的目标而言,许多中职学校把"产、教、研"列入学校工作的目标,但实际情况却是只有一个"教"字。目前专职实训教学的教师比例太少,从职称上看,从事实训教学的教师中初级的多,高级的少;从年龄结构上看,实训教学队伍梯队建设不合理。已毕业的有超过90%的学生觉得教师的实训指导技术与生产岗位技术脱节。究其原因,中职学校的大部分管理者和教师长期在普通本科和专科的办学模式下进行教育教学活动。这些教师都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企业一线的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普遍较差。双师型教师不够,必然导致实训教学基础薄弱,理论教学与实际脱节。一些理论课教师虽然勉为其难承担实训教学任务,但往往造成实训教学理论性太强,与学生的期望值不相适应。
  四、实训目标明确,执行困难重重
  许多中职学校自建成机电实训基地以来,切实做了许多工作,对实训基地的建设都有明确的定位,以"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中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的办学模式,已经得到了学校领导和教职工的认可。在与学校领导的访谈中可以看出,领导对如何提升实训教学的质量,培养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职校人才,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实训基地的价值与定位也很准确。但从现有实训基地所开展的工作来看,领导的意图和策略仍是浮在上层,并没有具体落实在实处。即便对实训基地实行了所谓"7S"管理的学校,"节约"二字也缺乏具体落实的措施。
  鉴于目前机电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我们认为,提升实训课教学质量是促进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和"突破口"。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关系到学生的就业,关系到中职教育的生存与发展。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只有增强实训管理实效,才能强化和突出职业技能培养,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对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增强学校的综合竞争力,具有现实意义。
网站目录投稿:谷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