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名《豫章集》。诗文别集。《四部丛刊》本三十卷。宋黄庭坚撰。初成于建炎二年(1128年)。 黄庭坚,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生于宋庆历五年(1045年),卒于宋崇宁四年(1105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治平四年进士,任汝州叶县尉、秘书丞。熙宁五年任北京国子监教授。元丰三年改官,知吉州太和县,曾游三祖山三谷寺,因取寺名为号,曰"山谷"。元丰八年,哲宗立,召为秘书省校书郎,编修《神宗实录》,迁著作佐郎。绍圣时,新党用事,黄庭坚被劾修"实录"诬枉,贬官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徽宗即位,受命内迁,又为赵挺之不容,除名宜州编管,死于贬所。 据黄元明称:"鲁直旧有诗千余篇,中岁焚三之二,存者无几,故名《焦尾集》;其后稍自喜以为可传,故复名《敝帚集》"(叶梦得《避暑录话》)。这是黄庭坚生前自己编次的集子。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朱敦儒、李彤、洪炎编成《豫章集》三十卷。 今存《豫章黄先生文集》,《四部丛刊》本按赋、古诗、六言诗、铭、赞、颂、序、记、书、表、文、墓志铭、碑碣、题跋排列。与朱敦儒本基本一致,仅篇目字数略有不同,是为后人增删之故。有宋代乾道刊本。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文学家和书法家,当时即与苏轼齐名,世称"苏黄"。又与张耒、晁补之、秦观合称"苏门四学士"。系"江西诗派"开创人。诗尊杜甫,文崇韩愈。其《答洪驹父书》云:"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真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一方面黄庭坚意欲继承梅尧臣、苏舜钦、欧阳修等人倡导的反晚唐、反"西昆体"绮靡文风的诗文革新运动,提出为文作诗要讲求学问,从而医治空虚不学、涩僻无实的毛病。正因为如此,这一观点在当时就为很多人所接受,甚至成为"江西诗派"的创作纲领,直到明清两代还有人在模拟。另一方面,这一文学主张虽意在纠晚唐、西昆之弊,事实上却是走入了以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的歧途。 黄庭坚一生矢志在诗歌上"独辟门户",其为诗刻意追新,过多地讲究字有来处,翻故出奇,"宁律不谐,而不使句弱,用字不工,不使语俗",诗句多用冷僻典故,给人的印象是生硬晦涩,难于理解,其消极影响不言而喻。尽管黄庭坚创作主张是这样,但因为他学识渊深,心襟广阔,政治上屡遭迫害,生活上飘泊不定,这些因素进入他的创作实践,仍然使他卓然自立而成为一代大家。他存诗近一千六百首,内容相当丰富。有关心现实、同情百姓疾苦者,如《流民叹》、《赠送张叔和》等;有表彰戍边将士、激励友人守疆保国者,如《次韵游景叔闻洮河捷报》、《送范德儒知庆州》等;有怀乡思归、感慨世事人生者,如《过平兴怀李子生》、《清明》等。诗歌风格上亦颇多清新质朴之作。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诗从侧面抒发惆怅的感情,风雨中不见湘娥真面目,暗示个人政治遭际之坎坷,既是湖上自然风光的实写,又饱和着自己屡遭贬谪时的怨愤心情。思致幽远,情趣深浓。 黄庭坚的词远没有他的诗用力和成功,但也不乏辞情蕴藉、婉约流畅之佳作。《清平乐》(春归何处)就写得相当缠绵别致。词用设问、拟人修辞手法,将作者惜春、留春而又无可奈何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 另,《四库全书·别集》收《山谷全书》两种:一为七十卷,包括《内集》三十卷,《外集》十四卷,《别集》二十卷,《词》一卷,《简尺》二卷,《年谱》三卷。附《年谱》,黄庭坚孙黄㽦撰。此本刻于明嘉靖间,前有蜀人徐岱序。一为三十九卷,只收黄氏诗赋,有任渊、史容、史季温注。 《四部备要·集部》本收《内集注》二十卷、《外集注》十七卷、《别集注》二卷。注者分别为任渊、史容、史季温。《山谷内集》一称《正集》,又称《前集》,因《内集》成书在《外集》之前,而《外集》之诗又作于《内集》之前。其以内、外集名篇,盖仿庄子编书之意。三注本均详细考证了每首诗的出处背景,前两种注本中,年谱、行状皆系于每条目录之下,史季温注本则将年谱、行状附于每首诗题之后。读者不但能从中考其岁月,亦能知其遭际。且黄庭坚诗多用典,读者不便理解,三注又常指出典之出处,疏浚颇多,对阅读原作很有帮助,三注中又以任渊注最为精博。近人龙榆生有《豫章黄先生词》点校本、潘伯鹰有《黄庭坚诗选》注本,皆旁搜博引,甚有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