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赶坳节


  广西、贵州、湖南交界地区侗族民间传统交游节日,在每年农历七月中旬举行,具体节期不统一,一般连续二三天。
  赶坳活动主要是青年男女通过对歌来进行公开的婚恋社交活动。赶坳时通常都是唱双歌,即一对男歌手与一对女歌手对唱,其中一人主唱,另一人伴唱。对歌可以徒歌,也可以用侗笛伴奏,曲调悠扬抒情,婉转动听。"纳曼"(小伙于)首先唱"上坳歌",对"娜耶" (姑娘)发出对歌的邀请。姑娘同意,就对唱"问姓氏歌",互相盘问姓氏。首先确定双方没有姻亲血缘关系,方可正式进行对歌。接下去,小伙子可以向姑娘唱"借带歌",作出求爱的表示。姑娘这时通过山歌可以提出许多问题,让对方唱答,如此可考察小伙子的才识学问及品性感情。倘若姑娘觉得情意相投,愿意结为伴侣,就将随身携带的带子、手帕,手钏等交给对方当作"把凭"(信物);否则,便婉转地唱歌谢绝,并鼓励小伙子努力生产,等待日后有更好的机遇。小伙子借到"把凭",双方算是初步定情,可公开约定下次见面的日期和地点。这类约会一般选择在离村寨十里以外的山上,所以俗称"玩山",所玩之处称为"花园"。"玩山"的约定,风雨无阻,双方凭着事先确定的"约标"可以找到对方的隐身地点。开始,先隔坡唱歌加以试探,然后慢慢接近,相会到一起。有的情侣在"玩山"的接触中建立下深厚的感情,最后缔结终身。有的意见相左,产生分歧,小伙子就要退回"把凭",双方表示断绝关系,不再交往。
  赶坳又称玩山,是湘、黔、桂三省区毗邻地区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因地区不同,节日的具体时间也不尽相同,分别为农历四月初八、五月十五、七月中旬、八月十五、九月初九。
  关于赶坳的来历,有不少优美动人的传说。其中一则讲,很久以前,侗乡有一个美丽的姑娘叫哪艳,她与英俊勤劳的歌手哪万深深相爱着,他俩常常以歌传情,并以丝帕订下了终身。这时,原来向哪艳求爱不成的一富家子弟,闻讯后顿生邪念。他花言巧语将订情丝帕从哪万手中骗过来,又将哪万推下悬崖摔死,然后到处造谣说得到了哪艳的爱情。噩耗传来,哪艳万箭穿心,悲痛欲绝,她赶到哪万遇害的地方毅然殉情而死。侗家的男女青年纷纷赶来,他们用歌声向这对忠贞不渝的情人表达哀思。从此,每年的这天,人们都会从四面八方汇聚一起对歌求偶,并相沿成节。
  另外一则传说讲的是很古很古的时候,檬冲界还是一片深山野林,只闻鸟叫,不见人踪。有一天,一对母女因逃避土司爷的威逼来到这里。女儿妹红很会唱歌,因没有人听,她就唱给山谷听,唱给流水听。早晨,百鸟聚在她的头顶倾听她的歌声;夜晚,野兽也乖乖地呆在她的身边静听她的歌声。忽然有一天,对门山上也响起了歌声,妹红一听喜上心头,便与对门对起歌来。从此,妹红每天来到这里对歌,但因山高路陡,树深林茂,虽然天天对歌,却无缘见到对方一面。妹红二十岁时,母亲便去世了。妹红忍痛把母亲埋在枫香树下,一连数日没有与对门对歌,只是独自唱着忧伤的歌。对门知道这边一定出了事,便送来一支支安慰的歌来宽慰妹红的心,并冒险攀上一根长藤,想荡过山来。妹红这天正坐在山岩上伤心地唱歌,忽见半空中荡过一个人来,他荡呀荡,总无法荡到这边。妹红被这勇敢的举动惊呆了.她见自己这边也长着一根古藤,便学着对方的样子奋力荡过去。就这样,两根古藤在半空中相交一起,接成了一座藤桥,对门那边的人终于走过桥来,两人这才看清了彼此的面容。原来,这位唱歌的后生叫阿独,是一个孤儿,也是被逼逃上山来的。两人同病相怜,很快就结成了夫妻,过上了无优无虑的生活。
  但是好景不长,土司王派人到檬冲界来砍运最好的木材,他们听到了妹红的歌声,并认出妹红就是当年土司王选中的美女,便马上回去察报了土司王。土司王立即派侗丁上山捉拿妹红,他们放火烧山,想把他俩烧出来。妹红是个聪明的姑娘,她见大火很快就要上来了,就用阿独的火镰先在山上烧出一块坪来,然后两人躲在火烧坪里,山火虽猛,却没烧掉他们一根毫毛。土司王见放火烧不出妹红来,便大骂侗丁无用,亲自率人前来捉拿妹红。因为树木草丛都烧光了,妹红与阿独无处藏身,最后被追到悬崖边上,双双跳了‘一下去。土司王以为这下妹红必死无疑,便收兵下山了。
  谁知妹红和阿独并没死,他俩落在半空中的藤葛上,又顺着藤葛爬到了一个岩洞中。洞里有一眼泉水,还有松鼠收藏的野果,野蜂酿的蜜汁……他俩顽强地活了下来。不久,山上又响起了他俩的歌声,歌声传到土司王耳里,他恼羞成怒,发誓要捉到妹红,不管死活。
  这一次土司王终于找到了妹红藏身的山洞,他命令手下从岩上往下丢柴草,待柴草填平到洞口时,再丢火把去烧。妹红和阿独无路可逃,在岩洞中被浓烟活活熏死了。从此,檬冲界出现了一种小鸟,羽毛好像被火烧焦了似的,眼眶周围留有一线白眶,它们飞时总是成双成对,一唱一和,歌声美妙动人,人们叫它画眉鸟,传说是妹红和阿独变的。后来,侗族男女每到妹红和阿独遇难的那天,就来到那块火烧地去唱歌玩耍,玩画眉,斗鹤鹑,以示纪念。久而久之,便形成了赶坳。
  每到节日这天,附近侗、苗、瑶、汉等族青年男女都身穿民族服装,沿着山间小路,从四面八方向坳场拥来。一些看热闹的、做买卖的、玩画眉的、斗鸡的也都赶来了,坡岭上、半山腰、溪塘边、赶坳内外到处都挤满了人群。
  赶坳的主要内容是对歌。人们来到坳上,各自寻找对歌的对象。按侗家习俗,赶坳对歌一般是三四人一组,由一位歌喉圆润、声音清脆的主唱,另有二三人伴唱。首先唱上坳歌。小伙子边唱边物色唱歌对象,选择好以后,再以歌代言,邀请姑娘对歌。姑娘若有意,便接过歌来对唱,先唱"问姓氏歌",互相了解有无姻亲血缘关系。接下来再唱"借带歌",就是小伙子向姑娘借"把凭",它是侗家小伙子向姑娘求爱的一种方式。
  这时,姑娘可以通过山歌提出许多问题,让小伙子回答,以了解他的才学、智慧和真实感情。若姑娘对小伙子有意,就将随身携带的手帕、手镯、带子一类的东西交给小伙子作为信物,这类信物就叫"把凭"。反之,若姑娘无意,就用山歌婉转谢绝。姑娘将信物交给小伙子后,双方就算是结成朋友,男女双方可以公开约定下次见面的日期和地点,以进一步接触,建立感情,直至缔结终身。若男女双方不合,可将信物退回。
  赶坳除了对歌外,还有赛马、斗画眉和物资交流等活动,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群众参加,热闹非凡。
  赶坳是侗族青年男女对歌求偶的传统节日,通过赶坳,人们在这里可以聚会交流,加深感情,并得到各方面的熏陶。最重要的是,不少青年男女通过这种自由恋爱的方式缔结了百年之好,培养了他们正确的恋爱观。
网站目录投稿:雅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