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为什么说当代青年都是高级文盲


  前两天,我面试了位985的应届生。
  应届生很优秀,不管是专业能力、表达能力还是随机应变能力都不错。我本打算最后让他问个问题就推给老板。结果他的问题,让我苦恼了。
  他一脸真诚地发问:线上零售蓬勃发展,迟早会取代线下。为什么我们还要继续做线下消费者研究呢?
  其实,最让我苦恼的不是他从各种讲财经、数据、新零售的公号和自媒体那儿听到这个推断,而是他为什么一点都不怀疑这个推断。
  笛卡尔在《第一哲学沉思录》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确定我们生存的世界不是某种势力或恶魔强加的幻觉?
  具象来说,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展示了洞穴隐喻:
  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些囚徒从小就住在洞穴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着洞穴后壁。在他们背后,远远燃烧着一个火炬,而在火炬和人的中间有一条隆起的道路和一堵地墙。
  墙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则有一些人拿着各色各样的假人或假兽,把它们高举过墙。
  这些囚徒无比虔诚地相信投射在墙壁上的"影像",也将人的交谈当成影像所说的话,费劲脑汁琢磨着。
  而现在,我们和囚徒又有多少差别?
  01:
  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是每个人都该问自己的问题   如今的网络环境就像洞穴里映着影子的墙,大多数公众营销号手持这些"假人假兽",而这些沉浸式的公号公民,特别是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像困在洞穴里的火焰囚徒。   每天一个不漏地打开微信号冒出来的小红点,然后急切地在评论区进行情绪狂欢,把每一个自媒体的分析预测都当作圣经,把每一口鸡汤都视若珍宝。   我们以为媒体投影到墙上的影子就是全部的真实,把自媒体当做信息通道,但实际上,大部分自媒体发布的内容只是背后的资本试图让大众所相信的对其有利的信息。   这个时候去讨论真伪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火焰囚徒知道是火光把实物投影到墙上,是先有实物,后有的投影,他们至少能有分辨真实和虚妄的意识。   年轻人最需要这样的底层逻辑——"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这个很重要,至少这会让我们去思考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避免因果颠倒的思维误区,或者说更能识别那些将相关关系包装为因果关系的投影。   比如,若这位应聘者知道先有4G网络的基建,平价智能手机的普及,微信超级软件的崛起,再加上碎片化时间给了泛化、浅层阅读的生长机会,公号才能这么火爆,而不是因为各种自媒体达人有多么真知或先知,恐怕便能揣着些许谨慎与思辨。   不说这位应届生,就连很多业内人也很难建立起属于自己的逻辑体系。   我在市场研究行业做了十余年人力资源,愈发觉得,这些曾经在金字塔顶端的年轻人们,现在骄傲不再,多了些"务实"的随波逐流,少了些"明辨是非"的内心力量,丢失了许多应有的自信。   别人随便给他们投个影,他们就要转行、要往风口跑,全然找不着自己的"坐标"。   02:
  边界难能可贵   行家更不易得   举我的偶像陈虻,他的烟盒授课例子。陈虻是老一代电视人,柴静的老师,爱抽烟,多年的习惯,身边总带着烟。   他的烟盒,还有另一个用途。在指导新人的时候,或者在给栏目组讲课的候,他会经常拍出这个烟盒:   这是一盒烟。我把它放在一个医学家面前,我说请你给我写三千字,他说行,你等着吧,他肯定写尼古丁含量,几支烟的焦油就可以毒死一只小老鼠;   还是这盒烟,如果拿给一个搞美术设计的人,那哥们写出来的是这个设计装潢的色彩、标识的个性创意;   那经济学家呢,他则会阐述,烟草是国家税收的大户,还有烟草走私对经济的影响。   接着,他问爱徒:我现在把烟盒给你,请你写三千字,你会写什么?   用陈虻的话说,每个行业的人都要有自己的坐标系——那是我们的专业,"我们自己知道自己是做什么的"。   坐标决定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思维方式和认知边界。这几年自媒体一直鼓吹打破认知的边界。   我倒觉得,这种为了贩卖课程,利用各种焦虑,再高举跨界大旗的行为,误导了很多职场人。   有边界没有什么不好。边界就是区隔,来之不易,得用多年的专业知识和经验积累搭建。在里面的是"业内人",透着一种我们做HR最喜欢嗅到的"行家"气息。   所谓行家,却是不易得的,毕竟跨出去太容易。不论这是媒体或外界投射的"影像"与否。一个有几年经验的中层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走出一个行业,跨进另一个所谓更优行业"的Plan B。   拿市场研究行业来说,电商和互联网出现后的这十几年,人类社会的数据增长进入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爆发阶段。对研究消费者行为出身的咨询师来说,大数据带来的震颤早让一些边界模糊的人迷路了:   都能直接抓取记录人的行为了,我做研究、预测、分析的价值会不会越来越低?   云计算的势头越是迅猛,大家就越是不安,越是不安,就越想找到一个具有通透感、直击力的出口。   03:
  在大千世界中   找到自己的坐标系   这是我职业生涯的第十年,这几年尤其能感受到行业里的一种浮躁感。行业里的人,尤其资深人士,越走越散,愈加难找。大家疯狂追逐大数据,争先恐后地卷入技术进步的狂欢中。   可是,这些曾经坐拥数学、社会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多重学科背景的高材生,应该有自己的想象力。   腾讯阿里集团作为互联网的半壁江山,掌握了线上衣食住行、社交娱乐的行为数据,可谓是手握大数据,研发开采昼夜不停,但破解不了大数据与生俱来的局限性。   人们不断地强调大数据信息时代,忽略了注重情感表达的态度数据。冰冷的行为数据无法反应一个人的情感,很难找到一种算法能表现消费者对产品、服务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会随时间发生何种改变。   单靠行为数据分析不出来数据变化背后看不见的手——消费者的真实态度与价值选择。所以身处大数据时代的人们,与人的隔阂越来越深,商业活动的进行也越来越难。   其实我们缺失的那部分情感思维的表达,正是市场研究行业的饭碗所在:质性研究,对人的态度、观点、价值观的感性触摸。   就像公司招人,不能单纯看学历、看工作经验、看招聘网站的评分数据,更要通过几轮面试让不同的人接触面试者的方方面面,来确定他是否适合相应岗位。   这种对人的感受和态度的感性触摸,是无论如何都不可替代的。   为什么很多浸染在行业数年有余的专业人士对如此简单的逻辑视而不见?从我招高管的个人经历来说,过了职场前8年,多数人的坐标系是以年薪房子股票title来建构的。   人生而不自由,在现实的禁锢中大家有足够的理由去追逐资本,却很难足够坚定信念去成为资本追逐的对象。   现实有足够多的理由让人跨出去,而人没有足够的底气去保持专业,时间长了就能发现这跨领域又顺时代的职业选择并没有给自己留下什么核心竞争力。   陈虻强调要有自己的坐标系,我的理解是和大千世界打交道时有自己的哲学底色,不要端着只能看到表面现象的模糊视力,在所谓的红玫瑰白玫瑰中迷茫不定。   有信念感,方能不疾不徐,手到擒来自己的永生花。   我们需要看清现实,但囿于镜像,难免迷路。   当不知道往哪里走的时候,累积的专业和经验为你建立了边界,要知道,在那里,有一些风景,只有你能看到,有一些未来,只有你能想象。
网站目录投稿:元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