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问你,你一定会爽爽快快地回答: " 这还用问吗? 谁不知道贝多芬写了九部名垂青史的交响曲? " 但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回答这个问题还不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 1909年,德国音乐学家施泰因在耶那大学图书馆发现部不知姓名的人抄写的《C大调交响曲》,在两份分谱上都写着" Par Louis Van Beethoven"(路易斯・凡・贝多芬)。 施泰因以为是贝多芬的早期作品,1911年交给菜比锡 Breitkopf& Hartel l乐谱出版社出版了这部"贝多芬作曲"的《耶那交响曲》,并由世界各国的交响乐队公开演出。 弗里德里希·威廉·施泰因 德国神学家,指挥, 音乐学家,教堂音乐家 施泰因还写了一篇《贝多芬一部不为人知的青年交响曲》,发表于《国际音乐协会从刊》。当时这一非同小可的发现,闹得沸沸扬扬,施泰因声名鹊起。 耶那交响曲 实际上这是一部大量剽窃海顿,用剪刀和浆糊拼凑起来的拙劣作品。把这部伪劣的交响曲归在贝多芬名下,是对贝多芬极大的侮辱。 幸而,1957年现代美国音乐学家兰顿在哥特魏格发现这部交响曲的另一抄本,上面写着" di witt"(维特作曲),经研究认定是贝多芬的同时代人、德国大提琴家和作曲家维特( Friedrich Witt,1770-1836)所作。从此,维特以《耶那交响曲》的作曲者闻名于世。 弗里德里希·维特 Friedrich Witt 德国作曲家和大提琴家 于是,贝多芬作有《耶那交响曲》一说,已经被彻底否定。可是贝多芬所作交响曲,除了音乐会经常演奏的九部之外,确实还有一部《战争交响曲-威灵顿的胜利》。 1813年,贝多芬应节拍器的发明者梅泽尔之邀作曲。当时梅泽尔发明了"Panharmonicon"的自动管弦乐,通过气压可以同时演奏一些军乐器。 6月21日,欧洲各国与拿破仑军队作战,英国名将惠林顿击溃拿破仑。贝多芬的创作灵感被威灵顿将军的胜利所激发,《战争交响曲》很快就作完了。 全曲分为 "战争"和"胜利交响曲"两部分。 战争交响曲 战争中在鼓号声中代表英军的是《保卫大不列颠》进行曲,代表法国的是根据《马赛曲》作成的进行曲。在枪炮声中,又引用了《冲锋进行曲》。 第二部分,D大调,以英国国歌《神佑吾皇》为序引,圣歌的曲调共反复4次,使气势愈演愈烈,尾奏中,英国国歌织入赋格曲主题,在华丽的赋格展开中结束。 1813年12月8日在维也纳大学大厅,贝多芬亲自指挥了这部作品和《第七交响曲》的首次演出。因为这部交响曲使用了梅泽尔发明的自动管弦乐(节拍机),贝多芬承认这部作品很"粗陋",说他"做了一件蠢事"。 今天这部交响乐曲被枪炮党们常常用来做试音碟,"听响儿",甚至被评为烂俗小调。但有必要借用大历史的视角回头看一下,在拿破仑时代,《威灵顿的胜利》可是最受欢迎的交响乐曲了,人们沉浸在胜利的快乐中,似乎永远听不够。 据说这也是贝多芬生前最受欢迎的作品,为他带来了不小的经济效益。他由《威灵顿的胜利》这部交响曲进入了他艺术生命最辉煌时期。 1814年2月7日的音乐会上,《第八交响曲》在维也纳首演,听众竟然达到5000多人,这个数字即使放在现在,都是异常惊人的!在此后的一两个月内,《战争交响曲》也在不断地被上演。 《战争交响曲》没有和其他九部交响曲并列为"第×交响曲",因为贝多芬称《威灵顿的胜利》为"交响曲",并不是严格意义的交响曲。它既不是传统的四乐章交响曲,也不是奏鸣曲式的单乐章交响曲,而是按照标题内容自由展开、展衍成章的描写音乐。 如果它是严格意义的交响曲,那么,贝多芬就有了十部交响曲:《战争交响曲》是"第九",而《合唱交响曲》则是"第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