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那些团队管理中的条碎碎念


  从前有人说管理是一门科学,后来有人说管理是一门艺术,现在大家都说管理是一门科学的艺术。是吧,总之管理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情,对于一个团队来说,管理得好,大家的心气儿就高,工作效率就高。
  记得有人用一句大白话说,管理就是用好人,理好事,很有道理。在过去的一年中,自己大部分时间是花在管理上,整理了一些碎碎念,也许对身处职场中的同学们有帮助。
  1、培训很重要,CEO其实是首席培训官。
  大公司都有成熟的培训课程,规模小点儿的公司,甚至创业公司也都需要。"勿以事小而不为",如果一个新人融入团队的时间太久,会磨灭他的热情。
  所以,针对新人,我们参考Facebook的新兵训练营,制定了简单的培训流程,包括公司的历史、规章制度、产品、组织架构、所使用的工具、工作法则等,根据不同的岗位还要加上相应的技能培训。试行下来,效果还不错。
  2、精进学堂,每日精进。
  这个算是我自己玩票的一个东西,看着别人玩微信公众账号,自己眼热,又想到平时总有一些话要和同事分享,于是就开设了"精进学堂"这么一个公众账号。分享一些自己对工作、生活的感悟,貌似大部分同事都订阅了。
  InfoQ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每日精进",其目的就是让大家在每天的工作过程中都能有思考,有进步,不要固步自封。后来还从线上移到线下,每周分享会也做成精进学堂了。
  3、管理还是要靠盯。
  不是每个人都很自觉,即使很自觉的人也不一定完全理解你的意思从事。所以,管理者不时的提醒是非常重要的。
  InfoQ采取的是一种SOHO的方式,这种提醒显得就更加重要,一方面可以了解项目的进度,另外一方面也防止工作中的惰性。这也要求每个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的嘴巴比以往更加勤快。完全的自觉不可靠,有时候更是一种Leader逃避责任的借口。
  4、沟通永远是防止误解的利器。
  但凡工作中出现误解,90%以上应该是和沟通不畅相关的。记得在今年赴美的时候,同事很积极地帮助定了住宿的地方,但我发现有些贵,就请其再去找找有没有更合适的。
  其实同事找的已经是最佳的选择,但是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得到任何讯息,就想当然地认为这是没有货比三家后的结果。如果一开始就信息共享,就没有后来的误解。所以"公开透明"是团队和谐的另一个法宝。
  5、别敲那么多字了,拿起你的电话。
  相比于QQ、微信等沟通方式,电话依然是面对面沟通之外的最佳沟通方式。在QQ、邮件里面解释了那么多,花了几十分钟甚至数小时去争论,不如直接一个5分钟的电话解决问题。
  可能是互联网让大家宅的太久了,不爱说话了,但大部分时候面对面和电话真的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所以,我经常提醒大家,直接给客户或者某某打个电话吧,然后问题就解决了。
  6、公司的优势不是品牌和资金,而是速度和执行力。
  不知道在哪儿看到的一句话,很认同。再好的品牌也可能一日间土崩瓦解,总有更多的资金超过你。但是如果你的前进速度和执行力,永远比竞争对手快那么一点点,那么走到最后的可能就是你。
  每个团队都有很好的想法,这时候大家拼的就是谁能将它们多快好省地实现。当有了创意的时候,就用RACI模型确保执行到位。
  7、工作到一定的年限,就需要谈境界和格局了。
  特别是对于"老干部",境界和格局的高低很影响团队的未来发展。今年和Partner去了两次美国,和团队也去了一次爱尔兰,感觉还是很有价值的。
  特别是和国际团队交流之后,去Facebook参观之后,对我们自己当下所做的事情有了更深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对于激励团队的其他成员是绝对有价值的。脚步走出去,或者思想走出去,都是再学习的良方。
  8、磨刀不误砍柴工,选个好用的工具。
  团队虽然规模不大,但是项目挺多,需要协作的挺多。开始的时候我们选择了Asana,确实非常好用,但是美中不足的是速度太慢。后来转移到Tower.im上,大家的使用体验马上暴涨几个级别。
  虽然Tower的功能还不如Asana丰富,但是无障碍的访问速度是Asana远远不及的。现在Tower.im已经变成团队的协作平台了,很大程度上替代了邮件的作用,尤其是团队内部。工作进度、每日分享一览无遗。
  9、别着急,慢慢来,给新人多一点儿时间。
  这个也是今年悟出来的道理。开始的时候,认为大家都是有工作经验的人,到一个公司应该能够快速上手,马上融入团队,事后证明这是错的。
  有个同学很有经验,但加入团队后,开始的时候,在实际项目中始终达不到要求,都有些想与其解除合约的想法了。但过了几个月,他小宇宙爆发,组织性和创造性都证明很棒。事后沟通复盘,原来他认为一开始进入一个团队,需要多听多看多学习,然后再融入自己的经验。后来又有一个同事验证了这个道理,也让我明白了类似百度这样的公司设置半年试用期的缘由。
网站目录投稿:飞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