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淡心复静虑,神怡体自舒 上联是说,心里淡泊名利,就可以涤除一切杂念,复归到"安神静虑,万想俱遣"的佳境。静虑,这是养性的基本要求。古人云:"静漠恬淡,所以养性也。"(汉·刘安《淮南子·俶真训》)这种以"淡"为贵,"淡"以养生的思想,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老子·三十一章》提出:"恬淡为上"(以保持淡漠不贪求为好)。庄子则进一步指出:"平易恬淡,则忧患不能入,邪气不能袭,故其德全而神不亏。"(《庄子·刻意》)"淡"以养生不仅是养生之道,也是一种人生难得的境界。正如清人沈复在《养生记道》中所言:"俭以养廉,淡以寡欲,安贫之道在是,却疾之方亦在是。"(载《浮生六记》)有了恬淡的心境,就不会为患得患失所恼,自然就会神怡。 山西灵石童心园有一联云: 居家莫享清福,淡饭粗茶有真味; 处事须知艰难,临深履薄是常情。 下联的"神怡",指精神安适愉快。神怡则身心轻松舒适。养生贵在"养心",健身重在"健脑"。由恬淡而到神怡,这正是养心健体的要旨。 正是: 风恬浪静中,见人生之真境; 味淡声希处,识心体之本然。 (明·洪应明《菜根谭》)意谓耐得住寂寞,守得住清贫,就会在声色货利中不失本性,也最能看得出人格的纯真与高尚。 (二) 欲寡精神爽,心宽福寿长 上联出自清·周希陶编《重订增广》"欲寡精神爽,思多血气衰"。人生在世,欲念难免,"盖凡声色、货利、权势、事功之可欲者,皆谓之欲"(清·王夫之《读四书大全说》)。福寿康宁,也是人之所同欲。可以说,"人是欲望的复合物。"没有欲望,就没有文明时代的"动力"。但从修性养生的角度来说,则要注意欲望的适度。《吕氏春秋》有言:"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吕氏春秋·重己》)可见,欲寡才能精神爽,纵欲必成灾。清人金缨在《格言联璧·存养类》中作了进一步的概括: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这就是说,一个人心胸的狭窄与宽广,心境的忙乱与清闲,心术的坦诚与险恶,心事的忧虑与乐观,心气的气馁与刚强,都与欲念多少相关联。所以,"多欲为养生第一病"。 下联则强调心宽。烦恼易成疾,心宽可延年。东晋道教理论家、医学家葛洪曾指出:"常以宽泰自居,恬淡自守,则身形安静,灾害不干。"(《抱朴子·养生论》)清人郑观应也说:"量之宽宏者寿"。(《中外卫生要旨》)只有心怀宽阔,有容人的雅量,对事能提得起,放得下,方能增福添寿。 《重订增广》还辑有一联: 少而寡欲颜常好; 老不求官梦自闲。 此联同样明白如话,说明寡欲、少求,有益于身心健康。 清末曾任内阁协理大臣和北洋政府总统的徐世昌也有一联: 善摄生要当寡欲; 能处世必先让人。 寡欲清心,能受苦方为志士; 宽宏大量,肯吃亏不是痴人。 (山西灵石绿门院联) (三) 厚性情,薄嗜欲 直心思,曲文章 清·朱恂叔撰。见吴恭亨《对联话·卷十·杂缀一》。以格言入对联,最能发人深醒。 上联"厚性情"语本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卓茂传》:"厚性宽中近于仁"。"薄嗜欲",语出《战国策·楚三·苏子谓楚王》:"用民之所善,节身之嗜欲以与百姓。"意思是说性情要忠厚宽容,节制自己的嗜欲以利百姓。当然,人不可能没有嗜欲,"嗜欲喜怒之情,贤愚皆同。贤者能节之,不使过度;愚者纵之,多至失所。"(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无嗜欲,而在于能不能节制嗜欲,如果能"节身之嗜欲以与百姓"就更为可贵。从养生角度讲,"制嗜欲可以保性命"(宋·李昉等《太平御览·养生》)。明代御医龚廷贤在《寿世保元》中也强调摄养要"薄滋味,省思虑,节嗜欲,戒喜怒,惜元气,省言语,轻得失,破忧沮,除妄想,远好恶,收视听。"这些都说明"厚性情,薄嗜欲"是符合养生义理要求的。清·石成金《传家宝·快乐联瑾》中有一联也反映了"厚性情薄嗜欲"的思想。 薄取而寡营,落得一生之精神不扰 厚养而宽待,赢得日后之受用有余 与此相反: 贪心胜者,逐兽而不见泰山在前,弹雀而不知深井在后; 疑心生者,见弓影而惊杯内之蛇,听人言而信世上之虎。 (清·蒲松龄《省身语录》)清·袁枚《随园诗话》云:"做人贵直,而作诗文贵曲。"下联由此化用而来。下联则告诫人们做人贵在耿直,诚实守信,心地善良;作诗文贵在曲折有致,鸿篇巨制讲究起伏跌宕,短篇佳作应曲径通幽,尺水兴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