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之夜,月明如镜,月光洒满大地。此时恰是人们赏月的最佳时机。举头望明月,重温嫦娥奔月的故事。可以观看玉兔捣药和吴刚伐桂的身影。人们借景生情,借物抒怀,祈盼家庭团圆、幸福。 中秋赏月之风自晋代由来已久。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北宋首都汴梁"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丝篁鼎沸,近内廷居民,夜深遥闻笙竽之音,宛若云外,闾里儿童,连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 南宋时赏月之风更加盛行。都城临安每到八月中秋,"倾城人家子女,不以贵贱,自能行至十二三,皆以成人之服饰之,登楼或于中庭拜月,各有所期。男则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洁月"。 至明清时,中秋节已与元旦等重要节日齐名,成为一年中的主要节日之一。《燕京岁时记》记载当时北京的习俗说:"每届中秋,府弟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中秋节时,皇帝要到月坛祭月,西太后在颐和园祭月。 古人不但有当空赏月的习俗,还有临水赏月的传统。最早的记载见于《晋书》: "谕尚书镇牛渚,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唐朝时,唐明皇曾与杨贵妃临太液池赏月。传说,迷信道教的唐明皇在一个名叫叶法善的道士作法下,曾于八月十五夜游月宫,并在月宫白玉造的大城楼上写了"广寒宫"三个大字。自此以后,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等活动便兴起来了。 我国民间祭月、赏月的风俗很多。据唐人《玩月诗》序言中记载;冬天寒冷,不宜于户外赏月;夏季,天空常有浮云,月色的光辉常被遮住;只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是赏月的良机。每到中秋佳节这一天,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千家万户便在庭院、楼台、地坪摆起月饼、瓜果等礼品进行祭月。待到月儿当空,全家便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分享祭月礼品。 早在上千年以前,人们就有中秋赏月的习俗。大家在庭院中或阁楼上陈设酒肴、瓜果、饼饵等,边吃边看,正如金人宇文虚中的《中秋觅酒》一诗中所写的那样:"今夜家家月,监筵照绮楼。" 人们常说,"月到中秋分外明",这委实是有些科学道理的。唐朝有个叫潘纬的入曾写诗云:"古今逢此夜,共翼演缪明。岂是月华别?只因秋气清。"中秋时节,由于从中国北方大陆吹来的干冷气流,迫使夏季一直回旋在中国大部分地区上空的暖湿空气向南退去。因而,天空中云雾减少。地面附近的尘埃很难升到天空中,大气层中云少,水气少,尘土杂质少,空气洁净,出现了碧空如洗的高爽天气。所以,这段时间的月亮显得格外明亮,月色也最为美丽。唐代散文大师韩愈在《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的诗里唱道:"纤云四卷天无河,清风吹空月舒波……一年明月今宵多"! 确实,月明如镜,星斗满天,在宁静的月夜里,人们可以联想到多少关于月亮的美丽故班呵。嫦娥奔月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个。唐代诗人李商隐设想,嫦娥在月宫里一定很寂寞,因而在《嫦娥》一诗中写道:"云母屏风烛影深,第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月宫中还有一个叫吴刚的,因"学仙"犯了过失,被罚在月中砍伐桂树。月宫中除了嫦娥、吴刚之外,还有一只小白兔,在那里为寂寞的嫦娥不停地捣药。陆游曾写道:"月兔捣霜供换骨,湘娥鼓瑟为招魂。" 宋代,大兴赏月。每逢中秋佳节,京城商店,装饰一新,门庭若市,豪门贵族都在府第中设宴赏月,一般市民则竟往占据近水高楼,争以"先得月"为快。据嚷北京岁时志》载:"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瓤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夜,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且而焚之。"清代吴存揩在《中秋》诗序中写道:"中秋食饼,夜设以祭月,取人月双圆之意。"这大概就是赏月拜月的由来吧! 中秋节赏月 在中国,月亮文化的拓展是向两个方面进行的:一是逐步形成了一些与月亮崇拜相关的风俗习惯;二是以月缺月圆为依据。强化了民众的团圆意识。 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舆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则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仅次于春节的我国第二大传统节日。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i司,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 之中,所以称"中秋"。《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所以,中秋节又称"仲秋节"、"拜月节"、"团圆节"。 中秋节也是由嫦娥奔月的传说演绎而来。 飞进了月宫,而这一天正好是八月十五之夜。 后羿都要望月设供,祈望全家团聚。 相传嫦娥吃了后男的仙药后,独自于是从这以后,每年的八月十五夜。 由此便衍生出中秋佳节的习俗。每当八月月圆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期盼与家人团聚。而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另传古代齐国丑女天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的品德人宫,却一直未得到宠幸。有一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发现她美丽出众,便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便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中秋佳节,中国人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更加丰富多彩,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同赏月相伴,便是吃月饼的习俗了。 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据说月饼的始祖叫"太师饼"、"胡饼"。有一年中秋之夜,唐太宗和杨贵妃赏月吃胡饼时,唐太宗嫌"胡饼"名字不好听,杨贵妃仰望皎洁的明月,忽然灵机一动脱口而出"月饼",从此"月饼"的名称便在民间逐渐传开。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牧在《隋圆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除了赏月吃月饼外,中国各地还有诸如观潮、燃灯等习俗。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中秋观潮的风俗由来以久。早在汉代枚乘的《七发》大赋中就有了相当详尽的记述。汉以后,中秋观潮之风更盛,而到了宋代则达到了空前绝后的巅峰,中秋十五观潮时,到处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在湖广一带古时就有用瓦片叠塔于塔上燃灯的习俗。在江南一带又有制灯船的习俗。到了近代中秋燃灯之俗更盛。家家户户节前十余天,就用竹条扎灯笼,上糊白纸并绘各种颜色。灯笼内置于燃烛然后用绳系于竹竿上,挂在瓦桅或露台上,或用小灯砌成字形及种种形状,挂于家屋高处,这也被称为"树中秋"或"竖中秋"。 由于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因而中秋节的习俗也是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一些地方,过中秋时女子要穿行过桥,以求长寿;拜灯挂月,向月宫求子和祈求平安。 广东一些地方则盛行中秋拜月的习俗,中秋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正是芋头的收成时节,农民们都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m不等,多用碎瓦片和砖块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 江南一带的中秋习俗也是多种多样。江南妇女手巧,常常把诗中的咏物,变为桌上佳肴。然后全家人边享受美味佳肴,边吟诗赏月,更有甚者,成群结队外出游玩。 明初时江苏南京有望月楼、玩月桥。清代狮子山下筑朝月楼,皆供人赏月,而以游玩月桥者为最。人们在明月高悬时,结伴同登望月楼、游赏月桥,以共睹玉兔为乐。是夜月桥头笙箫弹唱,人们欢聚一堂,对月赋诗。江苏的无锡在中秋夜要烧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纱绢,绘有月宫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线香编成,上面插有纸扎的魁星及彩色族旗。 在江西的一些地方中秋节的傍晚,每个村都用稻草烧瓦罐。待瓦罐烧红后,再放醋进去。这时就会有香味飘满全村。过中秋时,自八月十一夜起就悬挂通草灯,直至八月十七日止。 安微的一些地方则时兴敬"塔神"。村民们以砖瓦堆一中空宝塔,塔上挂以帐慢匾额等装饰品,又置一桌于塔前,陈设各种敬"塔神"的器具。夜间则内外都点上灯烛,形成十分壮观的场面。另外一些地方则有游火龙的风俗。火龙是以草扎成的龙,身上插有香烛。游火龙时有锣鼓队同行,游遍各村后再送至河中。 四川人过中秋除了吃月饼外,还要打耙、杀鸭子、吃麻饼、蜜饼等。有的地方也点桔灯,悬于门口,以示庆祝。也有儿童在抽子上插满香,沿街舞动。 "听香"则是台湾地区的中秋习俗。妇女们在家中供奉的神像前焚香祷告。表明心中所想卜测的事,如感情、财富等。在获得某种暗示后就拈香出门,凡是在路上听到一切谈话、歌唱等,均可应对卜测之事。未婚少女则有在中秋夜偷别人菜园中的蔬菜或葱的习俗,若成功则意味她将得到美好的爱情。 "偷吃"则是湖南一些地方的习俗。 每到中秋这天,家家大门、后门都半掩半开。平时乡亲们对小偷都深恶痛绝,可中秋这天,明知"小偷"进了屋,全家都装聋作哑,视而不见,且事先还为‘小偷"准备好丰盛的月饼、瓜果等,偷吃越多则越高兴。 贵州流行偷瓜送子的习俗,要是谁家不生孩子,村里的好心人便会在中秋这天到地里偷摘大冬瓜刻画出小孩的模样,再准备好小衣服套上,敲锣打鼓送到这户人家,将瓜放在主人床上与妻子睡上一晚,第二天将瓜煮熟进食。 在北方的一些地方,中秋佳节除了拜月外,还得上坟祭祖,如山东的诸城、临沂和郡墨等地。陕西西乡县中秋夜,男子要泛舟登崖。女子安排佳宴,不论贫富,必食西瓜,并且有吹鼓手们沿门鼓吹,以讨赏钱。山西大同县的月饼称为团圆饼,直径大至二三尺。中秋夜还有守夜的风俗。 一些地方和民族还形成了很多特殊的中秋习俗,如香港的舞火龙、安徽的堆宝塔、广州的树中秋、晋江的烧塔仔、苏州的石湖看吊月、傣族的拜月、苗族的跳月、侗族的偷月亮菜、高山族的托球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