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宫旧藏雍正颜色釉瓷器


  中国的瓷器自早期开始,便是以颜色釉装饰为其特征,特别是以氧化铁为着色剂的青釉,曾独霸天下数百年。所谓颜色釉,指的是釉料的装饰颜色,在制作无色透明釉料时,加入某些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剂,在高温下就会呈现色彩缤纷的釉色。颜色釉瓷器作为瓷器的一个重要品种,盛烧历久不衰。清代颜色釉瓷器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各种釉色应有尽有,特别是雍正时期的颜色釉瓷器,更达到了其烧造的顶峰,为中国陶瓷历史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红釉
  红釉瓷器的呈色剂是氧化铜,高温红釉的烧制,是从元代开始的。铜红釉的做法是将氧化铜掺人釉料中,作为釉施于器物表面,在大窑内烧制而成。铜红釉瓷器由于不易烧成,发色鲜红者很少,因此,流传下来的铜红釉瓷器很少。明永乐、宣德时期在元代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到了明代中期烧造技术一度失传。直到清代康熙时期才恢复了生产,创造出可与永宣比美的红釉瓷器还有一种霁红釉瓷器,也是这时期的创造。它有别于郎窑红的浓艳透亮,也不同于豇豆红的淡雅柔润,是一种失透深沉的红釉,呈色均匀,釉如橘皮。
  蓝釉
  蓝釉的呈色剂是氧化钴,高温蓝釉瓷器出现于元代,传世品不多,明清两代在元代蓝釉的基础上有了比较大的发展。景德镇御器厂的窑工在总结前代蓝釉的基础上相继创烧出许多新品种,名器辈出,主要造型都是祭器和陈设用瓷。其中主要有祭蓝、洒蓝、天蓝等。
  祭蓝釉创烧于元代,是当时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四大品种之一,与同时期的青花、釉里红、铜红釉三品种的瓷器齐名。元代的祭蓝釉由于尚处在初创时期,因此还存在一些不成熟之处,如色调浓淡不匀,施釉不规则。明代宣德祭蓝釉色如蓝宝石,达到了明代蓝釉烧造的最高水平。清代祭蓝釉制瓷工艺表现出异彩纷呈的时代风貌。雍正时期祭蓝釉达到了非常精美的地步,釉面色调匀净泛紫,器型规整多样。此时制瓷,不仅注意创新,而且还注意对古代一些久负盛名的品种进行继承和发展,使之达到历史上的新水平,其中祭蓝釉瓷多依照明代宣德祭蓝釉器的制作技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特色。既成功仿制出了宣德瓷器的内在气质,又反映出自己本朝时代的工艺水平。
  天蓝釉是清康熙时期仿制明祭蓝釉成功之后派生出来的蓝釉新品种,是用微量钻(1%以下)为着色剂的高温色釉,由于釉呈晴天蓝空之色而得名。初创时色调浅淡,釉面匀净,有的器物口沿加涂一层略深的蓝釉,甚为别致。传世品数量极少,大多为官窑器。雍正天蓝釉在康熙烧制的基础上又有进一步提高,釉色有深浅之分;浅淡者与前朝相仿,但多数釉色较前朝略深,釉面坚细莹润、匀净而无片纹,胎釉结合紧密,色深者,犹如雨过天晴后的蓝天,色浅者为月白一片。天蓝釉瓷的造型,据所见粗略统计,可达六十余种之多。这些器型殊态各异,突出体现了雍正瓷造型秀美的典雅风格,反映出当时制瓷工匠高度的技艺水平和非凡的创造能力;从中也可窥知这种高雅的釉色,曾受到当时朝野何等的喜爱和欣赏。器物大小皆有,大者有缸,小者有水盛和烟壶。突出的器型有仿唐三彩的双螭柄尊、细腰撇口花觚、单柄匠及深天蓝色的鼓罐,还有连置铁锈釉几座的钵缸和类同红釉器的弦纹折沿花盆等等。个别天蓝釉器,有凸弦纹、菊瓣、乳钉和塑贴铺首耳装饰。署有"朗吟阁制"楷书和篆书款的天蓝釉器,有细颈小瓶、茶壶、僧帽壶、匝、棋子篓等。正是由于景德镇御器厂几代工匠的不断努力和探索,才能烧造出如此精美的天蓝釉瓷器,为后世留下了珍贵的艺术品种。
  洒蓝为沿袭明代宣德洒蓝的品种,施釉工艺采用吹釉法,釉面满布均匀的水渍样蓝色斑点,而其中透出的白釉地斑片,犹如雪花飘洒在蓝地上溶渗了一般,因而这一釉色又称"雪花蓝"。雍正洒蓝器胎薄形秀,釉色浅淡,淡蓝透白的斑片相间匀称,模印的白花纹饰凸起,较康熙时的洒蓝地留白花装饰更为清晰。品种造型有缠枝花盘等。黄釉
  黄釉是以铁为着色剂的低温釉,从清代的典章制度看,黄釉瓷器应属宫廷用器。据《国朝宫史》卷十七载称,皇太后、皇后使用的黄釉器,内外壁均施黄釉,而皇贵妃使用的则为外壁施黄釉,内壁施白釉的黄釉器,贵妃用黄地绿龙器;嫔妃用蓝地黄龙器。贵人和常在都不用黄釉器,而前者用绿地紫龙器,后者用绿地红龙器。纯粹的黄釉器应是至尊的颜色,它和五爪龙一样,象征着权力神圣不可侵犯。雍正时始创蛋黄釉,其色调似鸡蛋之黄色,较为浅淡,釉层较薄,釉面滋润而无开片。器型以盘、碗为多。次为盏托、杯等件器。黄釉一般多素面,无纹饰,便也有个别器物绘有暗刻的纹饰,使得器物更显尊贵。
  青釉
  青釉瓷器的烧造,历史悠久,早在商周时期便出现了原始青瓷。作为瓷器始祖的青瓷在东汉时期既已形成,元以前,青釉瓷器一直作为瓷器生产的主流,被历代所大量烧制。从金属氧化物的呈色作用说,凡是由于釉中所含铁分,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煅烧而呈现各种深浅不同的青绿色,都称为青釉。我国古代的青瓷以及宋代汝、官、哥、龙泉等窑器,都应属于青釉的范围。这里要特别述及的是清代景德镇御器厂仿宋龙泉青釉制品的突出成就。清代景德镇御器厂对青釉瓷器的烧制技艺达到了随心所欲、水到渠成的高度阶段。雍正时期青釉产品之多,造型之丰富更具代表性。这一时期的景德镇窑工采用本地瓷土作胎,配制出上等的青釉釉面,使其达到了瓷玉兼收的艺术魅力。雍正青釉呈色均匀、稳定,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些釉色的烧制成功完全是人为控制的结果。雍正"尤以天青一种,至为神化,幽淡隽永,引人人胜"。而仿龙泉则制佳而款精"。青釉呈色深浅不同一般仅从色泽感观上划分类别:淡青色称粉青,稍深者称东青,最深者称豆青。粉青釉器与天蓝釉众多的造型大体相类,除光素器较多、工艺精细外,暗印花纹的装饰方法十分突出,印纹细腻清晰如织绣一样;此类有莲瓣口尊、扁方倭角罐、印花蕉叶暗八仙锣式洗等。官窑器大多署官款。粉青釉以其浅淡的色泽,细润坚致的釉面,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东青釉色调匀净苍翠釉面平整光润,雍正皇帝本人一再指定景德镇御窑厂烧造东青釉器。《景德镇陶录》说:"东青器,镇窑专仿东青户,亦分精粗,有大小式。"
  茶叶末釉
  茶叶末釉是我国古代铁结晶釉中重要品种之一,形成机理是釉中的铁、镁与硅酸化合而产生的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泽,颇似茶细末,古朴清丽,耐人寻味,因此俗称"茶叶末"。茶叶末为清代颜色釉所固有,始烧于雍正年间,是唐英在景德镇御窑厂协理窑务期间创烧的仿明代厂官窑的一种新产品。明代的"厂官窑"所产已有"鳝鱼黄"的名称。据《南窑笔记》载:"厂官窑,其色有鳝鱼黄、油绿、紫金诸色,出直隶厂窑所烧,故名厂官。"而清代
  茶叶末釉呈半无光状态,在暗绿的底釉中,闪耀着美丽自然的黄色星点,苍翠幽穆。着色剂为铁、锰生坯挂釉,入窑经高温烧制而成。由于烧成温度及烧成焰的不同而生出许多变调,例如蟹甲青、鳝鱼青、鳝鱼黄、蛇皮绿、新橘、鳖裙、老僧衣、茶叶末、大茶叶、黄茶叶等。这种釉色是景德镇御器厂特定为宫廷烧制的色釉品种,均属当时官窑的秘釉,上界极难得见,因而带有一种神秘色彩。据说在康、雍、乾三朝尚未见有"茶叶末"的名称。到晚清所出的《陶雅》一书内才有记载说:"茶叶末,黄杂绿色,娇而不俗,艳于花,美如玉,范为瓶,最养目"。并认为"茶叶末纹理之佳妙,有若干泥团之疏散于水中者。且其渐渐晕开,汇于底足,围绕周遭,直如鳝鱼腹皮之姿态流动,又于窑变外得少佳趣。"这种茶叶末釉千变万化,其中最值得观赏的似乎以雍正的蛇皮绿、大茶叶为第一流。这些留在漆黑地上的、肉眼所不能看到的绿色或黄色结晶斑,是用致密的瓷胎或"铁胎"(即含铁分较多而致密的瓷胎)以还原焰烧成,并且冷却得很慢,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理想的境地。据说以雍正的蛇皮绿、乾隆的茶叶末为典型的宫廷秘釉,大为皇室所珍赏,因而特别名之为"厂官釉",名贵一时。在造型方面,因为原来多是为了表现古铜的妙趣,从而在图样及其它构造上也是以仿铜器的作品较多。
  雍正茶叶末器多数为琢器陈设瓷,如炉、罐、瓶、觚、尊等,很少有盘、碗之类。器底均刻雍正朝篆书官款。仿宋代汝、官,哥釉
  景德镇在清颜色釉瓷品种的又一个特点,则为大批仿古作品的出现,"自宋大观、明永乐、宣德、成化、嘉靖、万历诸官窑及哥窑、定窑、钧窑、龙泉、宣兴、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宋代是中国陶瓷史上的大发展时期,名窑迭出,官窑所制及民窑所贡的精品多在历朝宫中流传,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朝代的更替,宫中所藏珍贵宋瓷越来越少。因此明代曾命景德镇御窑厂一度仿制宋瓷,但产量较小。清代景德镇沿袭这一制度,于是仿古瓷器就成为景德镇瓷器生产中的一个重要品种,而色釉仿古瓷器是其中的主要产品。仿宋代瓷器制作的高潮应属清代雍正年间唐英督理景德镇御窑厂之时。在仿宋代名窑器物中,尤以仿宋烧宋汝、官、哥釉最为出色,成就最大。
  清代前期的仿汝釉瓷器以雍正和乾隆时为多,尤以雍正制品最佳。宋代汝窑釉饰为天蓝色,釉质莹润,但光泽不强,釉泡较大,釉层薄而莹润,釉面开片较细密,称"蟹瓜纹"。雍正时仿汝釉虽见一些橘皮棕眼,但莹亮如新,釉面片纹较少。而雍正仿汝瓷据唐英《陶成纪事碑记》载,仿古创新的釉色就有57种之多,大大超过了明代和康熙朝,并为后世所望尘莫及。雍正仿汝器远在明宣德仿品之上,其修胎规整,胎体为灰中泛红褐色,颇似宋汝器那种"香灰胎",《清档》称其为"铜骨之汝"。釉面天蓝色,匀净浑一,开有细小纹片,与宋代汝窑釉的蟹瓜纹略为相似。釉表有橘皮皱纹,器底露胎可见泛灰黄的火石红痕,御器厂仿汝器大多书"大清雍正年制"或"雍正年制"青花官款。另外,宋汝多盘、碗、奁等小件,仿汝有瓶、洗之类大件器。可以说在釉色方面,雍正仿汝比宋代汝瓷有过之而无不及。此外还有堆花和印花装饰;在器型方面,雍正仿汝器造型繁多,富于变化,比宋代汝瓷大为丰富,常见有盘、碗、瓶、尊、洗、缸、花盆、罐、渣斗和仿青铜器,已达到了历史上最成熟的地步。
  雍正朝仿宋官窑器极为成功。宋代官窑瓷器的釉饰以天青色为主,并有粉白、月白、油灰等色调,开大纹片。其器物口、足处往往露胎,显出胎体的褐色或黑色调,称"紫口铁足"。雍正、乾隆时的仿官釉,亦以天青色为主,部分釉饰泛灰。开片较为复杂,或开大片"金丝"纹,或开无色细碎纹,或开少而断续的纹片,或不开片,一些器物转折处因釉薄而露出胎色,色调为黑色或淡红色。仿造器型还有各式贯耳瓶、三孔葫芦瓶、三足洗、象耳尊等。御厂仿器多有青花篆书官款。
  哥窑器在明宣德时已仿制成功,成化朝的仿哥器更是十分精致,明朝在成化以后虽代有仿制,但精品不多。宋代哥釉主要有粉青、米黄、灰绿、米白等色,釉饰无光,开细碎片纹,为黄色和黑色,称"金丝铁线",有"紫口铁足"现象。清雍正朝仿哥制作精良,既有标准的大、小纹片相结合的所谓"金丝铁线",也有单纯的小纹片或大纹片。色泽有粉青,米黄、灰青、灰绿等色调,釉面多如宋釉一样无光。开片中的"铁线"较多,"金丝"较少,其"铁线"多呈黑色,或略显蓝色。开片纹路与宋哥略感不同,一般不见宋釉开片在较小的区域内仍曲折变化的状态。常见器型有抱月瓶、贯耳瓶、狮耳瓶、各式炉、各式尊、盘、碗及文房用具的笔架、水盂、镇纸、笔砥、各式笔洗。器底多书雍正年官款。在雍正仿哥器中已有用堆花铁沙青铜器纹饰进行装饰的器物,这在清道光以后的仿哥器中更是多见,一般都属仿乾隆之作。雍正官窑的仿钧釉瓷器
  在清代的铜红釉中,有一种夹杂着闪青闪红的紫色的瑰丽釉色,那种在纯红的颜色上如青紫色烟一样挂着的,看起来好像是燃烧得极旺盛的火焰,在我国普遍都把它叫做"火焰红"、"火焰青"或"火里红",也有的一概名之为"窑变"的,在西洋大家都称之为"Flambe"。这是由于郎窑的窑变而产生的。其红色是铜的胶体颜色,闪青的紫色是由铜的胶体青色与乳浊现象的青色以及红色组成的。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景德镇御窑厂窑变釉。所谓"窑变",最初出现完全是偶然的,人们按一定的配方制成某些釉料,施在制品表面放入窑中烧成,由于窑温和气氛的微妙变化,常烧成出乎人们意料之外的艺术效果。这种奇异的现象起初无人能解释,甚至找不出一个恰当的名字来称呼这种变幻无穷的釉彩。由于它是从窑里变化而来,古人就称它为"窑变"或"窑变花釉"。早在宋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窑变花釉,特别是钧窑的铜红釉。古代诗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词句来赞美这种窑变花釉。
  据《饮流斋说瓷》载:"窑变者。仍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红之色,非一种颜料所能造,必参以它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红色失而它色露。变成种种形状不等。颇为特异,因之踵作,尽本偶然者。后遂成为故然矣,窑变先后所制,也各有不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窑变,其釉与色,与郎窑迥异,且有带款者。尽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窑变一到清代,尤其是到雍正时期,已经由偶然发现,成为人工所能掌握的品种了,成了花釉的一种专名,凡花釉都可叫窑变。窑变花釉绮丽釉面的产生,主要是利用了一种覆盖在花釉底釉表面的一种特制花釉面釉,并通过高温窑火借釉料的垂流而自然形成的。由此可见,釉的原料配方及烧成是釉面色丝形成的重要环节,同时采用涂、浸吹等不同的施釉工艺也有很大关系。
  雍正时期的窑变釉制作达到了炉火
  纯青的程度。作为仿制宋代钧釉品种而演化出来的窑变釉,始创于雍正,并于当朝"窑变仿钧,青紫交汇,如残烛之泪,涓涓下垂"取得了仿钧超钧的极大成功,从造型、装饰到釉色各方面都精美绝伦,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雍正琢圆器口部的内里釉面,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即均为润洁的月白色,或杂有浅蓝的细丝纹,所施釉汁有的如激流瀑布汇集到器心形成漩涡状,有的结晶成奇异的花朵。呈现出美丽的月白、蓝、紫、绿、酱、青、褐等色,与红色交织在一起,千变万化、流荡的条线和斑片。主要器物有贯耳瓶、弦纹瓶、胆式瓶、梅瓶、石榴尊、钵式缸、香炉及小文玩等。大批精致的窑变作品至今仍作为珍贵的瑰宝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之中。
  高水准且纯粹的仿钧釉瓷器主要见于雍正朝,部分器底加印有"大清雍正年制"六字篆款,这种加款的仿品是我们归纳雍正仿钧瓷器时代特征的重要依据。为了烧造高水平的仿古瓷器,雍正时督陶官唐英功不可没,同时也称得上搅尽脑汁,走出衙署、书斋去湖田窑旧址实地调查宋瓷的胎釉情况,这是他取得仿宋窑名品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在仿钧釉瓷器的生产上有质的突破,他有派幕友赴钧州访察钧釉配方,走实物、理论、实践经验三结合的调查方法。也正赖此行,到雍正朝后期景德镇御窑厂在生产仿古瓷器方面已取得极大的成功,不少仿钧釉精品佳作也在此时相继问世。
  其他色釉
  孔雀绿釉是景德镇传统颜色釉之一,因呈色翠绿透亮似孔雀羽毛而得名。始烧于明代成化正德年间,到清康熙而极盛。据清《南窑笔记》载:"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故得知当时称这种釉色谓翡翠。雍正孔雀绿釉施釉较薄,绿色明艳的釉面开有细小片纹,釉至足边稍有垂流。造型也略不同于康熙,胎体亦不及康熙时的细密沉重。
  炉钧釉是清代雍正年间的创新品种之一。雍正时期创烧的炉钧釉系两次入窑烧就的低温釉,具有仿钧窑的釉色。釉中掺有粉剂,因而釉厚不透明;釉面开细小片纹,其结晶体呈现深浅不一的红、紫、蓝、绿、月白等色,并熔融于一体,组成各种长短不同的垂流条纹,有的垂直,有的弯曲,还有的似山岚云气,与斑点交混一起,布满器身。景德镇御窑厂炉钧釉中的红色并不鲜艳,红中泛紫,似刚成熟的高梁穗色,因之常称其为"高梁红"。雍正一代都保持这一特征,乾隆初期虽有短暂持续,但已逐渐蜕变为交织的蓝、绿、月白等色。对于雍正器和乾隆器易于混淆之品类,除对器型风格秀美与否进行比较外,主要应以釉中有无此种泛紫的"高梁红"为依据而进行断代。
  松石绿,低温铜绿釉。雍正时创烧,乾隆时广为应用。因呈色若绿松石,故名。
  青金蓝,高温结晶釉。雍正时创烧并盛行。是由于当釉在高温下出现熔融后,即行缓慢冷却,釉中的某些物质,因处于过饱和状态而析出,并呈现不同花纹的结晶。有的器物,上部青蓝斑点聚集较多,下部明显稀少,多是白色斑痕,分布虽不均匀,但很自然,釉面平整光润。器底涂施泛灰的淡青白釉、酱釉或黑釉,多无款识。官窑无釉器底,刷有火红色的泥釉,并刻四字篆书款识。《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中,把此种釉色称为"鬼脸青"。官窑器型有限,仅见有蒜头瓶、石榴尊、钵缸、花盆、菊瓣纹瓶、洗等。青金蓝,有如万点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在诸多的彩瓷中间,更显得深沉古朴,别具一格。
  雍正颜色釉瓷器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它们无一不是造型新颖,纹饰精美,艺术品位极高。下面我们就欣赏几件其中的精品:
  雍正霁红釉胆式瓶,高27.8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8.0厘米。瓶直口,长颈,削肩,鼓腹,圈足,形似悬胆而得名。通体施高温铜红釉,釉面匀净,色泽纯正。底白釉署青花楷书"大清雍正年制"六字款。胆瓶,观赏器,作插放梅花的花瓶之用。创烧于宋代,钧窑、哥窑、耀州窑均有烧制。宋代著名诗人杨万里有"胆样银瓶玉样梅,北枝折得未全开。为冷落寞空山里,唤入诗人几案来"的诗句。
  雍正蛋黄釉盖盒,通高12厘米,口径18厘米,足径10.6厘米。盒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盖面四层隆起,盖顶置宝珠钮,盒底内设七格,圈足。器里白釉,外通体施蛋黄釉,内底白釉署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款。淡黄釉瓷创烧于雍正时期,其着色剂为氧化锑,由于其釉色比氧化铁为着色剂的传统浇黄釉浅淡,故名。又因其釉色淡雅似蛋黄色,又称"蛋黄釉"。雍正十三年督陶官唐英撰写的《陶成纪事》中称之为"西洋黄"。此盒胎体略厚,釉面略显不匀,黄釉淡雅宜人。
  雍正青釉茶壶,高11.6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14.5厘米。壶敛口,口下渐丰,假圈足,壶一侧为直流,一侧饰方形曲柄。平盖微微隆起,桥形钮,镶入式和壶套合。通体青釉,底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篆款。此壶造型简练,与恬静的青釉交相辉映,相得益彰。雍正以前的青釉瓷器,由于烧成技术的限制,很难使同一品种的釉色达到一致。从雍正开始的景德镇官窑,在青釉的生产过程中,不管是烧成温度,还是釉料的配方,都几乎达到了完美的境地,完全能够生产出同一釉色、不同造型的青釉器皿。
  雍正茶叶末釉牺耳尊,高51厘米,口横24.5厘米,口纵19厘米,足横26.7厘米,足纵21厘米。尊仿古代青铜器造型,椭圆口微撇,阔颈,鼓腹,圈足外撇。颈部两侧对称置牺耳。尊内外及足内均施厂官釉。通体装饰条带纹。外底阴刻"大清雍正年制"三行六字篆书款。厂官釉属于铁、镁结晶釉,由于烧成工艺的某些差异,其色调有多种变化,有的如蟹壳色,俗称蟹甲青,有的似鳝鱼腹际色,俗称鳝鱼黄,有的像茶叶研成的细末之色,俗称茶叶末。此尊上的釉色即可称作茶叶末釉。
  雍正仿汝釉钵式缸,通高21.5厘米,口径26厘米,足径15.8厘米。缸敛口深腹,浅圈足,通体施天青色仿汝釉,并有大开片纹。底有"大清雍正年制"青花篆款。并配施仿木纹釉的瓷缸座。釉色清澈晶莹。钵式缸的缸与座连为一体,而且座施仿木纹釉,几可乱真。这是雍正朝创新的器型之一。
  雍正仿官釉桃式洗,高5.2厘米,口径26.4厘米,足径16厘米。器形宛若一个半剖的桃子,近蒂处饰几片桃叶及一个完整的桃实。仿宋代官窑釉色,色如美玉,幽雅凝重,釉面隐约可见稀疏淡雅的开片纹,饶有趣味。雍正朝仿古瓷多以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为器皿的范本,采用概括、抽象手法进行艺术再创造,这是雍正瓷器的一个显著特征。此件桃式洗便是制瓷匠师们,运用模拟手法创造的一件成功佳作,为文房用具中浣笔之器。仿桃式洗是最为典型的雍正仿官窑作品,失透的灰蓝色釉面点缀着本色纹片,与宋官窑器相比较,有时竟能达到真伪难辨的程度。
  雍正仿钧窑鼓钉三足洗,高9.5厘米,口径23.5厘米,足距9.5厘米。浅式,口、底均内敛,底承以三如意云头足。外口及足顶各凸起鼓钉一周。此器与宋代器物相比较,口部略显圆润,身部略高,足部外撇,器身的弦纹和足顶的鼓钉纹不甚凸出;此器釉饰以浓艳的火焰红色为主,间杂以条缕状的青色和月白色,区别于宋器饰以乳浊状的天蓝色和月白色,间杂以条缕状的红色和青色;宋器的鼓钉处的流釉痕以月白色为主,此器鼓钉处的流釉痕以红色为主,伴以月白色,釉面光亮,器里心无釉。此器主要模仿宋代瓷器上的釉饰,且形成本朝许多独立的施釉技法,釉色更加丰富,并非单纯追求宋代釉饰的工艺效果,而是着重体现其基本特征和独特神韵。达到了仿钧而超钧的艺术效果。
  雍正炉钧釉铺首耳壶,高23.5厘米,口径9.5厘米,足10厘米。壶仿青铜器,侈口,束颈,丰肩,腹下渐收敛,高圈足外撇。肩部对称装饰象耳衔环。口、肩、腹、胫部凸饰弦纹,内底刻篆书"雍正年制"四字双行款。通体施炉钧釉,釉质凝厚,釉色以深蓝与浅蓝为主色融熔于一体,流动自然,形成长短不一的垂流条纹,色彩斑驳。因史籍中有"炉钧一种,乃炉中所烧"的记载,故称"炉钧釉"。其工艺是先以高温烧成瓷胎,挂釉后于低温彩炉中二次焙烧成器,因釉面流动很快,而呈现出紫红、月白、葱绿等色,多种釉色融熔于一体,有的蓝中有红色斑点,有的青蓝色中闪现点点蓝斑,极为华美。此壶造型古朴,釉色素雅,其肩部所饰象耳装饰,寓意太平吉祥。
  雍正青金蓝釉蒜头瓶,高28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8.9厘米。瓶口呈蒜头形莲花状,长颈,溜肩,圆腹,高圈足,底刻"雍正年制"四字篆书款。整个瓶体端庄大方,充分表现出造型设计与成型工艺的高度水平。瓶外通体施青金蓝釉,釉色绮丽而奔放。青金蓝是受康熙洒蓝釉的影响而创新的品种,刻意模仿青金石颜色。制作时,在微显青白的釉面上加吹深浅不一的宝石蓝釉,形成青、蓝、白错落有致的斑点,并杂有黄褐金星,色彩颇为娇艳醒目。此瓶釉面青褐色较浓深,是雍正青金蓝器的代表作品。
网站目录投稿:幼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