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银行理财收益率或渐渐提高


  货币市场超级宽松的时代已经结束,流动性收紧成定局。在此背景下,市场预估,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或会渐渐提高。
  承接着2015年银行理财的"跌势",2016年以来,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持续下行。但与以往不同的是,2016年年底以来,全球通胀预期提升,流动性边际趋紧。在此背景下,市场预估,2017年银行理财产品的收益或会渐渐提高。投资者们如果想在2017年"掘金",不妨关注银行理财产品,在收益缓慢上升的趋势下寻找机会。
  非保本型产品持续走俏
  "以前购买银行理财产品为了稳健注重选择一些保本类的产品,但是一段时间以来,非保本型产品越来越多,收益率也相对较高,所以买了一些。"一位投资者向记者反映。伴随着"资产荒"的加剧,银行理财在2016年的收益率依旧以下跌为主,整体收益率维持在3.7%-4.5%之间,表现平稳。银行发售的理财产品中绝大部分都是封闭式预期收益类产品,其中约70%的比例为非保本。
  华宝证券的分析师李真在相关的研究报告中指出,2016年非保本银行理财产品占据大壁江山。根据choice的数据显示,2016年6月15日至2016年12月15日期间,在售的银行理财产品共计39193种,其中保本固定型的产品共计4891种,所占比重仅为12%,剩余的为保本浮动收益和非保本类产品,这其中非保本型产品成为"主角"。收益率方面,从12月首周发行的银行理财情况上看,所有理财产品的平均收益率为3.93%,其中保本型产品的收益率为3.36%,非保本型为4.16%。
  由此可见,虽然非保本型理财产品在销售条款中对不保本做出了明文规定,但是投资者们在选择上会权衡得失,对非保本型的银行理财产品相对较高的收益率有所青睐。相关专家表示,非保本浮动类理财产品的风险并没想象中那样大,此类产品收益达标率在99%以上,很少有产品达不到预期收益率,出现本金亏损的情况很少,因此吸引力比较强劲,这也成为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非保本型银行理财产品走俏的原因。
  中小银行继续给力
  不少投资者在选择银行理财产品上往往都对大银行情有独钟,认为大银行更为靠谱,愿意牺牲收益率获取稳健和安全。事实上,银行规模大小不能成为判断理财产品风险高低的标准。其实中小银行发行的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并不高,几乎发行的所有理财产品都实现了到期兑付,而最有吸引力的地方是,相比较大银行,中小银行的收益更高。2016年银行理财市场中,城市商业银行的整体发行规模持续扩大,收益率方面继续保持一定的竞争优势。
  根据金融界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从2016年6月到12月以来,银行理财产品的年化收益率由3.9%下跌至3.87%,最低达到3.72%。12月以来受"年末效应"的影响,收益率得到回升。12月首周发行的产品上,城市商业银行在8-14天期限、6-12月和12月以上的收益率排名中"拔得头筹"。由厦门银行发行的一款8-14天的产品以3.6%的预期年化收益率排在首位,晋城商业银行发行的一款6-12月的产品以3.6%的预期年化收益率胜出。期限在1年以上的产品收益率排行上,晋中银行发行的"晋商汇财季季升第一期"的预期年收益率达到10%,"秒杀"众多产品,中小银行在收益率比拼上"一骑绝尘"。值得一提的是,这些表现抢眼的产品均是非保本浮动理财产品。
  流动性收紧或带来新的机会
  2016年前8个月,银行间隔夜回购利率均值为2.03%,10月开始上升,隔夜回购利率升至2.4%,7天回购利率升至2.91%,两者均创下年内新高,货币利率的持续上升,释放出明显的资金趋紧的趋势。四季度以来,资金利率中枢出现了明显抬升,中长期资金利率大幅走高。10月以来,银行间市场7天期质押式回购利率月均值水平不断抬高。同期,3个月期回购利率月均值则从2.84%涨至4.79%,而这些变化显然不是季度性收紧的结果。
  九州证券研报分析认为,货币市场超级宽松的时代已经结束,流动性收紧成定局。市场中的这些变化体现货币市场流动性收紧的趋势,中长期资金利率出现较大幅度上涨,也在表明市场对未来流动性预期趋于谨慎。
  资金的收紧迅速在市场中的反应,表现是债券收益率在11月开始一路上涨,国债期货"跌跌不休",直至遭遇黑色12月。债市的下跌也反映出了货币政策趋紧的客观现实。市场预测,从目前的宏观环境与政策基调来看,货币政策偏紧的大方向至少还会持续,届时社会融资总量增速将会下降。所以在资金面偏紧的情形下,不少业内人士预估,2017年在流动性收紧的情形下,银行理财或会渐渐提高,投资者不妨抓住新的机会。
网站目录投稿:又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