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摘 要】社会参与是健康老龄化的基本要素。本文主要综述了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内涵、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老年社会参与理论,以及社会参与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老年人的心理问题方面主要涉及两大领域——消极老龄化和积极老龄化,本文即从积极老龄化的视角探讨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对其生活和心理等多方面的影响。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社会参与 一、老年人社会参与的定义和评估 国外学者通常从四种角度界定社会参与。一是介入角度,即社会参与是人们介入各种社会活动和团体的程度,是一种多维建构的由正式与非正式社会角色共同组成的活动角度。二是资源角度,即社会参与是一种对个人资源在社会层面上的分亨。第三种角度来自谢布鲁克大学医学系老年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他们认为个体目前参与的活动和扮演的社会角色就是一种社会参与。除了社会活动,还包含其他诸如吃饭、洗澡、运动和沟通等。第四种角度认为在社会的导向下,与他人分享资源的行为是一种社会参与。 随着"老有所为"概念提出,国内的一些学者开始研究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他们通常从"奉献"的这一角度界定社会参与,研究的方向由最先的最大化利用资源逐渐转向了人本主义价值方向。早期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研究更加注重挖掘和利用老年资源。我国乌仔沧萍教授指出"老有所为"是"老年人自愿参与社会发展,为社会所做的力所能及的有益贡献"。 目前对于老年人社会参与这一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本研究认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应当是指老年人基于自身的兴趣爱好、利益或需求,通过合法途径参与有组织的社会活动,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与其它社会成员、社区和社会产生联系和互动的过程,因此,本研究界定老年人的社会参与主要包括经济活动、休闲娱乐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政治参与活动、教育文化活动以及宗教活动。 二、老年主观幸福感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状况反映的是老年人群体的一种精神状态,是老年人根据自定的某些标准对于自身生活质量所做的整体性评价。我国学者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也进行了深入探讨。龚耀先、刘仁刚等早期研究得出主观幸福感应当包括三个方面,认知评价、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的结论。唐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研究,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个人对其生活状况的总体评价和对生活的满意程度",包括消极情绪的消失以及积极情绪的出现等。 孙鹃娟则将主观幸福感概念和生活满意度概念合并,认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来源是老年人的现实生活,同时又受到老年人的观念制约,反映其整体精神状况,其特点是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是一种综合性评价和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一旦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家庭就成为其重心,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就可能会相对减少。许多研究者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有着复杂且重要的关系,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老年人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可以建立起相应的社会支持网络且获得更多非正式帮助。Okun、Stock、Haring和Witter的研究总体表明,老年人社会参与和其主观幸福感关系较弱。研究者认为,是因为其他社会因素(经济条件等)与社会参与之间有着复杂的关系,相互作用下影响了主观幸福感。有研究表明,不论老年人参与的社会活动是否正式,它与主观幸福感关系都是呈现出中度正相关,这表明老年人与朋友相处、参与其他社会活动能够有效降低其孤独感,增强其生活勇气,而来自家人的关心则为老年人带来心理上的稳定的支持。 三、与主观幸福感相关的老年社会参与理论 目前关于老年人活动因素的理论可以归为很多类别。第一种连续性理论认为,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个人特征影响着他们的晚年活动。霍曼在《老年社会学:多学科展望》中指出:"不论年轻或年老,人们都有不同的个性和生活方式,而个性在适应衰老时起着重要的作用"。他认为中年期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到老年期都保持一种连续性持续,就是很大程度上老年期的生活方式和个性受到中年期的影响。第二种是年龄分层理论,该理论认为不同历史时期的老年人在变老过程中,内外干预因素也会发生变化。美国学者赖利(M.W.Riley)和福纳(A.Foner)提出,当同期群登上人生扶梯时,他们面临着与先期群并不完全一样的环境,内外干預因素都会出现变化,因此同期群的老龄化形式和先期群的老龄化形式会有所不同。除了内外因素的干预,同期群中能力的差异、角色的差异和期望的差异都是不可避免的。由此构成了处于社会不同层次成员在老龄化过程中的层次差异。第三种是毕生发展观,该理论认为心理发展经历着生长和衰退,因此该理论认为老年期的心理变化呈现出总体的衰退趋势,但是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发展趋向,而年龄的、历史的和非规范的三类因素之间对于个体的发展存在交叉作用。 对于社会参与于主观幸福感相关主要有两方面的理论支持。第一个是活动理论(the activity theory),该理论认为社会参与是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来源,如生产性活动、志愿、业余爱好、社会交流、锻炼等为个体提供了维持自我概念的角色支持(Lemon,Bengtson,& Peterson, 1972),有益于提高个体心理幸福感。第二种是由Csikszentmihalyi(1975)提出的流畅理论(the theory of flow),当活动与老年人的相关能力相匹配时,这些老年人既不会因为任务简单而觉得枯燥,也不会因为任务困难而感到焦虑,从而能够产生一种更大的主观幸福感,因此该理论主观幸福感来源于行动的过程当中,而不是目标的达成的那一刹那间。 四、老年社会参与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从已有的心理学相关研究可以看出老年人也具有保持良好的智力状态和积极的心理状况的能力。有不少学者发现随年龄增长,老年人与抽象思维如语言、逻辑推理、文字等有关的晶体智力因其经验、阅历和知识的增加有所提高。因此老年人智力的变化与老年人的年龄无必然的因果联系。老年人的自我调节能力和认知功能不仅能够保持良好,甚至有提高的可能。老年人同样也具有健康的心理条件,且拥有有效参与社会活动的基本条件。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就非常重视对于老年人力资源的投资,对老年人进行成人教育和再培训,以期获得这种社会生产资源。日本也认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是社会的宝贵财富,甚至提出"银色富矿"的观点。霍曼、乔恩戴维斯和亨德里克斯等人认为老年人退休后主观幸福感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社会参与程度。因此,国内外研究者普遍支持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这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 作者简介:李少欣(1992—),女,汉族,江苏泰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 【参考文献】 [1] N·R·霍曼,肯亚基.老年社会学:多学科展望[M].冯韵文,屠敏珠,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72. [2]李德明,陈天勇,吴振云,李贵芸(2005).健康老龄化的基本要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老年学杂志,25,1004–1006 [3]付晓萍.老年教育对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功能分析———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个案[ 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7(5):24-27. [4]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院学报[J],2000.13(3) [5]孙晋富积极老龄化视角下的老年人力资源开发[N]中国人口报,2006-2-20 [6]RazN.Aging ofthe brain and itsimpact on cognitive performance: Integration of structural and functional findings.In: CraikFIM,Salthouse T A (Eds.). The Handbook of Aging and Cognition (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2000.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