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慢慢来》是一本由李欣阳 ,朱志彤著作,法律出版的360图书,本书定价:48.00元,页数:2010-1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律师,慢慢来》精选点评: ●看了前半部分,后面的慢慢消化,作为业务学习来读,这本书放在身边就是要提醒自己,follow your heart and intuition--Your time is limited, so don"t waste it living someone else"s life. Don"t be trapped by dogma — which is living with the results of other people"s thinking. Don"t let the noise of others" opinions drown out your own inner voice. ●两位作者都是海问曾经的员工,其中一位是本人直系学姐。本书一部分是个人心得,一部分是职业技能介绍,但在编排排不上不太妥当,两部分互相之间有些混淆。个人心得的部分注水有些严重,当然这可以理解。技能介绍的部分还是有很多干货,从中获益良多。这里单独说点不好的。有些技能介绍,例如备忘录撰写的部分,只做了宏观介绍和范例展示,对于一些细节操作没做说明。这就像教人打鱼,单单告诉对方需要运用的工具,和正确打鱼后能获得的成果,却不教人如何下网,感觉有些蛋疼。仅从售价上来说,这本书是非常值得购买的。 ●看得我心惊肉跳。 ●泪流满面 ●就算不是律师,作者的这种敬业精神,职场态度也值得每一位菁英人士学习,受教了 ●关于非诉讼的法律实务的阐述详尽而到位。 ●事无巨细 娓娓道来 ●还是离不开一个字,熬啊。熬他十年二十年还没挂也就变成大律了。 ●两位作者将自己目前的法律生涯耐心的记录下,并将心得体会总结了下,可以说是一本比较好的关于非诉律师入门书籍,就是感觉书的体例比较散。 ●相见恨晚 《律师,慢慢来》读后感(一):读法学专业的孩子尤其要看一看 1、对法律行业提早有个清醒的认识! 2、对自己目前的法学教育也有个大概了解,不至于坐井观天! 3、律师是条没有回头的路,要三思而行! 4、决定走非诉律师这条路,就要提早准备Legal English, 英译汉,汉译英,这个非得下功夫不可! 5、尽早入行,公司法务为次要的选择! 《律师,慢慢来》读后感(二):含金量高 这本书对想从事律师职业的人特别有用,是初入职场律师的生存手册。写得很有趣,很真实。 书很厚,内容丰富,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很具有代表性,能提供有用的帮助。 《律师,慢慢来》读后感(三):完全是流水账的集合啊 对于高中生可能有用。 对于一流法学院的毕业生而言,帮助不大。 另外,作为一本书,体系实在是太松散了点。 我去,得要多少字才能评价啊。再不行,我就不评价了… 《律师,慢慢来》读后感(四):有性价比 作序人批评这本书说,写作者没有应有的节制。 这句话被我翻译成我的脑内语言,那就是:好像在生活中说话一样,想哪说哪,啰里啰唆,信息量大。 信息量大并不是一件坏事,你对于不感兴趣的可以翻过去不读。 这本书才33块钱。 里面全是两个师姐跟你掏心掏肺说的过来人经验。 师姐嘛,啰嗦一点是难免的。沙里取金,自己体会吧。 你要是在日常生活中想要获取师姐的这点经验,少不了要请师姐吃饭了。 请师姐吃一顿饭,33块钱哪够呢?! 所以这本书实在是非常抵买的。 《律师,慢慢来》读后感(五):随便感慨几句 结语里作者说,是所有的"没准备好"造就了她们:报考志愿时候,没准备好;本科学习时候,没准备好;进入律所时候,没准备好。 一时感慨万分,回想起自己从读书到现在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本书的定位很明确,几位毕业工作几年的学姐跟你讲讲她们的求学、实习和工作经历乃至生活感悟,帮助法学院学生完成角色转变。其中有不少"干货"看似有用,但个人感觉那些部分除非真工作了有需要时会去查看,没接触具体业务时很难耐心地看下去。最大的帮助倒没准是能给有志于非诉业务的读者做一些职业规划、知识储备和心理上的提醒和准备。 第一章里,"小彤"说自己的法学院不入流,她的观察很犀利:"在封闭的法学院里,周遭的同学比较安于现状,实习这个概念似乎只是少数群体中彼此交换信息时的名词,大部分的同学居然未经实习就直接给自己找到了归宿。" 我不禁拍案,自己所在的法学院虽说算得"主流",不也是这幅样子吗。抱怨社会太功利是现在的潮流,照我看,我和我多数同窗的问题却是"太不功利"。学校排名好,大家自我感觉还行;教授们很学术本身不是坏事,但是鲜有叮嘱、鼓励学生多接触实务的(也可能是他们不了解学生的状态吧)。全校怀着"法治天下"的美好愿景和对中国现状的愤慨,仰望星空;学生们关于自己的职业和人生规划没什么想法,浑浑噩噩,相安无事,直到大三大四烦恼接踵而至。 所以我特别欣赏作者们把实务照进学堂的想法,她们作为进入职场几年的学姐,也比"成功人士"更能走进学生心里。法学教育也需要更多这样的人,至少需要更多有实务精神的人唤起还睡在安乐窝里的学生们面向现实的意识。许多东西当然只能也只应该出来再学,但是提前做思想上和规划上的准备真的太有必要,毕业时少些临门一脚的无助不说,也能给自己更大的选择权。 善意地推测,本书中间大段的"掺水"(几十页的模法心得/合同翻译)是前辈们力图多帮上忙的牢骚叮咛。总之,如作者们自己所说,本书与其说是实务指南,真的更像是她们的"生活和感悟";亮点不在知识,而在其真诚。 推荐在校的同学们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