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大帅III》是一部由赵本山执导,赵本山 / 孟真 / 范伟主演的一部喜剧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马大帅III》观后感(一):彪哥人设max的一部 这一部简直就是专属彪哥,彪哥专属,把彪哥身上的彪气和善良都放大了。彪哥的名言我想知道都是范伟老师自己发挥出来的啊还是剧本里写的,要不是我最近心情不好笑点高我早就笑死了 《马大帅III》观后感(二):马大帅三 20180628 第二部找不到,看第三部。继续。 谢大脚还很知性,谢广坤已经很猥琐了,赵玉田混小子像一览无余,王小蒙木头脸,刘大脑袋开始出戏了… 20180701 下半年第一天了,看完。苦痛几乎无法避免,幸运全靠偶然,全面农民进城失败记录,再看看乡村爱情里的幸福农村生活才是梦幻 《马大帅III》观后感(三):第三部马大帅人设彻底崩塌 在B站看完第一部直接看了第三部,对比了第一部发现第三部难看太多了,查了下才发现编剧从原来的赵本山换成白铁军 ,不得不佩服赵本山编剧也是厉害,能够编出第一部经典。第三部很多情节都是靠各个角色装傻充愣展开的,牵强附会味同嚼蜡罗里吧嗦,弹幕骂声一片。第三部建议大家跳着看,不然有你们受的。 《马大帅III》观后感(四):马大帅恶心 范德彪才是真好人 马大帅就是垃圾 对外人懦弱 对家人蛮横 把底层老百姓的势利,自私,欺软怕硬,拎不清表现的淋漓尽致,彪哥是热心肠,仗义,敞亮的人,可惜了结局!马大帅那种底层人,多少钱都守不住,干啥都不行,我从马大帅身上看到了很多自己的缺点,穷人之所以穷有原因,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电视剧挺现实的,好人未必有好报也是因为好人也存在许多不上台面的作风,不过结局都是强行大团圆。可惜了吴总,不过生活中吴总这样有德有钱的人,怎么能喜欢没有文化品味魅力的马小翠,那个烂泥扶不上墙 《马大帅III》观后感(五):一个剧窥探赵某人 赵不是个厚道人。 相比第一部(没看二),第三部变质了:富人都是慷慨的,警察都是英明的,农民都是傻叉的,除了赵自己。 赵给自己的角色设定就是扫地僧,讨女人喜欢,低调,能打,有本事,得到富人尊重;给范伟永远是癞蛤蟆,愚蠢,可笑,异想天开,没有女人喜欢,而且每次yy对象都爱着赵… 这种巨大反差让德彪的那点善良都显得不真实了。 透过这部剧,赵的自我膨胀和虚伪很露骨了,难怪之后他与范伟分道扬镳十多年。此剧后半段对自家产业的宣传更是恶心人。 第一部除了烂尾基本是神作。 德彪不朽。 《马大帅III》观后感(六):辽北圣人——范德伊彪 屹立在辽北大地上的梦境巨人,彪哥的一生充满了魔幻现实主义和深邃哲理性,生命中各种不确定性在他身上都有体现,他是我们凡人在精神层面的综合的具象化表现,他在主流社会往往都是表现的那么的不主流,甚至不具有普通人的智力,但是却又在大是大非上那么的悲天悯人,充满了神性。他活了四十年,梦游了大半辈子,他说是梦毁了他,看书解梦,但其实什么都看不明白。他也许真的什么都看不明白,却又一次又一次帮人成功的解了梦。大智若愚,大巧不工。跟他在一起的马大帅,注定只是一个凡人,他注定只能从城市逃回农村,但是活在人世间,如同苦行僧一般的,在辽北地区叱咤风云的彪哥,才真的在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中洗脱了凡性,得到了升华,他可以是哲学家,是心理学家,是圣母,也可以称之为神。就像在现实之中,赵本山虽然挣得盆满钵满,最后只能销声匿迹,而范伟则金马封帝,功成名就。从马大帅里,似乎冥冥中早就注定了。范伟把演技的巅峰献给了范德彪,他给了范德彪生命,他赋予了这个辽北第一狠人,永远的水库浪子最好的灵魂。 《马大帅III》观后感(七):为何大家都喜欢范德彪 剧名虽叫马大帅,但三部下来,人气无过范伟饰演的这个小人物。评论里,弹幕中,大家或调侃、或真诚的偶尔喊上一句的彪哥。 没有马大帅的主角光环,生平基本遇不上什么贵人,四十多岁还好似一身"臭毛病"的老光棍,他也和是俗人一样,想成功,想挣大钱;他也和世俗的男人一样喜欢美女;他也和世俗的一切人一样喜欢面子,喜欢虚荣。 看似没有什么特别,但正是这个辽北大地上的一个普普通通的男人却能做到我们很多人做不到的 1.帮助自己的外甥女小翠还债,退彩礼(明知道这个彩礼钱被马大帅盖房子用了)。而且后面从来不再提起。(不是导演和编剧忘了这段情结,后面马大帅还炫耀过自己帮范德彪还债的事情)。 2.对伤害过自己的女人依然尊重理解。从第一部的玉芬,到第三部的谢大脚。彪哥一直是见你无事,便是晴天。 3.对不义之财分文不取。第一部当彪哥被老钱骗的时候,他如果动了歪心思完全可以以借还借,忽悠乡亲们发展成自己的庞氏骗局。但彪哥宁可扛煤气罐去还债;第二部开彪记靓汤时,如果夸大宣传成包治百病的神汤,也许彪哥就发财了,但彪哥没有那么做;第三部开解梦馆时彪哥已经成功跨出了第一步,但却没有忽悠到底,要不然王林算个P. 4.生活的酸甜苦辣可以改变世界,却改变不了彪哥,这也许正是彪哥的魅力所在,也许他像一个长不大的少年,虽然棱角不平,但却正大光明的迎接生活。 也许彪哥全剧唯一对不起的只有桂英一人,彪哥的内心也一直对桂英有愧疚,希望在那个平行的"本山宇宙"中,我们喜爱的彪哥和善良贤惠的桂英能有一个好的结局。 《马大帅III》观后感(八):令人讨厌的范德彪的一生 范德彪在第三季中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尤深,"我40岁,梦游了大半辈子,是梦毁了我,看书解梦,但其实我什么都看不明白。" 不得不承认范伟的演技之精湛,还是要说回人物身上,从小人物看到大哲理,《马大帅》一点也不做作,很朴实,很单纯,很坦然。而范德彪这个人物,是比马大帅更为真实并有感染力的。范厨师是个不折不扣的善良的250,每当一季的结尾,范德彪总会知错悔改,重回桂英的身边,但又不负众望的在下一季中重拾旧病。自命不凡,彪彪呼呼,不切实际。可每当看到范德彪落魄的畏缩在墙角,没人了解他的内心世界,没人愿意承认他的存在,不是咳血就是欲轻生时,我都很心疼,他就像个孩子,执着,幼稚,蛮横,冲动,他代表的是大多数有梦想,但不认清自己,不脚踏实地的人。可这样的人,却也有非常靠谱,或者说很让人称赞的一面,比如对于房东儿子的教育,他用了周总"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的话。掏出自己微薄的薪水,给孩子买石膏像,买画具,瞒着房东脱光了给孩子当模特;为了不让玉芬犯难,硬说玉芬肚子里的孩子是自己的,背下黑锅,与姐夫反目。可以想象,有的人打心眼里,还是爱范德彪的。 40岁的人,有过爱情,不懂得守护;有过幸福的生活,不懂得珍惜。越来越招人烦,越来越贱,可越来也越可爱,这才是活生生的人,他是个艺术家。范德彪最后一刻突然不想死 了,这我倒很失望。虽然他再次改过自新,但我相信,咔咔挠人的彪哥是不会就这么踏实下来的,屹立在辽北平原的孤独"巨人",从不懂得什么是收敛,收敛只是暂时的养精蓄锐,折腾死自己,气死姐夫,才是令人讨厌的彪哥的一生,还是那句话,"爱咋咋地!" 《马大帅III》观后感(九):几种进过局子的类型 1、知法犯法型 钢子豪子啥的。我看他言谈举止赚钱速度花钱速度车子类型啥的,还有阿豪这没吃过苦的屌样子,过去搞不好有可能是二世祖来着吧?家里有点钱就不干正事天天打打杀杀啥的就觉得自己特牛逼,结果把自己打进监狱了。后面也能收放自如的遵守社会秩序,做正经生意。 2、不知法犯法天生坏胚型 第三部里帮牛三把马大帅家搬空了的两个小子,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偷登西呢,这就是纯属原始社会光长嘴了没长脑子会说人类语言不懂人类社会的文盲(文明的文)。 3、不知法犯法还算个善胚型 马大帅。咱彪哥再怎么爱cnb,但是彪哥从没有把自己搞进局子,虽然也做过医托这种灰色产业但也有自己的原则:不拉大病客户(笑),靠着cnb的本事不太体面甚至十分冒犯他人但他人又不得不卖他个面子让他圆滑圆润的摆平一切,马大帅可没这本事。可能过去在刑侦技术不如现在、各种案子难留下证据的时候呢确实会有很多冤枉人的事情发生(被冤枉偷包、路边卖艺妨碍交通),不过马大帅后面进局子/罚款啥的有时候也不冤枉,把家卖了玉芬不顾阻挠报案最后发现是他搞出的乌龙,遛警察。彪哥帮他找91唐先生的时候他还爬人窗口往里看被路过的袖标大叔生捉了,这要不是当时耍赖装晕加上后面彪哥出来了他这行为又要进局子。马叔可以说是地道的法盲了(初通人类文明,但不知法)。 4、无法无天型 就牛二,法律管不了他,长年游走在社会与法的边缘,有时候他还能钻钻法律空子,甚至有时候还会被转型期的无秩序社会利用,搞一搞法律很想搞但不好意思搞的事情,比如强拆啥的。 所以说,做人有时候不要偷奸耍滑玩心眼啥的,你以为你在老家没人管的了你,做了一些不合适不好的事情,你到外面就会直接会被定性为坏,搞不好就是违法。法律是道德的最低标准,做事之前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想进局子,只要不违背道德,通常就不会违法了。 《马大帅III》观后感(十):马大帅系列是东北版的《红楼梦》 南方人看热闹,北方人看的也是热闹,但过了20年再看,看得又是回忆了,而且当时看得时候岁数小,现在回看,这个剧的悲剧内核,利用弗洛伊德式的梦境解析剖析出一个如此真实的范德彪与马大帅,这部戏虽然叫做马大帅,实际应该叫马大帅与范德彪,因为彪哥的戏份一点都不少,范德彪的喜剧效果就是建立在他的悲剧性格基础上的,不得不佩服和让人感慨,这个编剧,赵本山,还有范伟配合的默契程度之高,其他一众演员呢,演技都很优秀,但赵本山和范伟可以种传神来形容不为过。 比如在马大帅3 的最后一集,范伟在整个系列的所有对女性的爱慕,都以失败告终,他最该珍惜的桂英,也彻底清醒离他而去,只有范德彪一个人活在自己世界里,究其根本原因这个角色是不进行自我反思的,他只在每部剧的最后才产生一次深刻的反思,这也保持了范德彪这个角色的性格连贯性,第一部,是范德彪自我感觉良好,轻信他人,被骗后沦落换气,最后桂英可怜完美解决,第二部,又是被桂英原谅,第三部,桂英是彻底明白了离开了范德彪,这种在自负和内省的比例是小说喜剧以人物为主线的故事的基础,自负过多就是范德彪,内省过多,就是林黛玉了,多愁善感,喜剧在人物性格塑造方面就是自负。第二部的结尾,范德彪疯了,因为现实与他的精神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分裂,他从井里拉出来,他觉得一切都是被他预见的现实世界的崩塌,其实呢,是真的崩塌,现实的残忍可远远超过戏剧的刺激。 第三部,彪哥再次爱上刘佩云,却发现自己又被姐夫截胡,一生,爱上阿威,桂英,玉芬,刘佩云都以失败告终,范德彪在一个正常社会人的基本关系里,丧失了爱情,亲情,友情,当这个时候,你觉得范德彪第三部最后去自杀是合乎逻辑的,他已经没有牵挂,也没有人牵挂他了,这部剧的主题曲,一个情字活一生,剧中怎么解释这个情?这个情分东北人日常生活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价值观,大家都听说过,南方人做生意,谈的都直接和简洁,东北不行,东北人就得先交朋友,先喝酒,然后再谈事,你也听说过,火车上,仨陌生的东北老爷们,喝点酒,吃点花生米,就在火车上磕头拜把子成兄弟了,所以在东北人的价值观里,一个人没有牵挂了就表示他已经死了一样,这个跟《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道理完全一样,当一个人轻飘飘的活在世界上,毫无压力也没人牵挂的时候,比起压力也许更让人内心生出一种荒凉与寂寞,这个跟岁数和性格是有关系的,这也是我认为有价值的文学影视作品该去探讨的问题。当然,东北的哲学里没有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