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039) 【摘 要】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由此可见,无论发展任何文明,都需要以保护环境为基本前提。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入推进,该由"谁"来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成为突出问题。"谁"即生态文明建设主体。 【关键词】生态文明;主体;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民族发展的未来,关系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由政府、企业、公众、社会组织和媒体的共同参与。《环境保护法》(2014)建构了"各级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企业承担主体责任,公民进行违法举报,社会组织依法参与,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2]。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多元性导致各主体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出现差异,从而引发主体缺位、越位以及错位,阻碍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存在问题 (一)政府生态责任意识淡薄 一些政府官员具有强烈的经济发展愿望,缺少生态责任意识,导致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没有受到应有的处罚。一些地方政府官员甚至形成了"只求经济发展,不顾环境恶化"的错误观念。 (二)企业粗放发展模式 许多企业还是采用粗放的发展方式,经不住经济利益的诱惑,对环境带来的破坏漠不关心。甚至有些企业将未经处理的污染物直接排放,造成了环境的严重污染。当然,也存在个别企业由于缺乏资金,设备落后,无力进行生态保护的现象。 (三)公众生态意识薄弱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和培养机制不完善,导致公民生态意识存在偏差,甚至片面的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仅仅是指水污染、空气污染的治理等等,忽略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其他重要的生态文明建设。 (四)社会组织活动实效性差 社会组织虽然具有一定的规模性,却缺少相应的权力,活动经费也主要靠自筹,在社会中地位相对低下,不受公众所了解,活动受到限制,也就很少发挥其在生态治理中的真正作用。 (五)媒体报道缺乏公信力 新闻媒体对其发布信息的质量与真实性应负有重要责任,但是在大众关注的环境保护问题上,许多新闻媒体却追求污染企业给予的利益、趋附地方政府等权贵,虚假报道,甚至是不报道,大大丧失了新闻的真实性,从而公信力下降。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政绩观偏颇 许多地方政府的官员为留下政绩,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严重的破坏了生态平衡,造成了恶劣的影响。还有部分官员秉承"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中庸思想,对于地方企业的污染行为选择冷漠旁观、不理睬的态度,任其破坏。 (二)企业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 为了谋求自身的长足发展,企业必然会尽可能的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充分利用产品的最大剩余价值来增强市场竞争力。在进行生产活动时,难免顾此失彼,忽视了企业生产废物对生态环境造成的污染。 (三)公众教育培训不足 公民的生态意识薄弱与政府的教育培训力度不够有直接关系。当前政府对公众的生态知识缺乏教育培训,使得公众不了解常识性内容,加之公民道德水准有高有低,直接影响到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 (四)社会组织制度建设不完善,缺乏资金 目前,有一些社会组织还缺乏完善的管理制度,人力资源不足,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同时我国的大多数社会组织缺乏运行经费,而无法开展工作。因此,缺少资金使得社会组织难免会出现生态责任缺失的问题。 (五)媒體盲目追求利益 媒体在污染者与公众之间很难做到真正的公正,媒体往往容易权衡利弊,谋求长久的生存和长期的利益而选择趋向利益集团,或迫于利益集团的压力,而不顾及其肩负的社会责任,漠视媒体发布信息的真实性,对生态文明建设间接地造成破坏。 三、破解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完善生态责任制度。 完善生态问责制度主要包括:明确生态文明建设问责的范围,逐条对应,按责论处,包括对环境污染事故、环境政策失误都必须问责;明确生态文明建设问责制度的相关程序,严格按照行政程序办事;制定违规处理办法,如严重警告、停职检查或直接免职等。"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3]必须加快培养更多具有良好风气的政府领导,来带领人民群众更好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企业采用科学合理的绿色生产方式。 传统的工业生产模式是生态恶化的重要原因,该生产模式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将生产中所产生的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置直接排放,导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企业应该主动放弃这种传统生产模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使其循环再利用,最大程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三)树立全民环保意识。 在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背景下,要想提高生活水平、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要提高公民的环境保护意识,使每一位公民把保护环境当作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树立全民环境保护意识,政府应该赞助社会组织开展的环境保护活动,同时还应该利用媒体平台来宣传环境保护,为公众提供咨询平台、举办免费讲座来普及环境保护知识。 (四)建立社会组织运行监督机制。 建立社会组织运行监督机制,就是为了明确社会组织的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的权利和责任。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4]。社会组织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倡导者和监督者,对生态文明建设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社会组织必须接受全社会的监督,避免出现违纪违规现象,影响社会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发挥作用。 (五)建立媒体舆论监督机制。 建立媒体舆论监督机制是为了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监督生态文明建设主体的行为。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体制机制:健全基础管理、内容管理、行业管理以及网络违法犯罪防范和打击等工作联动机制,健全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形成正面引导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网络舆论工作格局"[5]。同时,建立完备的监督媒体机制,政府和公民共同监督媒体的各项报道,即媒体在监督其他主体的同时,也受到其他主体的监督,二者相互监督,相互联系,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有序发展。 作者简介:李广伟(1988—),男,西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河南省叶县人,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11-8.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Z].2014. [3][4][5]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3-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