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E时代,智能手机(smartphone)和网络在为人们沟通提供便利的同时,也使得许多年轻人遭遇沟通危机,与周围人的关系日渐疏远。 21岁的帅芸芸(音译)来自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在一次高中同学聚会上,她发现很多朋友都只顾着玩自己的智能手机。 他们要不就是不停地用手机给食物拍照,添加一段说明,然后传到微博上。一会儿的时间,便遭遇冷场了。 "我本以为我们有许多话题要聊,但没几个人专心聊天。"就读于大二年级的帅芸芸说,"我觉得自己和那些玩弄手机的同学们之间有道不可跨越的鸿沟。" 就读于航空管理专业的帅云云并非唯一一个因手机科技,而与他人间产生疏离感的人。 根据香港民主建港协进联盟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在数百名受访的香港青少年中,有54.29%的人表示与家人用餐时会使用手机。这已影响到他们与父母之间的关系。 《纽约时报》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表达了对"沟通对话被扼杀"的惋惜之情。 该篇文章中提到,手机、e-mail和网络帖子等科技在为人们沟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的同时,也使得我们疏远了身边的人。 使用者们以牺牲面对面交流为代价,来取得终极的联络体验。 这篇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文章的作者雪莉•特克称,人们已习惯了这种"一起孤独"的新感受。 22岁的钟顺峰(音译)就读于西南大学自动化专业大三年级,他承认自己有时会因为沉迷于发短信和写博客,而感觉与世隔绝。他可能会忽略最亲近的人,几乎与他们零交流。"后来我意识到这很不礼貌,不够尊重他人。"他说,"如果有人在我说话时当着我的面发短信,我也会感到很尴尬。" 事实上,发短信或织微博给了我们交流思想的机会。但是这种只言片语的在线交流方式无法替代"真正的交谈。" 19岁的蓝国(音译)是来自长沙大学英语专业的大一新生。她说她更喜欢在交谈中聆听别人的声音,看到他们的面孔。"交谈中思想上的施与受能够磨砺我们的心智。"她说,同时她也提到,完全沉浸在手机世界之中中,会减少我们的与陌生人交谈并结识朋友的机会。 特克提到在"当今一代"中普遍存在"我分享,故我在"的思想。 毕业于哈佛大学心理学专业的台湾青年作家刘轩认为,这是大部分年轻人所持有一种心态。他们如此忙于创建并完善个人的网络人格,以至于忘了如何去真实的生活。"例如,他们更愿意在网上发布有关参加派对的微博,而并非喜欢呆在那里。" 而有关专家提醒我们,将此归咎于手机科技是不公平的。 来自中国青年研究中心的社会学专家陈晨指出,毕竟是这些通讯设备的使用者正在回避人际交往。 我们借助这些设备,将自己隐藏起来,不让他人看到。短信或电话或许已成为了我们回避与他人进行眼神交流等接触方式的借口。"我们只有相互理解才能加强对话交流。仅仅是丢弃这些移动设备并非解决之道。"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