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雄黄酒是把雄黄研成末和酒,此酒具有消毒作用。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谚语,古人认为晨属龙,晨时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所以在端午节早晨备雄黄酒以饮宴祈雨,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人们还喜欢将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院子里,涂在小孩耳、鼻、头额和面颊上,以避驱毒虫、蚊蝇叮咬,瘟疫毒气。至于雄黄酒的功效,在我国还流传着脍炙人口的神话故事。《白蛇传》记:五月初五,许仙设雄黄酒与爱妻白娘子饮宴,共度端午良宵,蛇精白娘子因饮了雄黄药酒后原形毕露,许仙见了被吓得魂不附体,气息奄奄,险些丧命。事后,方知朝夕相处的妻子原来是一条白蛇精变化的美女。雄黄药酒实际上并没有这样大的"神威"。不过人们把房子打扫干净,在房内特别是食物贮藏室、厨房洒上雄黄水,确能杀死或防止毒虫,起消灭病菌的作用。 "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到了端午节,正是炎热夏季的·开始,各种传染病开始流行,于是在端午节的节日活动中,附会出许多驱邪镶灾一、辟瘟去鬼的社会习俗,这是与古代卫生科学的落后状况相适应的,那时的人们也只能如此。但有些习俗,现在看还是比较有科学道理的,但也不乏不科学、迷信、不卫生的成份。我国大部分地区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就应这样来认识。 喝雄黄酒的习俗是传说屈原投江以后,一条条蛟龙游来要吃屈原的尸体,百姓为了保护屈原尸体的完整,就把一坛子雄黄酒倒进了泊罗江里。有一条药醉的蛟龙浮到水面上,被人们拉上岸,剥皮抽筋,把龙筋缠在小孩子的脖子和手上、脚脾上,来惊吓在河里有可能吞咬屈原尸体的鱼龙虾蟹。人们从中得知雄黄酒有降龙伏魔的威力,以为喝了雄黄酒,妖魔鬼怪就不敢近身了,百病也就可以免除了。 另外,我国民间有"早端午,晚中秋"的说法。古人认为辰属龙,辰时正是群龙行雨之时,故在端午节的早晨设,雄黄酒宴达到饮酒析雨的目的,希望有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好年景。 其实对丰收的企盼,一直是以农为本的中国人的永恒的心理追求。后来饮雄黄酒的习俗,·又渐渐地演变成把雄黄酒或雄黄水洒在屋子内外,涂在小孩耳、鼻及手心、脚心等处,并在小孩的额头上写个大"王"字等风俗。这一风俗演变的原因,古人已有论述:《舆地记》上说"以雄黄酒涂耳鼻,取辟虫毒之意也。" 明代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也说:"五月一日至五日,·一涂耳鼻以雄黄,日辟虫毒。"由此看来洒雄黄酒或涂雄黄酒的用意与饮雄黄落的月柄是一致的,只是方式方法不同罢了。 端午节正是五毒及其他害虫开始猖撅的时节,用雄黄酒来驱虫蛇,消毒解痒和消灭各种皮肤真菌、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等,用现代医学理论来看,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雄黄,又名鸡冠,是一种矿物质,也是一种常用的中药。雄黄的化学成分是硫化砷,有毒,对各种皮肤真菌和金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东晋人葛洪认为雄黄、丹砂、曾青等五种矿物质药物为"五石",具有"杀精魅,邪恶鬼"的功效。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说雄黄"性味辛温,有毒,具有解虫蛇毒、燥湿、杀虫、祛痰功效。" 《清嘉录》中记载:"研雄黄末,屑曹蒲根",浸在白酒中,放在阳光下曝晒,就制成了"雄黄酒",把雄黄研成末,溶解于水,就是雄黄水。 现代医学研究证实:雄黄有杀菌、解毒、清热的作用。临床上与其他药物配伍内服可治惊痛、咳嗽、痈疽疮毒;外用可治蛇咬伤、神经性皮炎、烧虫等症。 关于"雄黄酒"一的功效,在我国流传的脍灸人口的神话故事《白蛇传》中可以得到证明: 五月初五,许仙与爱_妻白娘子共饮雄黄药酒,欢度端午节。 蛇精白娘子因饮了雄黄酒而原形毕露,复原成白蛇盘卧于床上,许仙见了,被吓得魂不附体,奄奄一息,几乎丧命。事后,才知道朝夕相处的爱妻原来是一条白蛇精变成的美女。这尽管是一段毫不可信的神话,但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古人对雄黄能解蛇毒的功效还是很了解的,即使是蛇精,遇了雄黄酒也会原形毕露。古代虽然科学落后,迷信鬼神,但也是很浪漫的,想象力也是极为丰富的,让白蛇娘娘现原形,也是尽量找一个合理的借口。 雄黄酒虽有"解百毒,辟百邪,杀百虫"的作用,但雄黄遇热或缎烧后,便化合成三氧化砷,即有剧毒的砒霜,因此,雄黄酒千万不能喝。现代医学证实,雄黄酒内饮,被体内器官吸收后,可导致中毒,即使是少量服用,也会对人的肝脏有大的影响。据最近日本报道,砷醇(雄黄酒)混合,有较强的致癌作用,可导致食管癌、胃癌、肝癌的发生。小剂量饮用,·对肝脏有害,还可产生慢性砷中毒,如皮肤色素沉着、皮疹和鼻中穿孔等。由此看来,端午节饮雄黄酒的习俗是不卫生的。 饮雄黄酒虽不卫生,又是带有迷信色彩较浓的习俗,但洒雄黄酒(水)是可以净化环境的,从卫生的角度看,也有一定的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