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我入行做新媒体时,每天疯狂加班干活儿,周六日也不出去玩,追热点赶稿子,领导没有夸我,反而给了我一条让我记到现在的建议,他说:别太拼了,持久更重要。 作为前辈,他大概见过太多开始用力过猛但很快就消沉的年轻人。 三年过去,回看这句话,感概颇多。 25岁之后,越往后走你越会发现,年轻时特别在意的很多优势,比如智商,口才,长相,学历等,越来越让位于一些更重要的东西,比如自律,耐心,持久的付出。 这个社会竞争太激烈了,取得任何一点成绩可能都需要"比你以为的"更久的时间,那些让你在起点上充满优越感的东西,不一定能给你持久的竞争力,让你一直比别人强,有些还可能成为你的束缚。 太多东西需要时间的验证。 01、拼三五个月容易;拼三年五年很难 京东有个著名的管培生制度,每年选一批应届生,花三五年的时间培养成一个优秀的管理者。 刘强东在选人标准上,有三个重要纬度,一是价值观纬度,二是能力纬度,三是吃苦的维度。 这个吃苦的维度,不仅看你是否能吃苦,更重要的是看你能否持续的吃苦。 刘强东说:想要在三五年的时间里成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没有超出常人的吃苦精神是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在选拔管培生时,不仅要找到能吃苦的,还要找到能持续吃苦的。 拼 3 个月、5 个月容易,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都能做到;但是要拼 3 年、5 年、10 年,那就需要同时具备持续吃苦的精神和持续不断的激情。 京东的管理人员一直有开早会的习惯。 普通员工9点上班,而部门经理以上的管理人员必须提前半小时到公司开早会,管培生轮流来旁听早会。一次周五的例行早会,刚好是其中一批管培生最后一次旁听早会,刘强东对他们说: 也许你们会觉得很高兴,因为你们以后终于可以晚起半个小时了,甚至你们还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你们坚持了足足6个月时间。但你们能想象一个人坚持了13年吗?这个人就是我。 这些年里,不管前一天晚上工作到多晚,哪怕是两三点钟,第二天早上 8 点刘强东都会准时坐到会议室里,风雨无阻。 刘强东希望,京东管理团队成员要习得的第一能力,就是持久力。 公众号六周年,新榜推送了一篇《六年,公号改变命运》,看完感慨颇多。 我刚好是公号三周年那天进入这个领域的,那时候我们公众号也不算大号,也没有人能做出10W+爆款,当时我们有个6人小组,大家每天一起研究怎么做选题,怎么写标题,怎么追热点,怎么做用户增长,几个月后,这个账号上从没有10W+,到每个人都能写出爆款,甚至一个同事后来做出了400W+的爆款,我们团队也把这个号做到了百万大号。 三年过后,还在每天写文章的人只剩下我一个人了。有的人觉得写文章太苦了,不如去做点纯运营的工作,不如换一家工作带带团队。当然每种选择都没有错,我只是想说,我并不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但持续死磕三年后,我进步很大,收获很多,和刚入行时一篇稿子憋一个星期时不同了,这就是持久力带给我的。 新榜那篇稿子里盘点了很多我非常羡慕的大神级同行,我数了数,其实很多都是在一个领域耐住寂寞深耕了很多年的人,比如徐沪生,张伟,萝贝贝,六神磊磊,咪蒙,黎贝卡,何君等。 所以,没什么好羡慕人家的,登上舞台前的路,是痛苦而持久的自律。 02、不是你不行,而是你太急于求成;你不是失败,你只是半途而废了 六七月份我们做了两次12天一期的新媒体训练营。 每天上午高强度的学习,下午高强度的训练,晚上还要做作业。 第一期结束的那天,我们有个毕业答辩环节,每个小组派一个人上台做一个30分钟的分享,我坐在最后一排听得很激动。 我上台点评说的第一点就是,大家12天的进步让我很惊艳。12天不长,但是很多零基础的同学经过12天高强度的学习,从最初的纯小白变得非常自信、对新媒体有自己独到见解,甚至有些同学当天就被一些知名新媒体公司带走了。 这只是12天,120天呢,1200天呢,如果你能每天都这样学习,努力,三年之后你会多厉害? 那天我没来得及说的一点就是:你以为这12天强度很大,很辛苦,但其实这个领域很多高手的日常状态,他们就这样日复一日的努力做事,坚持了很久,才做到今天这个位置。 有多少同学会在今后的日子这样持久的努力? 很多同学老觉得自己不行,其实不是不行,而是急于求成,太容易半途而废。 我经常在朋友圈里看到一些朋友立志,比如:从今天开始,我要坚持写公众号了,每周至少 3 篇,请大家监督。 然后我就盯着观察,别说坚持 3 个月,一般 3 周不到就没下文了。 很多同学练习写作,写个三五篇,没什么起色就要放弃,跑过跟我抱怨:感觉自己怎么写都写不好,是不是自己真的每天赋,或者方法不对,能不能给我指点一二? 这就是典型的急于求成,说实话写个三五篇能有什么起色,你怎么着也得写个三五十篇再下定义吧。 前几天,因为工作太忙没有锻炼身体,所以约朋友谈事情直接约在了滑板场的咖啡厅,谈完事可以滑板运动一下,刚好朋友也一直想体验下滑板。 谈完事情,我教朋友最基本的滑行,朋友直呼滑板太难了。我做了个原地起跳的动作,说你从学会滑行到学会这个入门的基本动作,可能至少一个月的时间,而且是每周好几天。 那天刚好有几个职业滑手在场地日常训练,朋友指着其中一个问:像他这样的水平,滑了多久?我说,不下 10 年。 我之前在一家公司时,好些同事见我滑板很酷,想学,一共有 4 个同事买了滑板,我们一起来滑板场玩,第一天所有人都很兴奋,很认真的跟我学动作,也都学得挺快,大家约好以后每周过来一起训练,还有的同事买了护具,办了会员卡。 但现在还是我一个人去滑板,四个同事中坚持最久的一个去了 4 次。 公众号,从入门到放弃; 写作,从入门到放弃; 滑板,从入门到放弃; 健身,从入门到放弃; 健身,从入门到放弃; 学 PS,从入门到放弃; 学英语,从入门到放弃 ...... 任何一个领域,取得一点点成绩,都需要不止三五个月的持续努力,其实这是好事,因为任何能快速掌握的技能,都没什么竞争力。 03、任何领域其实都没有那么多高手 每前进一步你都会甩下一大批人 我有个学弟,当年在北体读书的时候,我们一起练滑板,一起做滑板社团,一起参加滑板活动、比赛,和我们一起玩的朋友很多,大家的小梦想就是毕业后不用上班,做一名职业滑手。 当时每次去校外参加滑板活动,都感觉这行竞争太激烈了,哪哪都是滑板的,尤其每年世界滑板日那天,瞬间几百人就来了,一排大巴车都装不下,但中国的滑板产业还没有那么好,能成为职业滑手的并不多。 2014年我毕业后就做别的去了,2015年我做新媒体的时候,刷滑板圈的新闻就常常看到他的身影,他已经成为一名职业滑手了,在圈子里也算个红人了。 这件事对我启发很大。 为什么他成了?滑板的人很多,但是真的热爱,真的用心钻研动作,真的每天都出来训练的人太少了,你多努力一点,就甩开一大批人。 当时一起滑板的时候我就发现,每次几天不见再一起滑板的时候,他总是能给你展示几个新动作,每次出来滑板,他都要求自己学几个新招儿,而大部分人是不会这样要求自己的。 2016 年我做新媒体课的时候发现,这个行业出来讲课的人太多了,我又怎么立足呢?知名度不都,咖位不够,平台背书不够。 研究一番,我知道我唯一的出路就是每一次做分享,每录一节课都在质量上比别人好一点,因为很多人虽然知名度高、咖位很大、平台光环很大,但这些恰恰成了他们的束缚,有了那些,他们就不愿意在课程本身上下很多功夫,所以质量并不高。 我就要求自己,那怕是一个半小时的微信群分享,我都要花一两天时间准备,而且认认真真写逐字稿,任何一个技巧,我都想比比人讲得更明白一些。 就这样一点一点的做,半年后,我发现我已经慢慢的甩开了很多同行,我得到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中国什么最多?人最多。所以你甭管进入哪个行业,你都会发现密密麻麻全是人,就感觉竞争非常激烈。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如果一个行业有100万人,可能水平在6分以下的就占了80万,你突破了6分,可能就甩开了80万人,努力往上一点,人就少一大片。 进入一个行业,或者学习一项技能,你会发现前三五个月可能是蜜月期,你刚入行,一切都是新鲜的,你有兴趣,有好奇心,愿意投入时间,然后因为你刚进入时可能是3分甚至是0分的水平,所以你每天只要努力,就能感受到进步,越往后你就会发现,努力/回报的比值越小,注意,这就是很多人开始懈怠的时候,因为越往后越难了,这时候你挺住了,你每进步一点,就真的会甩开一大批人。 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和耐心,多一点延迟满足感,让那些不是真心投入的人,自己淘汰自己。 04、任何成长,都需要持久而痛苦的自律 任何成长,都需要持久而痛苦的自律。对这句话发自内心的认同,是我们持续成长的前提。否则,你就只有焦虑、痛苦和抱怨,而没有成长。 前几天我做社群,说大家必须要有共识,否则就没必要一起玩。其中一条共识就是:成长是一场持久战。 我经常出去讲课,很多毕业一两年的年轻人,焦虑得一比,其实那不是焦虑,那是急功近利,你在一件事上全情投入付出过多少?你凭什么就想付出了了得到所有? 任何成长,都是一场持久战,你每天成长一点点,你的竞争力就比别人强一点,一天看不出来,一年就是巨大的差异,美好的事物乘以时间,威力很大。 为什么必须是一场持久战,还有个原因就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些现实: 我们大多人都没有超群的智商,永远的好运气,关键时刻的贵人相助,所以我们必须要有一颗平常心,培养积极的耐心以及所有能支撑我们走得更远的性格特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