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020年,相信你又定下了很多目标:读20本书,新学一门外语,坚持健身,少玩儿点手机……但很大的可能是,去年你也定了这些目标,并且大多没有实现。别担心,你不是一个人在面对这个困惑:一项对200人的追踪研究显示,77%的人能够坚持新年目标一周,也就是说,23%的人甚至都没有坚持一周,坚持两年的人只有19%。 我对于完不成新年目标这件事颇有心得,比如在写此篇文章之前,我已经被编辑催稿9次,而且保证了8次一定会在鼠年春节前交稿,但还是拖到大年初二才完成。完不成目标的原因 第一,混淆了目标和愿望。列新年目标这件事远远不是"随便写下几个愿望"这样简单。目标与愿望最大的不同是,目标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脚踏实地有计划的去实现的,而愿望却总有一些天方夜谭的浪漫色彩,寄希望于上天好运的眷顾或别人替你实现。在新的一年,定下目标比许下愿望更有意义,因为你知道自己无法控制愿望是否实现,只会继续被动地等待,但目标却可以帮你梳理出人生下一年前进的方向,给未来的自己描好道路,指出胜利锦旗所在的地方,甚至可以转化为每天去专注和努力的动力。 比如说,你如果告诉自己——新的一年希望我能被梦想中的学校录取,这种愿望固然代表了一种希冀,却没有任何现实意义。但如果你想着,新的一年我要把申请这个学校的标准化考试考到X分数以上,并且在X月之前完成全部申请材料的准备,这个"定目标"的过程也许便能让你更靠近自己的愿望。 或者说,"新的一年我要瘦十斤",这只是一个假大空的愿望。它虽然描绘了一个美好图景,一个你想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地,但你却不知道怎么去那里。你有一些要多运动、少吃高热量食物的模糊概念,但因为并没有清晰的饮食和运动规划,"瘦十斤"如同遥远的乌托邦,并不能唤醒每天早上想多睡一个小时的你起床去运动。 对比而言,如果你在新年给自己定下目标——"新的一年我要每个星期运动三次,每次在一个小时,包括两次力量训练和一次有氧运动;同时我学会计算食物热量,每个星期有80%以上的饭要自己做,坚持高蛋白低脂肪的原则"——那很有可能到了年底,你的确会瘦十斤。 第二,高估自己的意志力。定目标时很开心,认为自己凭借意志力就能实现目标。无论你自觉自律的能力有多高,光有意志力是不够的。我们经常在新闻中看到自律到极致的人,但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人们的意志力本身就是有高低的。事实上,对大部分人来说,单靠意志力去实现决心,失败的概率会很高。我们曾被教导"人定胜天",被长輩反复强调意志力的重要性,然而,承认自己意志力不足并不容易。人们宁愿死撑到放弃计划,也不愿借助外力,但我们完全可以换个角度:只要能够达成目标,就算意志力差点,又会怎么样呢?毕竟,意志力并不是决定计划成功与否的唯一因素,它的敌人,那些很容易夺走你注意力的诱惑也确实很强大。改变环境也好,他人监督也好,接受自己意志力不足这个事实后,尝试一些技巧来对抗诱惑是更好的选择。想健身?那就把运动服放在看得见的地方;想戒烟?那就不要在身上带烟;想减肥?那就别买零食。真的没有必要过分考验自己的意志力。 第三,没有考虑可行性。定目标不用考虑可行性,就定大一点,反正有一年呢,就算只能完成一半也很好。现实是,如果目标太大,你可能根本就不会迈出第一步,而多次言而无信后,我们或许会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不再对计划有信心了。在制定目标时,最好的目标永远是在现有基础上"往前推进一步",如果你真的要完成新年计划,第一步一定要易于达成。比如你想坚持长跑,但现在很少锻炼,那么先准备一双舒适的跑鞋,从短跑开始,先试几次,慢慢地延长每次跑步的时间,最后达成长跑的目标。并且,随时调整难度,如果你觉得计划太简单,大可在下次将它调难一点,简单的第一步,总是比困难得迈不动脚要来得好。 第四,不能应对小失败。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不能犯一点错,一旦犯一点错就实现不了目标了。现实是,这种想法会让你出现"禁欲违反效应"。举个例子,在戒酒的过程中一旦沾了一次酒,之后就破罐破摔越喝越多了。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严格的自律很难,研究显示,即使是那些成功坚持了新年目标的人,在两年内出现失误的平均次数也有14次。也就是说,53%的人至少经历过一次失误。换而言之,出现小失败的可能性很大,减肥时不小心吃了两口零食、健身时不小心有一天没有完成目标,这才是普通人的常态。与其关注自己失败了多少次,不如关注花多久回到正轨,后者更好实现:我们很难做到不去犯错,但我们能够做到让失误的影响降到最小。 首先,要扭转关于计划的绝对化信念,达成计划的过程并不是只有0和1,还有很多中间地带,即使我现在不小心抽了一口烟,也不意味着我的新年计划就失败了。其次,不要谴责自己。"禁欲违反效应"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不行,比如意志力不坚定。这种判断会削弱你的控制感和完成目标的动机。这种现实的印证与自我评判将能缓解羞耻感,让你感觉好一些,这就是为什么会有人说:"今天中午我又吃撑了,所以下午干脆喝了两杯奶茶。" 与谴责自己相反的应对模式是就事论事,反思这次为什么失败了,和成功的那几天比,这次的情况有什么不同?比如说,前两天能坚持合理饮食,为什么这次会多吃呢?因为压力很大,还是今天有零食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当觉察到各种情境因素的不同后,才能更好地找回对计划的掌控感。找到关键要素你也可以完成目标 作家威廉·福克纳说过:别自寻烦恼,只想比同龄人或先辈们出色,去试着比你自己更出色——超越自己。但我认为,应该先找到可以完成目标的因素,才能更好地完成目标。 第一,多维思考,找到目标感,方向感。制订计划的时候,要考虑到自身现有的能力,外界的客观因素,以及以往的一些成功或失败的案例,多维度深入思考,让自己的计划更加地富有合理性和可执行性。不过分乐观,也不过分悲观,注重细节。 第二,制订计划前,事先预演。思考执行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各种意外,预演未来可能会遭遇的情况,有些时候,针对不同的情况需要制定几套不同的备选方案。制订计划的时候,就要分析,哪些是自身可控的因素,哪些是自身不可控的因素,重点把握好自身可控的因素,同时看看别人是如何完成的,有没有可参考的案例。把计划写下来,然后贴在自己能够看得到的地方,每天早晚都提醒自己,让行动目标化,追求实际的结果。 第三,拆分计划,分解步骤,落地执行。细分实现计划所需要的步骤,越是大的计划,就越需要详细的步骤,当然,也要保证计划有一定的灵活性,不能过于死板。比如,把某个大计划分成了十到二十个步骤,或者说关键的要素。把握住了这些步骤和要素,你的计划也就会容易达成。从小事开始,把大的计划落实到每个月、每一周、每一天的小计划、小目标。根据小目标,制定每天的行动清单,就是说每天要做什么,什么时间做,花多少时间做。每天的任务清单要简洁清晰,不宜过长,建议以周为单位,方便进行调整和总结。 第四,正向激励和反向鞭策,保持动力。我们要学会挖掘内在的动机,制订计划的时候,就要想好为什么要执行这个计划,做事情的时候,想好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挖掘自己的内在真实动机,可以让你对要做的事情产生动力。也就是这样做有什么好处,不这样做又会有什么损失,想清楚这些,不断地给自己洗脑,打鸡血。这其实也是利用了人类的本性:趋利避害、损失厌恶的两个特点。另外,我们也要学会正向激励自己。每完成一个阶段性的小目标,就给自己一点奖励,比如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再比如,每天签到打卡,每完成一项任务,就划掉一项,培养自己的成就感。每天看一看自己的计划,想象一下计划完成时的美好场景,让自己提高信心和执行力。 第五,计划要留有灵活性。给自己留有余地,外界的不可预知性,可能会有各种各樣的意外来干扰你。把你的计划时间乘以1.5倍,给自己灵活的时间,当然,这个可以根据你自身的条件来进行调整。很多人喜欢把计划排得很满,似乎只有这样才是高效率,没有一点的灵活时间,实际上,有干劲是好的,但是我们会发现这样的计划往往无法长期地坚持。因为我们会遭遇各种各样的意外,很多事情并不是跟你所计划的一样,而这些意外会大量地消耗你的意志力资源,如果没有灵活的处理时间,会让你不断地产生挫败感、排斥感,厌恶计划的执行。 第六,每日审查机制。每天设定审查机制,检查计划的完成情况,检查哪些完成了,哪些没有完成,后面如何补救,才不至于计划的落后。制定一份清晰的行动清单,才不至于你每一天无脑地乱冲,没有方向感。对于一些大型的计划和项目,可以尝试利用甘特图,来让自己明确任务的进度。 第七,适当地及时调整。在执行计划的时候,很多的意外和困难,可能之前都没有考虑到,而这些只有你去执行之后,才会知道。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对计划进行微调。 有时候,好的计划可能并不是一次性完成的,需要你在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可能需要先执行一个不太完美的计划,然后在行动中不断地微调。 第八,利用好碎片时间。把计划分解成小的步骤、小的模块,在碎片时间里逐步完成。比如,要完成每天日更的写作的计划。早上上班的路上可以想想今天要写什么,构思一下,或者看一看最新的新闻和热点,花五分钟时间找一找灵感。中午的时候,抽十分钟找找素材,浏览一下相关的文章,积累一些写作的内容。晚上下班的路上,再整理一下之前的思路,搭建一下写作文章的整体框架。这样,到了真正开始写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快速地下笔了。因为我们把构思、寻找素材、整理思路、搭建框架大纲的步骤都放在了一些碎片的时间里,而在真正做的时候就可以直接专注于写的部分,提升了效率。把计划和任务拆分,步骤化,分配到碎片时间里,也让时间不太够用的朋友有了完成任务的可能。 我们从小到大,许下的目标和愿望千千万万,但其实人生真正重要的事只有一个:通过各种办法,达到一种安定、平和与自由的状态,摆脱焦虑,踏实前行。为了做好这件事,具体的手段可谓千差万别。无论何种手段,不如现在就开始执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