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华秋实"的雍正大展 10月7日,海峡两岸故宫文物时隔一个甲子后重新聚首。由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六十年来首度合办的展览"雍正——清世宗文物大展"在台北故宫开展。 今年可说是两岸故宫的"破冰"之年,2月、3月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周功鑫、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先后率团互访,拟定出八项交流共识。其中一项是"建立展览交流机制","雍正大展"就是两岸故宫开启"务实交流"后交出的首张亮眼的成绩单。 参展的246件文物包括档案、史籍、地图、肖像、绘画、书法、瓷器、琉璃、玛瑙等。其中雍正肖像等37件文物借自北京故宫,一对"清雍正绿地粉彩描金堆花花卉六方瓶"借自上海博物馆,另有3件来自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一件"雍正立像"来自于五洲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私人珍藏。 展览分为"雍正皇帝的一生"及"文化与艺术"两部分,带领观众以文物的角度认识雍正皇帝文治武功、其人其政与艺术品味。 北京故宫提供的37件文物多数是台北故宫缺少的雍正肖像、武备、印章等宫廷文物。包括《雍正朝服图》《泥塑彩绘雍正像》和13页《胤祎行乐图》。《雍正朝服图》应是雍正即位初期所作,雍正身穿皇帝参加盛大典礼时的黄色朝服,神态端庄威严又不失文人气质。《泥塑彩绘雍正像》,写实呈现雍正细长眉、小眼睛、高颧骨、薄嘴唇的相貌。《胤稹行乐图》描绘雍正穿着喇嘛装、道士服、渔夫装、化身村民耕种,或是头戴假发扮成欧洲贵族服装去打猎刺虎等场景,可以看出他对西式文化、佛道等不同宗教文化的广纳接受。 两岸故宫文物六十年来首次聚首,为什么选择雍正,而不是其他文物的展览?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解释说,第一个是它本身在故宫的收藏里算是相当丰富;第二是雍正本身在历史上是比较受争议的,稗官野史总是对他有一些负面的介绍。这次希望能够呈现雍正的全方位,希望借着这些文物给他直接的评价,这是我们办这个展览最大的目的。 郑欣淼率团参加了开幕活动。他说,这次举办"雍正大展"最大的意义,就是让两岸故宫在相隔六十年之后,可以再次重新合作交流。 在10月6日的预展记者会上,郑欣淼在致词时以"春华秋实"形容雍正大展。春天开了花,经过双方的辛勤,今天有了果实。雍正展对两岸故宫来说,是一个指标的意义,它是两岸交流半年多来一个重要的成果,也是一个新阶段的新开端。"这一件好事得到大家的关注,得到两岸同胞的支持,这就说明我们是做得对的,我们会继续做下去"。 同根同源相辅相成 两岸故宫博物院的历史和藏品的渊源,使台北故宫产生了"借展"文物的构想,直接促成了两岸故宫文物的时隔六十年的首次相聚。 两岸故宫博物院本是同根同源,在文物收藏上既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又各有千秋。 故宫是中国历史上明清两代24个皇帝居住的皇宫,珍藏着数以百万计的珍贵文物。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10日。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躲避日本侵略战火,故宫博物院中的部分珍贵文物被迁出,几经辗转。1948年底、1949年初,故宫博物院抗战时期南迁文物的1/4被国民党政府运到了台湾。为了保存和展示这些文物,1965年,在台北市郊阳明山脚下建成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那里收藏的文物珍品约65万件,其中甲骨档案2万多片,瓷器2万多件,铜器1万多件,玉器5万多件,书画真迹近1万件,善本古籍近2万册,明清档案文献近40万件,90%以上来源于北京故宫旧藏。自此,北京与台北两个故宫博物院同时存立,隔海相望。 书画收藏。台北故宫藏有书画总计9120件,据介绍其中一半为优等和次等,元以前绘画574件,元以前书法155件。北京故宫有书画15万件左右,有近420件元以前的绘画,310件元以前的书法。就唐、五代、两宋绘画而言,台北故宫在数量上较北京故宫要多,但北京故宫元代绘画众多的收藏量和完善的品质堪称世界之冠。北京故宫庋藏的明清大幅宫廷书画也是台北故宫所缺少的。 陶瓷。北京故宫有35万件,一级品1100多件。台北故宫有25248件清宫旧藏瓷器,宋代五大名窑瓷器及明代官窑瓷器收藏均占优势,著名的清代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绝大多数都藏在台北故宫。但北京故宫的收藏数量是台北故宫无法比拟的,特别是在新石器时代彩陶、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瓷器、清代嘉庆至宣统官窑瓷器、历代民窑瓷器以及古陶瓷窑址标本、实物资料收藏方面,占有明显优势。 青铜器。北京故宫藏历代铜器1.5万余件,其中先秦青铜器约1万件,有铭文的1600余件,是国内外收藏中国青铜器数量最多的博物馆。台北故宫收藏有5615件青铜器,先秦有铭文的约500件。台北故宫藏品的总量和精品数量都较少,但毛公鼎、散氏盘、宗周钟等重器则十分有名。 工艺类藏品。北京故宫藏有玉器28461件,数量上多于台北故宫的11445件。漆器、珐琅、玻璃、金银器、竹木牙角雕刻,以及笔墨纸砚等"杂项",台北故宫总计7605件,北京故宫则有101355件。漆器总体上台北故宫精品较少;金属珐琅器,两岸所藏特点相近。 宫廷类文物收藏。北京故宫具有极大优势,从代表皇权的典制文物到皇家日常生活用品文物,无所不藏。例如清代玉玺"二十五宝"、卤簿仪仗等为台北故宫所无,帝后冠服也最为齐全;反映清代科技发展水平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的天文仪器、钟表亦为北京故宫特藏。清代皇帝稽古右文,重视文玩鉴赏,其鉴赏所用的印章,绝大部分藏在北京故宫。清代皇家信仰多种宗教,以本民族传统的萨满教、道教与藏传佛教为主。北京故宫收藏有大量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法器、祭器、造像、唐卡等,还完整地保存了宫廷中一些藏传佛教及道教殿堂的原状。 可见,两岸故宫的文物藏品不仅都很丰富,各具特点,而且有很强的互补性。以雍正文物来说,把两岸故宫所藏的文物加在一起看,才会对雍正时期宫廷文化及雍正皇帝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2008年12月17日,台北故宫筹办雍正展时,由于没有雍正朝服及一些相关文物,便向北京故宫提出了借展的构想。当时拟定了43件文物。北京故宫外事处处长马海轩告诉记者:"当时,台湾的一个文化代表团来到北京参加文博会,其中一项活动是参观故官。我们接待了他们,在座谈时,台北故宫教育推广处处长朱惠良女士非正式地提及展览借展的事。我们院长期以来也希望尽早打开与台北故宫合作的大门,使双方能有更便捷顺利的交往,所以做了非常积极的回应,表示同意"。 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珠回忆说:"当时我们也只是想尝试一下,没想到得到了北京方面的热烈响应。北京故宫 博物院不仅答应提供文物,甚至提出了联合办展的建议。这也成了促成两岸故宫互访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后,台北故宫考虑到展览的场地等因素,重新规划确定向北京商借17件展品。2009年1月4日,北京故宫博物院向台北故宫博物院发函,确认借展17件珍贵文物给台北故宫策办的雍正展。冯明珠说:"北京借展的文物是台北故宫所缺的,会使展览更全面、丰富,完美。" 青山遮不断毕竟东流去 早在2003年7月故宫八十年院庆前夕,郑欣淼在接受七家台湾媒体采访时就提出过两个故宫联展计划。他说:"两岸故宫应该扩大交流,我认为目前的主要合作应从互办展览,或者是联合办展览入手","如果这一路子打开了,我们的人员交流自然就扩大了,我们的合作研究就有了更好的基础,成果也就会更大"。 时隔六年,两岸故宫由不相往来到务实合作,也是在两岸关系有了更好氛围的大背景下实现的。 1949年后的数十年间,台湾海峡两岸长期处于军事对峙状态。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大陆方面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首倡两岸双方尽快实现通邮、通航、通商("三通")。1987年,台湾开放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长达38年之久的两岸隔绝状态终被打破。此后,尽管两岸关系发展历经坎坷,两岸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等各领域交流合作从无到有、由暗转明、从小到大、由浅入深,涓涓细流汇成了滚滚洪流。 随着两岸关系破冰,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北京故宫的文物多次在台湾多个地方展览,并获得轰动。但由于政治方面的原因,台北故宫一直态度谨慎,两岸故宫一直在民间层面展开交流,没有任何"官方的"直接交流合作,双方的实质性关系一直无法取得突破。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珠在接受采访时说,两岸故宫研究人员交流设中断过,北京故宫院长也曾受民间邀请访台并到过台北故宫,但两岸故宫一直没有正式往来。 1990年9月5日,台北故宫提供了350件文物复制品,参加在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开幕的《汉字——走向二十一世纪》展览。主办者特地将它们和北京故宫收藏的100方历代印章印谱等同室展出。 1992年,北京故宫副院长杨新和台北故宫原副院长张临生合作主编了画册《国宝荟萃》。此书荟萃了北京故宫与台北故宫庋藏的瑰宝奇珍,由香港与台北两商务印书馆筹组编辑委员会,获两岸故宫的赞许和帮助,请两岸故宫的专家编辑撰述,由香港商务印书馆出版。这是两岸故宫仅有的一次间接合作。《国宝荟萃》于1993年4月在北京举行了首发式。199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七十周年之际,杨新赴台参加台北故宫庆典活动并作了学术讲演。 2000年10月,受台湾民间团体之邀,北京故宫副院长、党委书记谭斌带领耿宝昌等专家组成的故宫专家考察团到台湾,与台湾民间收藏家进行交流。到台北故宫时,与台北故宫院长会面,就两岸故宫共同出版青铜器铭文图册、研究人员交流进行了探讨。这是两岸故宫领导人的第一次非正式会晤。但共同出版图册等合作意向最后仍未实现。 2002年底,北京故宫院长郑欣淼首度访台,也去了台北故宫。 2003年2月,应台湾方面的邀请,北京故宫精选出120组共计260件清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文物珍品,先后在高雄、台中和台北展出。但仍然没有进入台北故宫。 实际上,多年来,两岸故宫人来往,特别是学术上的交流是不断的。两岸故宫研究人员经常互相参加对方一些学术研讨会;2005年北京故宫成立的古陶瓷研究中心、古书画研究中心,也聘请了台北故宫的研究人员做特约研究员,两岸故宫研究人员的学术文章,都曾在对方的学术刊物发表。 北京故宫研究员、古陶瓷专家吕成龙曾于2000年、2007年去过台北故宫。他说,在台北故宫的瓷器展览中,他第一次看到一些未曾亲见的宋代汝窑等名窑瓷器。2007年,台北故宫南部分院筹划展览,邀请世界各地博物馆、美术馆的专家做演讲,他作为个人受邀前往演讲。演讲后,在库房中,台北故宫专家廖宝秀让他上手看康熙紫砂胎画珐琅彩瓷器,使他很感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两岸故宫陶瓷研究人员的交流从未间断,中国古陶瓷学会的会议经常邀请对方参会,一些新的考古成果对于他们的研究很有益处。2008年,北京故宫研究员、书画专家余辉也曾和其他故宫及大陆博物馆、研究机构的学者一起,受台北故宫之邀,参加台北故宫举办的"北宋大观"学术研讨会。 然而这仅限于民间交往、个人交流的层面,双方学术交流也处于断续、随意的状态。在两院层面,台北故宫与大英博物馆,罗浮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等国际顶级的博物馆都有正常的交流,唯独没有跟北京故宫正式往来。 2008年5月,马英九担任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后,两岸关系回暖,在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增多,直航、大三通、大熊猫来台、陆客陆资来台等一一启动。2008年12月15日,两岸空运直航启动,两岸间的海上直接运输将投入营运,两岸全面直接通邮将成为现实。两岸同胞企盼了数十年的"三通"梦终于实现,翻开两岸关系发展的时代新篇。 2008年5月20日,周功鑫获任命为新的台北故宫博物院院长。去年年末向大陆"借宝"之举,对长期消极回应的台北故宫而言,是一个相当大的转圜。 2009年1月,台北故宫副院长冯明珠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两岸故宫能实现互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最高领导人之后,希望海峡两岸交往全面正常化。在这个大环境下,两岸故宫的互访也被提上了日程,并最终敲定。"这次到北京,我们双方将主要就两岸故宫如何合作、合作领域等展开探讨"。 "破冰之旅"带来"八项共识" 2009年1月,海外媒体报道,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将在2月份访问北京,北京故宫院长郑欣淼将在3月份回访,据说这次交流将协商10月份在台湾举办的"雍正大展"的合作事宜。1月21日,国台办发言人杨毅在新闻发布会上证实说:"两岸故宫对于合作办展等事宜进行过初步的接触,双方都有很高的交流意愿,我们乐见两岸故宫开展交流和合作"。 2月14日中午,周功鑫一行抵达首都国际机场,开始了对北京故宫为期两天的访问。北京故宫院长郑欣淼、常务副院长李季到机场迎接,这是两岸分隔六十年来,海峡两岸同根同源的故宫博物院的院长首次正式交流。台北故宫为台湾地区"行政院"直属机构,院长享受部长级待遇,这也是台湾政务官首次以官方身份到北京。此行被媒体称为两岸故宫的"破冰之旅"。 2月15日上午,周功鑫一行自午门外开始,先后参观了位于中轴线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雄伟的古建筑,她赞扬北京故宫多年来对古建筑的 良好保护与维修。参观了位于西路,与清代皇帝政务、起居生活密切相关的养心殿、重华宫、漱芳斋等原状陈列,以及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研究所、文物库房等业务机构和设施。所到之处,台北故宫人员都认真地观摩询问,并对室内装饰、文物的精美等赞叹不已。周功鑫说:"以前都是单个地看文物,现在能看到文物当时所处的整体情境,真的很有感触,收获很多!" 2月15日下午,双方在故宫进行会谈。经过磋商,在八个方面达成了共识:1、为具体落实双方合作机制,两院分别由李季常务副院长与冯明珠副院长负责,每年共同正式会商一次,并随时以视频等便捷的通讯方式讨论;2、双方以最大优惠相互提供影像资料用于出版等,推动事业发展,会后由相应部门进一步商洽细节;3、雍正展用借展方式进行,细节由双方相应部门协商;4、雍正学术研讨会的形式待3月回访时确认;5、对学术人员的互访建立长期机制,包括短期考察、接受基金支持、长期访问学者等多种形式,多层次培养年轻学者,从2010年开始执行;6、两院出版物互换由院图书馆之间直接交流;7、通过互联网实现展览等资讯共享,互通技术问题可具体商量;8、文化产品互设商品柜台,可在下一步细谈。 3月1日至4日,应台北故宫邀请,郑欣淼首度以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身份率10人团赴台访问。短短4天,双方在不涉及名称表达等问题的前提下,在落实双方合作机制、使用文物影像互惠机制、建立展览交流机制、建立两院人员互访机制、出版品互赠机制、资讯与教育推广交流机制、学术研讨会交流机制、文创产品交流机制等8个方面达成共识并制订了具体方案。双方的合作进入更深更实的阶段。 3月2日傍晚,"两岸故宫落实合作交流方案"由郑欣淼与周功鑫共同发布,双方同意进行8大项实质性合作。10月举办的雍正大展,双方决定将由具有非营利组织或基金会资格的第三机构出面,向北京故宫借展展品。为配合展览,今年11月5日、6日将在台北召开两岸故宫第一届学术研讨会"为君难——雍正帝其人、其事及其时代";未来合作的展览将由两岸两院共同研商决定,往后各届两岸故宫学术研讨会也将由两院共商议题。同时公布了"雍正大展"借展清单。 实现一次久别的重逢 随后的半年时间里,双方为落实合作共识进行了大量细致的工作。 8月14日下午,台北故宫举行记者会,与北京故宫视讯连线,共同宣布将于十月起举办"雍正文物大展"。借助大屏幕,郑欣淼与周功鑫互致问候。郑欣淼形容此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堪谓两岸故宫精品文物的"珠联璧合"。 9月22日,北京故宫借展文物封箱仪式在北京故宫举行,李季与冯明珠共同为4箱37件文物装箱帖上封条。李季在致辞时音调激动得发颤:"谈到‘装箱启运,会引起悲欢离合、世事沧桑的感慨。两岸故宫的库房里,至今都保存着当年文物南迁时一模一样的木箱子。时过境迁,今天的‘装箱启运是在赶赴一场久违的约会,实现一次久别的重逢,偿还一个久欠的拥抱。文物如有灵性,也会按捺不住最后的期待,焦急盼望当初在养心殿、紫禁城朝夕相处的文物伙伴们再次汇聚一堂"。冯明珠说:"启动仪式前,李季副院长感慨地对我说:‘这一年做了很多事,像梦幻一样。我提醒他,不是一年,只有半年"。 10月5日下午,出席"雍正大展"开幕式的郑欣淼乘飞机抵达台北桃园机场,周功鑫到廊桥口迎接。在10月6日的预展记者会上,郑欣淼用"春华秋实"四个字,形容具有23年共同历史的北京故宫和台北故宫六十年来首度合办展览。他说,雍正文物大展是两岸故宫博物院交流的重要成果,也是两院进一步交流的新开端。雍正展最重要的意义既是文物六十年的第一次聚首,也在于两岸故宫重新合作交流。周功鑫表示,这一刻大家期盼已久。一般大展策展需要两三年的时间,而雍正大展策展只用时7个月,这得益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支持。郑欣淼赠予台北故宫一套一百零八函的《清乾隆朝清文全藏经》(俗称《满文大藏经》),周功鑫也回赠即将于明年出版的一百零八函《清康熙朝藏文龙藏经》。 两岸故宫在记者会上公布了未来继续与新增合作计划。2010年两院继续合作计划的具体项目包括:建立双方视讯沟通机制,预计于2009底完成互联;双方继续研商共同合作之展览主题;建立信息与教育推广人员直接对口交流,北京故宫博物院派两名专业人员到台从事研究,台北故宫博物院一名人员到北京故宫从事研究,两院新出版品和期刊互相赠送;北京故宫规划于2010年10月举办"故宫学学术研讨会",邀请周功鑫出席;派员互相观摩彼此文化创意产品业务推展,商讨建构两院文创产品合作开发工作机制;研议两院共同打击盗版侵权案件,提高打击盗版侵权的执行成效等。 新增合作计划包括:合作开展南宋玉器,宋代名窑瓷器,清内府鉴定、收藏碑帖特点,清代书籍版本、装帧、装潢等方面研究;两院互换院史档案和图片(先交换目录)。 在两岸故宫即将展开的多项深入交流合作项目中,"原北平故宫博物院藏品资料溯源计划"颇受媒体瞩目。 两岸故宫的前身原北平故宫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10月,后来因为日本发动"九·一八"事件侵略中国,故宫文物兵分三路南迁;到了国共内战时,一共有3824箱文物迁到台湾。由于两岸故宫有共同的渊源,对于这段故宫文物南迁的过程,两院也有相关档案资料,彼此认为有必要了解这段重要的历史,希望藉由"原北平故宫博物院藏品资料溯源计划"共同回顾。郑欣淼说:"特别是文物南迁这段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和中华民族是共命运的,和中华民族的感情结合在一起,所以我们有必要共同回顾这一段历史"。周功鑫也认为,当年故宫文物因为战争而南迁,过程中有不少文物散落在各地,这次"雍正大展"特别请到南京博物院、沈阳故宫博物院的院长,就是希望大家将来能一起研究,把当年19000多箱南迁的文物做有系统的研究,还原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时宫里完整的收藏数据。 开启交流新起点 雍正文物大展在台湾引发观展热潮。开展第一天就吸引大批参观人潮,挤爆展场。据新华社报道,10月10日下午,雍正大展所在的"特展室"内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很多台湾民众携亲带友而来,在一件件展品前驻足观赏,仔细阅读相关说明。雍正坐像、立像和他亲自写下朱批的奏折吸引了很多观众,主要由北京故宫提供的珐琅器展柜前甚至排起了长队。 连日来,岛内舆论高度评价两岸故官的首度合作,并期待双方未来进行更深入的实质交流。岛内媒体大都以"两岸故宫破冰雍正展只是开端"、"故宫溯源大展奏出首部曲"、"雍正大展七日开展两岸故宫开启交流新起 点"等题目,在显要位置或黄金时段,对展览进行全方位报道,认为雍正展为两岸文物交流写下里程碑。 10月14日,国务院台办发言人范丽青指出,这次雍正文物借展到台湾,在台湾进行两岸故宫雍正文物的合展,应该说是两岸文物交流的一个好事,也是两岸清史交流界的一个盛事。 日前,记者采访了赴台参加"雍正大展"开幕活动的南京博物院院长龚良。他说,举办雍正大展,两岸故宫共同弘扬了中国文化,使两岸有了一个实质性的交流与合作的项目,使台湾观众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明瑰宝。南京博物院与台北故宫也就交流合作初步达成了一些共识。 此次雍正大展,上海博物馆出借了一对"清雍正绿地粉彩描金堆花花卉六方瓶"。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介绍说,2月中旬,台北故宫院长周功鑫访问上博,对这对粉彩六方瓶很感兴趣,提出是否能够出借参展。2月26日至3月1日,陈燮君一行回访台北故宫,达成借展协议。双方就建立国际展览策略联盟等达成合作共识,其中包括定期讨论合作项目;加强学术和展览交流;加强出版与资料交流;加强文物保护交流;加强资讯多媒体领域和文化创意产业的交流等,并达成了框架性的合作意向。"雍正大展对于两岸文物交流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今后两岸文物交流,以及上海博物馆与台北故宫两馆交流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博物馆学专家苏东海在接受采访时说,雍正皇帝是在民间、在学界都能引起广泛兴趣,引起诸多话题的一位历史人物。以雍正皇帝为题把两岸的雍正文物团聚在一起,让人能够饱览历史的物证,饱览众多的艺术珍品。我钦佩两岸故宫人的博物馆智慧,他们为两岸文化合作与文化交流迈出可贵的第一步。 北京故宫的一些专家和研究人员曾到过台北故宫。在谈到两岸故宫的交流合作时,著名专家、中国玉器学会会长杨伯达认为,两岸故宫本是一家,藏品都是清代皇家留下的遗物,各有特点和长项,如不合作,只能是各有百分之五十,合作了,就会一加一大于二。书画专家余辉认为,两岸学者的研究方法有共同之处,注重藏品,注重文献。他们老一辈的书画专家比较少,但有一批在国外受过学术训练的书画专家,和大学有着密切的学术关系,这是他们的长处。两岸交流会相互学习研究方法,促进学术科研水平的提高。过去的交流是个人的,现在的合作是机构对机构,制定有计划的交流方案,而学术推动需要建立长效机制。此外,台北故宫也认可"故宫学"的存在,两岸在"故宫学"学科建设方面达到了共识。古陶瓷专家吕成龙说,两岸故宫瓷器藏品各有千秋,研究瓷器离不开传世品,像宋代官窑瓷器,主要收藏在台北故宫,通过合作研究,将有望解决一些难以解决的重大学术问题。 雨过天晴,同根同源的两岸故宫已经迈出交流合作的切实步伐。半年多来一直忙碌于两岸故宫交流事务的故宫外事处长马海轩深有感触地说:"在没接触的时候,双方会有些顾虑。而真正合作起来,还是觉得很亲切的。毕竟有23年共同的历史。打开这个门之后,双方会做些很期待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