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临死前已经立了曹丕为太子,但是当时曹丕并不在身边,差点就被曹彰给篡改遗嘱拥立曹植上位。当时曹彰为什么要选择和曹丕为敌而扶持曹植呢?其实曹彰的存在感也是比较低的,曹魏争皇太子一直都是曹丕和曹植两人,曹彰却在曹操死后这一关键时刻突然单兵想要更改曹操的遗嘱。不过后来曹植并没有接受曹彰的要求,而是放弃了这次机会,最后还是曹丕顺利称帝。 三国最值得尊敬的一战,不是曹操袁绍官渡之战,也不是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更不是刘玄德兵败猇亭,因为那都属于窝里斗,或许很精彩,但似乎并不值得尊敬——"战果"越辉煌,大汉元气伤得就越重。严格地说,那都是一帮乱臣贼子在窝里斗,起码官渡之战的时候,袁绍就是典型的乱臣贼子,而曹操或许还有一点对汉室的忠心。 说起三国时期的汉室忠臣,当然首推荀彧,因为他忠于的是大汉王朝或者说忠于汉献帝,因为一直反对曹操僭位封魏公加九锡而死得不明不白;其次要算诸葛亮,但是诸葛亮走的是一条曲线——汉献帝在曹操手里,而孙刘联军又不能真正战胜曹操抢来汉献帝,所以只好退而求其次,再从刘家"矬子堆里拔大个儿"找上了刘备。实事求是地说,荀彧和诸葛亮都有兴复汉室的真心,也都为此贡献了毕生精力,但时也势也命也,这两个人都没能挽狂澜于既倒,最后抱憾终生。 但也不能说三国时期只有荀彧和诸葛亮要兴复汉室,荀彧想做萧何张良,诸葛亮想做管仲乐毅,孔融和毛玠也是想兴复汉室,但是无拳无勇,作用有限,跟另一个人比起来,还是有很大差距,只要这个人暴起发难,是完全有可能成为卫青霍去病的,因为这是他一贯的理想——说到这里,读者诸君已经猜到是操操那个黄须儿曹彰了。 无论是《三国志》还是《三国演义》,关于曹彰的笔墨都很少,因为在那场兄弟阋墙相爱相杀的内乱中,关羽张飞赵云张辽许褚张郃,乃至周瑜吕蒙鲁肃,都跟同为大汉臣子的对手杀得红了双眼,而曹彰一直清扫外围,打得胡人(暂且统称为胡人)不敢动弹。细看起来,曹彰在曹孙刘三方大乱斗中,几乎没有任何表现,因为这跟他的理念不合——他早就跟曹操说了:"大丈夫就该像卫青霍去病那样,带领十万铁骑驰骋沙漠驱逐戎狄立功建号。"换句话说,他对打刘备和孙权都没有兴趣,他要打的是那些蠢蠢欲动的异族。 在整个三国时期,曹彰堪称大汉扬威异域第一人,而曹彰平定代郡乌丸叛乱的一战,可以说是整个三国时期最值得尊敬的一战: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数千骑卒至……彰追之,身自搏战,射胡骑,应弦而倒者前后相属。战过半日,彰铠中数箭,意气益厉,乘胜逐北,至于桑乾,去代二百余里……一日一夜与虏相及,击,大破之,斩首获生以千数。 那一战的结果是"北方悉平。"而更大的收获是把带着数万鲜卑铁骑观战的蛮王轲比能吓得不敢动手——这简直就是项羽巨鹿之战的翻版,远胜火烧赤壁和关羽斩颜良诛文丑。 越看三国史料,越觉得三国时期最值得尊敬的不是诸葛亮关羽赵云,而是这位扬威异域的大汉悍将,原因只有一个——他是大汉骁骑将军,代表的不是曹魏阵营,而是大汉王朝"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壮志豪情。 按照简短的三国史料,我们不难分析出曹彰与曹操的关系:曹操在洛阳附近的邺城建立了自己的独立王国,身边带着曹丕曹植和大小老婆孩子,曹彰却被打发到七百多里外的原大汉都城长安,这期间要说曹彰跟以汉献帝为首的朝廷势力没有来往,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知道曹操临死前,才驿马传书从长安把曹彰招到洛阳,而曹彰奔丧,不是一个人去的,而是带着全部嫡系部队。曹彰大兵压境,可把曹丕吓了一跳,《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说法比较一致,是贾逵前去一番"义正言辞"的话,说得曹彰理屈词穷,这才交卸兵权回长安去了。但是贾逵这个人大家可能不熟悉,但是他的儿子贾充大家一定熟悉,就是贾充指使成济杀掉了曹操的重孙子曹髦(当时的曹魏皇帝),至于贾逵的孙女大家更熟悉,就是那个历史上最丑最毒的京朝皇后贾南风。所以贾逵究竟跟曹彰说了什么,那只有天知道。 而据《魏略》记载,曹彰到了洛阳,先见的是曹植,而且直截了当地跟曹植说:"先王(曹操)让我带着大兵来,实际是辅佐你继承王位的,只要你一声令下,咱们就拿下曹丕。"结果曹植拉了松套,曹彰又不屑于自己继承魏王王位,此事不了了之。 这样看来,当时的曹彰是有心而且有能力拿下曹丕而辅佐曹植上位的,那样一来,就等于把整个曹魏力量交还到了汉献帝的手里,曹彰也就有理由成为货真价实的卫青了——同样骁勇善战,同样身为外戚(都有姐妹做皇后)。其实只要不是曹丕接班,不管是酸文人曹植还是一心要做卫青的曹彰,都只会帮助汉献帝重振汉室,那么不但三国历史将改写,就是司马懿也翻不起什么浪花来。要不是他曹彰一念之差,三国就将归汉,也就没有两晋乱世和五胡乱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