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问题:我现在对一个男生有好感,但不知道有没有继续走下去的必要,因为我不确定他是不是就是我想要的那个人,可以一辈子疼我,和我在一起的人? 喜欢上一个人,相处时间不长,我想要的是持之以恒的幸福,怎么才能知道他是否适合我? 一只隐藏的情感大神 写在前面: 绝大部分的预判行为,结论都不是绝对的,而是概率高低; 所以说婚姻没有绝对会失败或绝对会成功的,只有更危险和更安全之分; 我将教授大家的,是"如何使一段婚姻更加安全"。 也就是题主问的,怎么确定对方可以是一生的伴侣。 另外呢,之所以现代社会的离婚率这么高,就是因为在婚姻自由的掩护之下,婚姻中多了太多的盲目乐观。结婚之前不够深思熟虑,婚后才发现维持婚姻的艰难和复杂,这时这段关系早已无可挽回,两人只好分道扬镳。 所以下文所述的方法,绝对比大家想象的,要艰难复杂许多。 但,这是必要的。 =====开始===== 1.谈恋爱之前,确保以下前提的存在: 1)家庭条件方面,两人大致处于同一个社会阶层 很多情侣,在一起只是为了刺激和乐趣,找一个跟自己的生活八竿子打不着的人,谈一场带着禁忌感的疯狂恋爱。 他们不知道的是,只有同一个社会阶层里面的人,才能够在长远的人生之中,减少因为双方家庭的价值观和责任的区别,而导致的家庭矛盾的发生。 价值观的矛盾,就好比河北农村一个大家庭,跟一对日本来华夫妇之间的碰撞; 责任的矛盾,就好比一个指着一个孩子养活的贫困家庭,跟一对富二代的父母之间的碰撞; 以上两种情况,往往是会同时发生的。 这些家庭之间的碰撞,都很难被真正解决,并且会持续给两个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压力。 因此: 如果社会阶层不匹配,这段婚姻的成功率会大大下降。 没错,这叫做门当户对。 婚姻自由只是让我们可以自己去寻觅合适的伴侣,并没有改变"合适的伴侣"的基本标准。 其实,婚姻自由不仅是一项社会赋予我们的权利,也是长辈交给我们的一项重大的家庭责任。与其将之当作一种享受,不如当做一种承担。 2)个人能力方面,两人大致处于同一个档次 很多大男子主义的人仍然会认为,女人只要在家做做家务就行了,用不着会什么工作; 很多女人也还是愿意找个大老板嫁了,自己每天吃吃喝喝玩玩闹闹,爽爽地过一辈子; 都是傻逼。 伴侣之间的不可替代性,是保证一夫一妻制婚姻稳固的重要因素。 如果一个女人对于男人的意义只是照顾照顾家,那么她可以被一个保姆替代; 如果一个女人对于男人的意义只是成就感和自尊心,那么她可以被其他女人替代; 一个可以被替代的伴侣,代表着一段可以被结束的婚姻。 (以上内容里面的男女关系可以对调,结论不变。) 想要不可替代,就要在伴侣的生活、工作、家庭关系之中,都做出足够高的贡献。 通俗地说,只有两个人都感到"没有了对方,自己的未来寸步难行"的时候,这段婚姻才是和谐互补的。 这一切的前提,就是同档次的个人能力。 (个人能力是综合性的,绝不只限于赚钱或者工作的能力) 3)双方对于对方的性欲充足 大部分的婚姻是以延续后代为前提的,而性欲当然为这个过程的和谐度,以及双方身体上的忠贞度提供了基础。 当然这个大家本来也都很重视,我就不再赘述了。 提醒一句: 一切以谈恋爱为目的的喜欢,源头都是性欲。 而性欲,不管说出什么花样来,都是私欲,而不是爱。 2.结婚以前,确保以下前提的存在: 1)双方的价值观基本一致 这一条虽然不是人人都懂,但真正栽在这条上的人还是挺少的。 而那些栽了的,据我观察也不是因为不懂这条道理,而是因为没有清晰地认识自己和对方,不知道双方价值观是同是异。 所以简单提几个判断价值观是否相符的点: a)对未来(工作、家庭、梦想等)的预期和计划是否相符; b)对下一代的教育计划是否相符; c)对一些社会人物(例如tfboys、马云、韩寒等,尽量多)的价值判断是否相符。 一般来说,这三点能够相符,单论价值观的话,就不会差得太远了。第三点可以打折扣,前两点的差异却需要引起相当程度的重视。 2)来自双方家庭的阻力不存在或已被基本解除 结婚,说到底是两个家庭的结合。 来自家庭的阻力,无论谁对谁错,都是婚姻关系的巨大隐患。 无视这样的阻力去结婚,绝对是下策。 在风平浪静的时候,这些阻力并不会对两个人产生什么影响; 但当婚姻中出现了其他的问题,例如经济困境、情感裂痕等,而家庭不仅不是婚姻的依靠,反而成为阻碍的时候,这段本可能被挽救的婚姻就会更快地分崩离析。 3)两个人找到了能长期共同参与的生活乐趣 我见过很多朋友,夫妻关系就是男的下班了在家打游戏,女的下班了在家里看电视。 这种缺乏交流的状态,长期下去,对婚姻关系的影响是巨大的。 有人说了,各玩各的都不行?我们各自开心,有什么不对? 请周知:人是会变的。 不管怎样山盟海誓,人该变,就会变。 这当然不会是故意的,实在是因为一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变化,有些有影响,看得见;有些没影响,看不见。但很多变化的积累,会变成价值观的永久性改变。而价值观,则是夫妻之间最基本的了解,一旦丧失,就会听到这么一句话:"我觉得我已经不认识你了!" 之所以夫妻之间的交流很必要,就是为了知晓对方的变化,扭转回来,或者一起改变。 有人又说了,交流就交流呗,干嘛非得在一起玩? 这是因为,用深度交流、倾诉烦恼、解决问题等等手段去交流,这个交流的总量是不够的,过程中给双方的压力也非常大。 而且人的这些个细微变化,往往不会在目的明确的交流之中被发现。试想如果丈夫直接问妻子:"你觉得最近有什么价值观的改变吗?"妻子恐怕很难答得上来。 人在娱乐的时候,放松的时候,做出的交流是最自然最真实的。 共同的生活乐趣,起的就是这个作用: 让两个人可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进行交流,从而加深了解、保持默契。 所以,一起聊电视吧,一起聊游戏吧,一起聊一本书、一份美食、一项运动吧。 不只是为了恩爱美满,更加是为了紧密团结。 4)两个人已经解决过很多问题,并拥有一套成熟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婚姻,或者说人生,就是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决定婚姻和人生的质量和续航能力的,其实就是问题是不是能够得到及时而充分的解决。 两个人想要买房但没钱,怎么办; 一个人要工作,一个人要读研,怎么办; 两个人都不会做饭,都么办; 遇到长期出差,怎么办; 长辈患病,怎么办; 晚上有个人打呼噜,怎么办…… 两个人的朝夕相处中,必然会持续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一些不太为难的,比如不吃香菜,固然可以靠忍耐并习惯来解决,但对于大部分的问题而言,"忍耐"不会导致"习惯",只会导致"爆发"。 最理想的情况下,自然是随时发现问题后,两个人立即全力解决并商讨出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下次发生问题后又会总结和提高这个解决方案和预防措施,然后不断迭代升级。 但是现实情况是: 及时发现问题的能力不足;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足;将解决措施方案化的能力不足;执行力不足。 大部分人总会欠缺以上能力中的一种或几种,所以没有办法用最理想的方式共同解决问题。于是我们有了五花八门的"夫妻相处之道","让老婆夜夜满足的99个技巧","婚姻幸福美满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之类的教学内容或实战知识,让每对夫妻都可以从中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 总之呢,每个解决方案,效果有好有坏,过程时难时易。 但有意识地去寻找,并且得到一套双方都认可的解决方案,会大大提高一段婚姻的抗风险能力,这在结婚之前是绝对不该被忽略的。 并且,这套解决方案,不仅要解决两个人遭遇过的问题,还要能够解决一些可以想象的,未来可能遭遇的问题。 很多人觉得未来的事情留到未来去想,现在幸福就足够——这非常愚蠢,因为对未来的有效预估,才是规避风险的核心手段之一。 ============ 以上七个前提,三个在恋爱前,四个在结婚前。 如果这七个前提都有了保障,这段婚姻关系就是极为稳固的: 1.没有来自双方家庭的重大冲突隐患; 2.双方能为家庭做出同等重要的贡献; 3.保证了双方对于伴侣最基本的忠贞; 4.婚姻的大概方向得到了双方的认可; 5.双方的家庭会成为这段婚姻的后盾; 6.双方随时能保持足够多的相互了解; 7.发现的问题都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 最后再强调一次: 要做到这七条,拥有一段真正稳固的婚姻,是非常困难的,需要婚姻双方长久的努力,和不断的成长。中国自由婚姻的这几代人,权利上得到了满足,但却真的缺乏享受这项权利的基本素养。 所以才有研究显示,自由婚姻的幸福度,远不如包办婚姻的幸福度高。 这其实也不是中国独有的,事实上,全世界的离婚率都在攀升。 自由婚姻想要成功,明明就有很高的门槛,但是全世界都在不设门槛地搞自由婚姻。这个门槛的缺失,导致了现代婚姻根本没有质量保证。要我说,还不如像驾照一样,领结婚证之前,先要学习和考试,通过之后领一个"结婚资格证",然后才能结婚。 当然这是随口一说,真的研究起来,问题也是多多。 反正现在就兴起了一股轻视婚姻的潮流,极端者甚至觉得婚姻制度成了我们追求幸福的绊脚石。 要我说,这叫做拉不出屎赖茅坑。 总之: 全中国都在研究创业方法,人人都梦想着成为下一个马云; 要我说,不如先研究一下婚姻方法——婚姻美满对社会幸福感的提升,比GDP增长要高多了。 从我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