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北伐期间,曹魏并非完全采取防守态势。公元230年,魏明帝曹叡下令伐蜀,而且派出了非常豪华的阵容,由司马懿担任大将军和大都督,同大司马曹真一同出兵。当时曹真带领主力进入子午谷,司马懿前往西城开路。不过从结果来看,曹魏的这次出击是雷声大,雨点小,并没有给蜀军带来太多实质性的打击,最后无功而返。这就非常令人好奇了,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魏明帝伐蜀 事情还得从228年说起,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在两年的时间里,先后进行了三次北伐,激怒了曹魏的统治者。230年,大司马曹真向魏明帝上书,"蜀连出侵边境,宜遂伐之,数道并入,可大克也"。魏明帝批准了曹真的作战计划,并亲自送行。曹真抵达长安后,经过一段时间的部署,决定对蜀汉发起全面进攻。 按照史料的记载,曹魏此次至少兵分四路,其中主力部队是曹真、司马懿。曹真率领关中的军队,由斜谷向汉中进军;司马懿率军从南阳出发,沿着汉水西进;张郃率军从子午谷进军;郭淮、费曜领兵从祁山发起进攻。从当时的情况来看,曹魏是想一举灭掉蜀汉,因此才这样兴师动众。 诸葛亮向来用兵谨慎,他得到曹魏大举入侵的消息后,一方面加强汉中的防御,另一方面抽调江州的两万军队支援。然而,曹魏方面虽然动静很大,但却毫无成效,七月出兵,到了九月就被迫撤兵了,不仅没有占领一城一地,还损兵折将。这背后到底隐藏着哪些鲜为人知的原因呢? 原因分析 其一、恶劣的天气因素。曹真在出兵后,就遭遇了罕见的暴雨天气,接连下了三十天大雨,河水暴涨,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魏军的行军速度,还对后勤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据史书记载,"大雨,伊、洛、河、汉水溢",司马懿抵达丹口,"遇雨,班师"。在这种情况,魏军士气十分低落,根本无法进行作战。 其二、艰难的地理环境。魏军要想进入汉中地区,必须翻越秦岭山脉,古代交通条件落后,因此行军十分困难,再加上暴雨的影响,因此进展十分缓慢。另外,魏军人数众多,需要大量的军粮,在山区行军本就困难,粮草运输更是难上加难。当时,曹操在汉中之战就是因为后勤补助出现问题才撤兵的。 其三,诸葛亮的军事部署得当。前面的都是客观因素,魏军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遇到了诸葛亮。蜀汉统治时期,一直非常重视对汉中的防御部署。诸葛亮南征归来,更是亲自坐镇汉中,加强了对汉中的防御。229年,诸葛亮在结束第三次北伐后,"徙从府营于南山下原上,筑汉、乐二城"。 与此同时,诸葛亮采取坚守外围的策略,将兵力部署在汉中外围的险要之地,"待之于城固、赤坂"。魏将夏侯霸虽然率领抵达兴势围,且与蜀军展开激战,但却没有取胜,如果不是援军赶到,甚至差点步夏侯渊的后尘。也就是魏军根本无法突破蜀郡的汉中防线。后来,姜维改变了诸葛亮的防守策略,导致了军事上的失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都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或者图片、视频等版权权利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