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重走茶田间


  旺山,位于苏州城区西南8公里处,临近太湖,处于山林环抱之中,是一处山林植被、农业生态、田园聚落保存良好的江南乡村。项目选址在旺山中的叆叇岭景区,地处山脚下一片广袤的茶田之中。
  在这片好山好水当中盖房子,必须保持对自然"敬畏"的态度。于是"虚无"成为了我们思考这个方案的核心价值和起点;但对于一个必须满足"种茶、采茶、炒茶、品茶、卖茶"的文化中心而言,如何创造一个有"诗意"的空间体验显然也是重要的设计议题。
  为检验设计之初的构想是否实现,我们决定摒弃设计者的身份,站在一个体验者的角度,重走这座茶田中的茶室。
  初体验:独特的进入方式
  犹如品茶一般,初体验讲究的是循序渐进,而非一目了然。前奏优美的铺陈,方能勾起品茶的兴致,最后坐下来,顿觉这茶香来得曲折。
  人们初看茶博园,心中不免产生疑问:这座从山坡、茶园中生长起来的山形建筑,入口在哪儿?沿着缓慢爬升的山路,来到建筑对面山坡上的一座景观亭。景观亭中飞架一座极其现代的长桥,从北侧插入茶博园的山形体量中。缓步于这座悠长的步行桥,期待感油然而生,之后顺着台阶而下,进入三角锥形的茶艺大堂,面向整个茶田,顿感豁然开朗。
  再体验:在建筑边界的庭院信步
  苏州园林是内向的世界,院内美景只能通过花窗窥见一斑。而茶博园却与其完全不同:它是完全开放的,不限于周围自然边界。
  人们沿着山路微行一段距离,就走到了茶博园的东侧边界,可这里不是建筑的入口,而是建筑的后花园。花园形态是一层层梯田式的茶田从旺山倾泻到建筑面前,与原生的茶田连成一片。所谓建筑的面前,是山形玻璃幕墙面,在建筑中人能无遮碍地看山,在庭院里建筑又变成一面大镜子折射出些许山色。
  从梯田拾级而上,走到建筑西侧,这里更有趣味。设计师将茶山的茶种在室外庭院里,半米高处架起木质步廊,人们闲庭信步于此,仿佛在茶的绿色里漫步与观赏。
  在江南一带乡村的家庭里,场院和晒台是居家标配。这些区域于小家而言是放松一日疲惫,朋友聚会烧烤,观赏晚霞余晖的复合型空间。在茶博园中,这个空间得到了放大。在二层茶室外,特意设置了一大片木制露天平台,既可散步观赏茶山景色,也能坐下来感受清新空气。平台上的镜面浅水池将山色投影其中,手掬一捧清水,风吹过,山动矣。
  终体验:空间与自然的渗透
  茶博园的内外空间是流动的,山景投射在水面,通过倾斜幕墙映入建筑。这一切颇具静坐网师园的小山丛桂轩中望向云岗的意境。
  在建筑南侧的小花园中,"粉墙"这一苏州元素把整个建筑与自然联系在一起。从建筑延伸出来的"粉墙"笔直地指向建筑的后花园,并延伸成为步道插入到茶山深处。此外,顺着茶田的肌理又筑起三堵新式"粉墙",其表面包裹现代感十足的镜面不锈钢。墙上开着大小不一的洞口,又似苏州园林中的花窗,使得墙体两侧的空间相互渗透。人们信步于此,移步换景,看到的是一幅幅不同的实景,而镜面中则反射出变化的虚景,正如道家所言之"有无相生"的意境。
  这也许就是苏州园林的人文情怀,建筑并未附会,可是人的文化根基却自然而然地向着熟悉的用景方式和空间手法去找寻。
  后记
  茶博园的设计采用了最基本的建筑几何,最平凡的建筑语言,甚至有些地景建筑的"陈腔滥调",但透过环境脉络的分析及其最终的空间诠释,避免了建筑师作为一个"干预者"的原罪。即便竹林的设计无法坚持落地,无边际水池的水从来未放满,但茶博园仍然为这片纯粹而美好的旺山地景提供了独特的空间阅读方式。
网站目录投稿:山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