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北美儿童青少年临床精神科杂志》报道,北美儿童有暴力行为的,男童发生率为6%~16%,女童为2%~9%。如此算来,大概每十个儿童里面就有一个有暴力行为。专家估计,我国的情况比北美要乐观些,但总发生率不会低于1.4%。 胆小的豆豆,摇身一变成"老大" 豆豆是个男孩,读小学二年级。平时表现内向、胆小,参加集体活动时缺乏主动性。近两个月不知为何,却出现明显的暴力倾向,多次动手打同学,甚至用凳子砸人、用铅笔扎人,手段残忍,口口声声要打死对方;不服从老师的教导,不遵守学校、班级纪律,老师管教时,他大喊大叫,甚至咬老师;喜欢炫耀自己的暴力行为,拉帮结派,还做了几个调皮同学的"老大"。 老师问豆豆为什么打人,豆豆说,打人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别人也会怕自己。老师说打人是不对的,豆豆就说,爸爸也打人,打妈妈,还打他。原来,豆豆爸近年来生意失败,开始酗酒,脾气变得非常暴躁,行为专横,不允许豆豆妈有任何不同的看法,什么事都自己一个人说了算,稍不满意就当着豆豆的面动手打他妈妈,有时打得出血,非常恐怖。对于豆豆,也是一不听话就打,不允许有反抗行为,考试成绩不好会打,有时看电视声音大了也会打。豆豆爸性情变化无常,有时突然间对豆豆和豆豆妈很好,有时却又突然发火。用豆豆自己的话说,就是不知道爸爸到底要怎样,听到爸爸回家的脚步声就害怕。 经过详细检查,心理医生为豆豆排除了智力障碍、精神疾病、多动障碍的诊断,认为他的行为属于儿童行为问题——暴力行为。 豆豆的暴力行为从何而来 社会学习理论用学习机制来解释人们行为的形成和变化,认为先前的学习对现在的行为有决定作用。班杜拉是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认为,学习过程有三种机制:联想、模仿和强化。 "暴力—问题解决":可怕的联想模式 联想,是经典条件反射的一种。人类可以通过联想来学习态度和行为方式,比如"纳粹"一词常与可怕的罪行联系在一起,因此"纳粹"就成了一个令人害怕的代名词,因为我们将它和恐怖事件建立起了联想。豆豆正是这样,父亲的行为模式是"分歧—暴力—被打者妥协—问题解决",多次重复,豆豆便形成了"暴力—问题解决"的联想模式。这样,当他遇到麻烦不能解决时,他就不由自主地出现用暴力来解决问题的本能反应。 看玩具打娃娃,也能学会攻击 其次是模仿。班杜拉作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把被试儿童分为两组,一组儿童观看的内容是:用金属玩具打塑料娃娃。坐在塑料娃娃身上,用木槌捶它,用金属玩具的脚踢它,嘴里还喊着"打倒它";另一组儿童观察的内容则是:安静地摆弄金属玩具,根本不去碰塑料娃娃。结果发现,那些看到暴力行为的儿童,都对塑料娃娃表现出较强的攻击性,而目睹安静地摆弄金属玩具行为的儿童,很少表现出对塑料娃娃有攻击性。儿童所观察到的行为会对他们自己的行为产生影响,常使他们按照观察到的行为方式来行事。豆豆也是如此,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老师教我学乖,要我听家长的话,我爸爸可以打人,那我学爸爸,为什么就不能打人?"爸爸的暴力行为,给豆豆树立了最直接的"榜样"。 "甜头"诱惑,使他一犯再犯 最后是强化。个体通过观察学习获得新行为,但他是否继续这个新行为,取决于执行新行为后得到的奖赏或惩罚。奖赏是正强化,可以使行为固定下来并反复出现,惩罚是负强化,可以减少行为的再次发生。对于豆豆,暴力行为后得到的直接利益(得到自己喜欢的东西,例如彩色橡皮)和间接利益(几个调皮同学的崇拜和跟随)就是正强化物,导致豆豆的暴力行为持续存在。 看来,要想消除豆豆的暴力行为,还得从他的父母做起。 消除暴力,父母有责 豆豆暴力行为的联想模式直接来源于家庭。家庭行为方式对家庭成员的暴力行为形成起着重要作用。行为控制理论认为,家庭在对各种环境压力进行反应时,对其成员行为方式的限制和容许程度,对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家庭对其成员的行为控制方式主要有四种: 一是刻板的控制方式,指家庭主要依据社会和文化传统要求,对家庭成员应该或不应该做什么作出明确而严格的规定,这些规定一经制订就很难更改,很少随环境需要而进行调整; 二是灵活的控制方式,即在合理规范的基础上,能够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而进行相应调整; 三是放任的控制方式,缺少规则和限制,容许家庭成员任意尝试多种行为方式; 四是混乱的控制方式,有时严格要求家庭成员按照一定的要求行动,违规即重罚,有时又完全放弃要求,任由家庭成员任意行动,常使家庭成员产生困惑,不了解自己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做什么,或不能做什么。 最积极的行为控制方式是灵活控制,最消极的行为控制方式是混乱控制。豆豆家庭里采取的是混乱的控制方式,父亲是主导,严格控制其他成员,不允许有不同意见,动辄暴力相对,却又变化无常,没有固定规则,使豆豆丧失了起码的安全感。豆豆无所适从,只能选择以暴力攻击的简单方式来解决问题,逐渐建立了"暴力—问题解决"的联想模式。要想消除这种联想模式,只有纠正先前不良的家庭控制方式。从豆豆的父亲做起,首先停止自己的暴力行为,尤其在和妻子意见不同的时候,要用讨论、协议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对待豆豆,父母也要适当与之讨论,尊重他的意见,而不是一不听话就说他是"坏孩子",动辄打骂。鼓励孩子参与讨论,让他逐渐认识到,除了暴力行为,还有很多更有效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树立多样、灵活的问题解决联想模式。 多行奖励和"冷处理"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的,如果对某一行为施加奖励,就可以建立或保持这种行为;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设法给予惩罚,这被称为"奖惩法"。但大多数行为学家认为,对人最好是只奖不罚,因为奖励的方法对行为的影响更大。 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叫做阳性强化法。假如一个儿童出现了不良行为(如无理取闹),成人可暂时不予以理睬,采取"冷处理",排除对他的注意,儿童的这种不良行为由于得不到强化就会逐渐消退。一旦他主动改正错误,就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这样儿童就会倾向于比较讲道理。 对于豆豆,要多鼓励他用灵活的方法解决问题,一旦他用正常的途径去解决冲突或提出要求,就及时鼓励他,这种鼓励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当他希望以暴力行为达到自己的要求时,不允许别的同学去跟随他,使他得不到注意,不能持续获益,从而逐渐淡化他的暴力行为。不过,如果有必要,也必须实行惩罚。 父母和睦,教养一致 良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其中最重要的是父母的相互依赖和教养方式的一致性。 父母的相互依赖性代表父母情感上的相互吸引。父母之间相互依赖性越高,他们出现冲突的可能性越小,父母关系就较和睦,能进行良好的沟通,能用双方都较满意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子女,这会使孩子产生安全感和稳定感,在这样的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较热情,乐于助人,也更加容易融入集体,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父母相互依赖性低,沟通能力差,会使孩子感到家庭冷漠,变得孤僻、离群,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不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豆豆的家庭就像一个激烈的战场,父母经常发生激烈的言语或身体冲突,对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和温情关怀表现出排斥和轻视的态度,从而导致豆豆的性格孤僻、退缩、适应困难,不能和同学很好相处。出现暴力行为后,豆豆可以得到部分调皮同学的追随和"尊敬",就会进一步促使豆豆的暴力行为持续下去。要想纠正豆豆的暴力行为,父母首先要明确自己的问题,努力营造温暖、和睦、相互依赖的家庭环境。 父母教养方式的一致性也非常重要。父母教养方式或态度不一致,会导致儿童处于矛盾当中,不知所措,容易导致其人格和行为上的偏差。豆豆爸正是这样,酗酒后专横,高兴时把豆豆当个宝,不高兴时抓起就打,母亲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是情绪不稳定。父母双方不一致,反复无常,导致豆豆不能形成明确的自我概念,不能得到正确的个性发展,面对矛盾时,没有有效的应对措施,只能以简单的暴力行为来解决。因此,父母的教养方式应相互一致,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