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想衣裳花想容",人类的服饰,是人类文明最早的物质体现形式之一,也是人类勤劳智慧的结晶,凝结和渗透着中国美学的精髓[1]。中国人自古就重视穿着打扮,俗话说"人靠衣装马靠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中国传统文化在服饰上也体现的淋漓尽致,如汉服、唐装、绣花鞋、龙袍、旗袍、黄马褂、中山装、长衫、衣、裳、带、玉佩和胡服等。它们各具特色,且根据其颜色、质地、图案和款式的不同可以区分地域,显示人身份地位的贵贱高低,如"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2],在这里,"穿长衫"代表的就是孔乙己知识分子的身份,和那些"穿短褂子"的劳动人民有所区分。 服饰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所以介绍服饰文化的关系之前,先介绍一下服饰的作用与原则。 一、服饰的作用: (一)服饰有"掩瑕扬瑜"之作用,搭配得当的衣着,可以扬长避短,修饰身材曲线,衬托气质进而美化形象; (二)服饰有"角色整饰"之作用,可以根据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变化来选择不同风格、色彩和质地的服饰,塑造不同的人物形象; (三)服饰有"辅佐社交"之作用,得体考究的服饰可以展示自己独特的个人魅力,起到顺达事业的目的。 总之,常言道"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孔夫子也曾说过"人不可以不饰,不饰无貌,无貌不敬,不敬无礼,无礼不立。"如今的服饰早已不是古代社会用来遮羞的布料,纵观商场里各大品牌动辄几百、几千甚至上万的时髦服装,就可以看出,我们虽不一味盲目地追求高档服饰来装扮自己,但在现实生活中,服饰的作用不容小觑。 二、下面介绍合理穿着服饰的原则: (一)适体性原则 (1)与性别年龄相适宜;(2)与容貌肤色相适宜;(3)与身体造型相适宜;(4)与个性气质相适宜;(5)与职业身份相适宜。 (二)整体性原则 (1)着装的整体协调;(2)佩饰的整体协调;(3)妆饰、着装、佩饰的整体协调。 (三)独特性原则 人与人之间接触的第一印象中,有时候服饰比样貌还令人瞩目,比你的皮肤还要重要。所以人的着装应该给眼前一亮、人独树一帜之感。这就要求在服装的选择和搭配上与个体自身诸因素相适宜谐调的基础上,尽量突出个性风采,不要盲目因追赶潮流而失去自我对服饰的认知意识,形成独特的着装风格。 (四)TPO原則 TPO原则即要求服饰因时间、地点和场合的变化而相应变化,是着装的基本原则之一。所谓TPO对分别是英文三个词的缩写字头,意思是时间(time)、地点(place)、场合(occasion)。这个原则看起来很简单做起来却很难,因为时间是一个抽象笼统的概念,它可以是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早午晚不同的时间段等;地点可以是校里校外,南方北方等;场合更是因实际情况不同和突发的事件,而变化不定。所以在每时每刻都兼顾这三个原则是很难做到的。 (五)适度性原则 (1)适当的修饰程度;(2)适度的饰品数量;(3)适宜的修饰技巧。 哲学辩证法质变量变中的"适度"原则,也可以应用在服饰上。首先,按照一般的审美来讲,人身上的配饰(即项链、耳环、戒指、手镯等)应不超过三件,整体服饰(即帽子、上衣、裤子、鞋、包等)的基本颜色尽量不超过三种。如穿着的太花太乱,会显得人因素养不高和内涵不足,而过分修饰点缀自己。 正如上文中所述,服饰是十分重要的,而且还要讲究原则装扮自己,下面我们探讨中国服饰文化以及文化在服饰上的体现。 首先,中国服饰文化体现在其含蓄性和写意性上,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服饰文化趋于一致,体现在很多细节中,如:中国语言"重意合,轻形态";中国水墨画中"散点透视式"、"扎染法"、"没骨法"、"计白当黑"也把中国人意象性表现得淋漓尽致,就像白石老人画的大虾,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其半透明般的新鲜灵动,这就是中国传统审美和价值观的直接表现。而西方服装则比较注重直接性和写实性,比如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视形态和时态;西方水彩画注重写实,严格区分色彩明暗,它是一种"焦点透视式"、"实际"的、"具体"的、"惟妙惟肖"的、"逼真"的世界和审美,这也充分体现出西方人在服饰上的价 值观。 其次,中国服饰文化体现在其款式上,从遥远的中国古代开始就流行"上衣下裳"的形式,前开前合,多用带子固定衣服,舒适且穿脱方便。提到中国服饰文化不得不提到"商周贵族服饰"、"战国服饰"、"汉服"、"隋唐服饰"、"唐装"、"明代服饰"、"清代服饰(满族服饰)"、"民国服饰"等,它们因其各自年代文化、科技水平和地域不同,服饰的款式和特点也不尽相同。 最后,中国服饰文化也在质地面料上表现地十分明显,中国自古物产丰富,为万物繁衍生息提供了必要的先决条件。中国盛产麻和桑树,所以古代生产力不是很发达的时候,服饰以葛麻和丝帛为主,穿上冬暖夏凉,老少皆宜,十分舒适,这也体现出古人卓越的智慧和创造力不仅给人类自身带来了温暖和舒适。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服饰生产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尤其体现在服饰文化上。在世界上的许多国家,"madeinchina"是"低端货""大路货"的代名词,毫无文化感可言,有些款式和色彩与国际大牌相似价钱却相差悬殊。所以,未来中国服饰的发展应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并应用于服饰材料的加工和处理上,要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剪裁和设计风格,更加重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并把中国文化因素深深烙印于服饰之中,从而在世界的服饰文化舞台上大放异彩,展示中国文明,为丰富全人类的服饰文化做出贡献。 注释: [1]林少雄.中国服饰文化的深层意蕴[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鲁迅.《孔乙己》发表于1919年4月新青年第6卷第4号,后编入《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