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中美人权问题的演变


  (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4)
  【摘 要】人权问题从20世纪70年代出现在中美关系中,到20世纪90年代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直至今日,西方國家尤其是美国仍会以人权问题为工具,对中国加以指责甚至制裁。可以说,从人权问题出现到现在,就一直对中美两国关系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中美人权问题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中美关系;人权问题;演变
  人权问题是中美关系中最突出、最具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并且美国把人权外交作为其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手段,从提出一直沿用至今。对于人权最一般的定义:人权是指人作为自然人所应当享有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等基本权利。美国在对华关系中正式提出"人权问题"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并随之把"人权外交"作为其外交政策的一个重要工具。人权外交,是指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出于其政治目的和霸权主义的需要,奉行的以"人权"作为建立和发展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外交政策。其中心思想是,以人权作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将对别国人权状况的判断作为是否与其维持良好关系的重要标准,并尽力向别国推行美国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政治制度。美国人权外交的实质是借口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本文主要介绍中美人权问题的演变,也就是从20世纪70年代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对中国提出人权问题开始,到小布什政府时期中美人权问题的演变。
  一、卡特政府时期(1977-1981年)
  美国在对华关系中正式提出"人权问题"开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此之前,尽管美国不断诬称新生的社会主义中国实行"极权主义"统治,但当时中美交恶,两国无正常关系可言,因此尚谈不上人权问题争端。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当时卡特总统尽管以"人权总统"自居,但鉴于中美两国共同面临苏联的威胁,出于联合中国对抗苏联的战略利益需要,很少公开就人权问题同中国正面对抗。这里要指出的是,人权外交不是卡特发明创造的,但是经他的努力使其成为美国政治家关注的问题之一。卡特之后,美国历届政府的人权政策无一例外地遵循了卡特"人权外交"的基本原则,并沿用至今。
  在这一时期,中美人权问题方面存在的摩擦主要体现在三件事上。一是,1979年1月28日邓小平访美期间,卡特第一次正式提出了中国的人权问题,请邓小平对中国人移居国外问题采取灵活态度。1979年邓小平副总理访美时,卡特总统提出要中国放宽移民限制,解除新闻封锁和旅行限制,不再监视外国留学生,邓小平回答说:"好。我们可以让他们走,你们准备接纳一千万人吗?"这个插曲可以说是中美人权问题上的小小交锋。二是,1979年北京发生西单的"民主墙事件"后,美国国务院人权事务司第一次发表关于中国人权的报告。三是,中美建交三个月之后,卡特签署了《与台湾关系法》,在该法中美国宣称:本法中任何条款都不应违背美国对人权的关心。维护并促进台湾人民的人权是美国的目标。这是美国国会和政府首次把人权问题运用到中美关系并干涉中国内政。自此,中美在人权问题上的争执与摩擦正式登上中美关系的历史舞台。
  鉴于中美两国联合起来共同对抗苏联的国家战略利益的需要,在整个70年代的大部分时间里,美国很少就人权问题与中国正面交锋,尽管美国对华提出了"人权问题",但是美国当权者在对华人权问题上的态度基本上是低调和消极的。中美两国在处理人权问题时,也基本上是各抒己见,美国并不强求中国接受己见,改变自己。
  二、里根政府时期(1981-1989年)
  1981年里根当政后,在人权问题上对中国的干预和压力逐渐加强,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冲突逐渐公开化,但是在整个中美关系中分量不是很大。
  在这一时期比较突出的摩擦是"胡娜事件"。1982年7月,中国网球选手胡娜前往美国参加国际网球比赛。美国政府纵容一小撮人与部分台湾人士勾结,对她进行诱骗、威胁与逼迫,使她滞留美国。1983年4月4日,胡娜向美国政府申请"政治避难"获准,美国政府宣布给胡娜提供"政治庇护"。事态由此进一步扩大。对此,中国政府作出了包括立即停止中美十项文化交流活动等决定在内的强烈反应,建交后中美关系第一次受到了强烈冲击。"胡娜事件"是两国建交后第一起涉及"政治庇护"的事件,也是两国在人权问题上的首次公开交锋。此后,美国对华外交中的"人权调子",开始逐步升级。
  里根政府在其执政大部分时间里,对华采取了较为务实的、灵活的政策。因此,在处理对华人权问题上也基本采取了较为谨慎、隐蔽的做法。这时期,尽管中美之间在人权问题上也存在着看似尖锐的对抗,但并没有对中美两国间的正常交往起到实质性的破坏作用。
  三、老布什政府时期(1989-1993年)
  到198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头十年间,中美双边关系并没有激烈的人权问题。在美国对华政策的制定中,"人权似乎扮演的只是受忽视的、可有可无的角色。"美国政府较为谨慎,尽可能不影响两国的正常往来。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美国对推行自己的人权外交和价值观念更加踌躇满志,布什总统把"人权外交"的主要矛头转向了中国。布什上台以后,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中美关系也受到了影响。1989年,布什总统把人权问题全面导入中美关系,使两国关系中的人权因素越来越突出。
  1989年"政治风波"发生以后,布什政府带头在西方国家中实施对华政治和经济制裁,谴责中国政府,表示要坚决"维护人权准则"。人权冲突由此进入到了中美关系中实质性政治领域。美国国会还不断提出将人权问题与对华最惠国地位相联系,并抓住政治犯、劳改产品出口、宗教自由、强迫堕胎等问题大做文章,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干涉了中国内政,恶化了中美关系的气氛。
  这一时期,中美关系的多个方面都打上了人权的印记。但是随着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中美两国经济合作的共同利益很快得到跃升,正是基于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实现的战略判断,老布什政府在对华采取人权外交攻势的同时,也采取一些措施修复和缓和了中美关系。
  四、克林顿政府时期(1993——2001年)
  克林顿政府时期,人权问题成为影响中美关系的重要议题。
  克林顿在竞选总统时,曾强烈抨击布什的对华政策近于软弱,克林顿上台初期,在处理对华关系时,确实比布什更加突出"人权问题"。克林顿对华人权攻势的高潮是1993年5月28日美国宣布有条件地延长给予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该行政命令的核心就是对给予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附加人权条件,把人权同两国的贸易关系相挂钩。这一做法不仅打破了美国对华政策不把人权与贸易相联系的白宫惯例,而且把两国的人权争执从不同理念之争引向了中美关系的具体政策领域。在给予中国的贸易最惠国待遇问题上附加人权条件是克林顿政府初期对华政策的重要标志。美国政府开始把人权问题置于对华关系的中心地位。1993年夏,中美之间又陆续发生了"银河号"事件、美国以中国向巴基斯坦出售导弹为由宣布制裁中国以及美国众议院阻挠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等事件。
  通过施加压力迫使中国政府做出让步的举措,其成效是十分有限的。1994年5月,美国宣布暂时实行人权与贸易最惠国待遇脱钩的对华政策。这是克林顿政府首次调整其对华人权政策。该决定标志着美国对华人权政策的重大调整。美国对华政策随之进入了较为务实的时期。
  随着美国对华外交政策的调整,克林顿政府也开始降低了美国利用"人权问题"干涉中国的烈度。美国不再把对华政策等同于对华人权外交政策。"人权问题"虽然在中美关系中并没有完全销声匿迹,但它毕竟不再是中美关系之间的中心问题了。
  五、小布什政府时期(2001-2009年)
  2001年,小布什总统执政。在"9·11"事件前,小布什政府加强了对华人权外交攻势,把中美关系演变为战略竞争关系,改变了克林顿政府时期的中美战略伙伴关系和两国外交关系;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出于反恐需要中国配合的局势,对华政策也趋于缓和与务实,弱化了对华人权外交的攻势。奥巴马2009年上台后,延续美国以往的态度,不放弃对中国发展的监控和对中国人权的"指手画脚"。
  作者简介:徐盼盼,女,河南焦作人,四川大学南亚研究所硕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1]杨帆.卡特"人权外交"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周瑞华.对中美关系中"人權问题"的思考[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3]谭华琼.冷战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黄英.中美关系中的人权问题[J].学术交流
  [5]张翠.论冷战后美国对华人权外交[D].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网站目录投稿:秋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