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位置,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发声音量的大小,也左右的音色的变化。发声共鸣的强度来自于发声位置的调节。很多的老师和教材上把发音体的生理透视图展示给学生,我是很不赞同这个做法的。一句话,没有几个人可以看懂那个解剖图!看懂了那个图又如何?有几个人可以对照那张图去支配自己这些摸不着的器官和"零件"?声乐是音乐的其中的一个门类。而感受音乐靠的是听觉和情感。反之,表现音乐靠的是声音配合听觉加上情感。"位置"一词用在声乐里真的很勉强,但是约定俗成大家都按照"位置"来参映发声的质量。我就以位置来分析发声和它之间的微妙关系吧。 声音的位置说的其实是声音在共鸣腔体内的反射点。不同的发射点反弹共鸣的声音质量是不一样的。一个松散的声音通过一个松软的介质,反射出来的声音一定是暗淡的。气息给的不足声音就是沉闷的。而一个集中凝聚的声音通过一个相对硬实光滑的介质,反射出来的声音将是明亮尖锐的。气息给的足,声音会变得高亢有力。搞清楚这些问题后我们再来理解所谓的声音位置就变得明朗许多了。 一个声音的位置不是可以独立形成的,它是由气息,喉头打开,共鸣腔体、甚至口型的共同协作配合才获得的。为了保证声音的饱满和圆润,在不同的音高上发声都要有充足的气息支持,合理调整喉头打开的程度。 我们获得的声音,第一步其实是在口腔里最先获得共鸣,之后才近乎同步的引发头腔、鼻腔、胸腔的共鸣。所以口腔的共鸣最重要。我们调整声音在口腔的反射点,就是在调整发声的位置。声音的反射点靠后获得的声音就会浑厚。声音的反射点靠前,获得的声音就相对明亮。在实际的演唱中,甚至有在同一个音高的长音里移动改变反射点的技巧运用。所以只有多练习,多体会,我们才会把声音的反射点调整到最合适的位置,从而获得我们所需要的共鸣效果。我举一个例子:一个被吊起来金属灯罩,我们用筷子在灯罩内敲击不同的点,会听到不同的声音效果。我们所敲打的那个点其实就是发声时,我们的声音在口腔里反射点那个点。敲打在最合适的点上就会获得最好的声音,而我们发声时找到最合适的反射点,也就会获得最好的发声。 ————李泽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