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人在我的后台里留言,说打算离职创业,希望我给出建议。 我直接问他"创业的初衷是什么",那位朋友向我抱怨:"职场磨炼多年,生活还是动荡不安。想锻炼身体,可是工作忙、抽不出时间;工资刚发,就要还信用卡和车贷。这样越穷越忙、越忙越穷,在一个怪圈里走不出来。最糟糕是,年纪越来越大,职场上又不是不可替代的人,危机感很深重……" 我继续问:"你凭什么认为你能创业成功?" 对方郑重其事抛出"一万小时定律",认为"专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挺过一万小时,就能获得生存优势。" 我反问:"你已经在职场上挺过不止一万小时,又获得怎样的生存优势呢?" 如果每天只是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哪怕你再怎么勤奋,"一万小时定律"也不会自动生效。如果你不具有思维破局能力,在时代的跌宕起伏、行业的快速迭代中,你还会陷入"贫穷的死循环",这样你将遭遇"一万小时贫穷定律"。 简单的道理,炒了五年的菜就能当餐厅老板吗?开了五年的出租车就能成为赛车手吗?写了五年的小编就能做知识付费吗?画了5年的图就能开设计工作室吗?写了5年的代码就能做互联网创业吗? 这里,我会从四个角度分析"一万小时定律"的内在逻辑: 1. "一万小时定律"是如何失效的?透视一项事业的"破局点"和"极限点"。 2."一万小时定律"怎样才能生效?"社交资产"在其中有什么重要作用。 3.如何超越"一万小时定律",赢回时间?最重要是,形成"立体视觉"。 4.我的"500小时方法论"。 其实,你与高手的真正距离,并非只差了"一万小时"练习。 01、"一万小时定律"是如何失效的?——正视"S曲线"的破局点和极限点 "二战"时期,一个将军视察前线,看到一个新兵十分紧张,于是给了他一块口香糖。 "好点了吗?"将军问。 "好多了,长官。不过。这口香糖为什么没味道?"士兵问。 "因为我嚼过了。"将军说。 "一万小时定律"已在国内流传很久,属于"嚼过的口香糖"了。这个简单的逻辑定律告诉人们:"一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超凡的必要条件。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0000小时,按比例计算,如果每天工作8个小时,一周工作5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5年。" 可是,职场上很多人已经体验了一轮、甚至几轮"一万小时",平庸者还是很平庸。而中小企业、创业公司的CEO,大多没有机会走完一轮"一万小时",因为这些公司的平均寿命只有2.5年。 一个法国社会学家发现:大部分的社会现象都不是"线性发展"的,而是要遵循一个类似"S曲线"的模型。聪明人知道"局点和风口"在哪里,在瓶颈出现之前也能及时转换跑道。 职场上,经验的积累、人脉的拓展都会给你带来晋升机会,但是你不会年年都有升职机会。创业中,不管是客户的沉淀,还是销售的增长,也都不是直线上升的。随着时间的变化,都会经历一个"S曲线"过程。而这个"S曲线"有两个关键点: 一是破局点 你一旦有了成熟的方法或者套路,就相当于"破局"了,你会进入一段事业上升期。"破局点"就是进入职场生涯或者创业状态以后,可以大胆执行的关键路径。这个时候,你会幻想你的上升空间有多么广阔。 二是极限点 到了一定发展阶段,你会遇到"玻璃天花板",目标看得到、够不着,比如职场上会因为你能力、资历或者健康状况的限制,遭遇"晋升瓶颈";比如创业中可能是早期挣了些钱,小富即安,也可能行业就这么大,你公司只能做成一个盆景。过了"极限点"以后,衰败期就近在眼前了。 事业早期阶段,你进展很慢,过了某一个"破局点",突然快速上升,可能是"直线型"上升,也可能是"指数型"上升,直到"极限点"出现,进入事业成熟阶段,上升就会大大减缓,甚至停滞不前。 我经常跟我的团队讲:找好破局点,追求"指数型"增长。在"S曲线"的事业冒险中,如果你每天都进行"线性累积"、做"简单的重复",就很难有特殊成就。在这种情况下,"一万小时定律"是失效的。你用一个方法、一个套路,进行了9999个小时,发现自己没太大长进,你可能会怀疑打法错了,你会改变路径,之前的努力,就会有很多被废弃。 02、"一万小时定律"怎样才能生效——持续积累"社交资产" 时代始终在快速变化,最重要是,能主动适应这个时代的生存规则,让时间更有价值。注意这两个关键词:"生存规则"和"时间价值"。 比如,你看到很多比你闲的人,远远比你有钱。你会怎么想?这不是公平问题,而是"生存规则"问题。 台湾鸿海精密(下属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办人郭台铭有一次去自己工厂视察,其间,有一个工程师当面追问他:"为什么爆肝(加班、劳碌)的是我,首富却是你!" 此时,郭台铭给出的回答简明而震撼:"第一,30年前我创建鸿海的时候是赌上全部家当,不成功便成仁,而你只是寄出几十份履历表,然后到点上班,而且随时可以走人; 第二,从我最早选择的市场切入点,到最后跟苹果合作是因为我眼光判断正确,而你在哪个部门上班是因为学历和考试被分配的; 第三,我24小时都在思考如何创造利润,每一个决策都可能影响数万个家庭生计与数十万股民的权益,而你只要想什么时候下班和照顾好你的家庭。" 比如,你经常看到诸如"机器换人"、"人工智能又淘汰了哪些职业"这类新闻报道,这背后是什么?是你的"时间价值"在被稀释。 很多时候,你认为不公平的事,其实是你的时间正在贬值。你以为你毕业于名牌高校,供职于知名大公司,却天天挤地铁上下班,加班如同蚂蚁,工资的上升总面临天花板,好不容易有点公积金还被无情降了……这样你就很吃亏?你想错了。 自动化和AI(人工智能)技术,不断使人工贬值。麦肯锡发布一份关于全球职业格局的研究报告,其中有一个重要结论:在现有技术条件下,近60%职业的30%的工作内容可以被自动化替代,这部分劳动力价值近16万亿美元。创新工场CEO李开复很早就说:"未来10年,人类50%的工作都会被人工智能取代,比如说交易员,助理,财务人员,中介等,这些事情,它都会比人做得更好。" 让你跟郭台铭竞争,"一万小时定律"有用吗?让你跟AI机器竞争,"一万小时定律"有用吗?所以,要使"一万小时定律"真正产生你想要的效果,姿势一定要正确。这个"正确姿势"是什么呢?我认为是持续积累"社交资产"。 重复做一些低层次的简单工作,永远不能成为专家、永远不会赢得生存优势。要使"一万小时定律"真正生效,在我看来,社交资产就是最务实的"破局点"。你的社交资产主要包括你的人脉资源和流量资源: 你要积累有价值的"人脉资源",现在是圈层决定成败。你看,大部分的投资银行团队中,或者证券资管团队中,老大基本上是不需要亲力亲为的,只需要通过"社交"将项目的大体情况敲定,剩下的交由下属完成,但是每年分红都会拥有高额的收益。你处于什么圈层,决定了你的眼界、信息质量和财富机会。只有在对的人脉圈层中,"一万小时定律"才会起作用。 你要积累高价值的"流量资源",在这个社交营销时代,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影响者"。一个普通人的圈层小到几个人、十几个人经常交流的密友圈,多者到上百或者几百个的同行圈,更有甚者可以覆盖几千上万人,而你的流量资源是需要成为你所属圈层的影响者,你的言行、观点、喜好能够影响到他人,在你的人脉圈层中发挥作用,让你成为这个大、小圈层的流量入口。 比如,如果你要创业,你需要明白"创业者本质上就是影响者"。你能影响到更多人,很多人相信你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至于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服务,都只是形式而已。因为更多人愿意相信你,你才有机会输出价值。 对于一般的中小企业、创业公司来说,老板经常要亲自出来吸引"粉丝"进来。如果有500-1000粉丝,千万不要嫌少,照顾好他们,他们可以成为你的种子用户,帮你做好口碑传播;如果有1000-10000粉丝,你的生意就可以慢慢做起来,你需要努力提高转化率,粉丝变成付费用户,证明他跟你关系铁;如果有1万-5万粉丝,恭喜你,你可以开始做社交营销了,你的"影响力"可以给品牌带来增值。 多年以前,我在给创业者做辅导的时候,就反复强调:在"去中心化"的移动互联时代,"社交为王",无社交不营销,无营销不创业。很多中小创业公司,不可能有大笔预算去做营销,一定会选择低成本、网络化的产品推广方式。创业者自己可以出来当网红,将流量导向产品销售,在持续稳定的"流量积累"中,"一万小时定律"是能发挥很大作用的。 03、超越"一万小时定律",赢回时间——破局"贫穷的死循环" "一万小时定律"究竟可以发挥多大作用?在我看来,关键不是你怎样做积累,而是你有多大"破局能力"。 有一个记者,在做一个特定项目调研的时候,他乔装成为民工,潜入这个圈层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他详细记录了每天的生活,大同小异:每天早上不到6点左右起床,由于时间紧,早餐只能匆匆随便吃点。工厂制度严格,不允许员工随便离开岗位。因为是流水线式操作,所以连上厕所必须申报上司请假批准才能去。时薪很低,必须要工作10个小时以上,才能拿到保证基本温饱的工资,如果想要体面一点,需要工作更长时间。 下班的感觉是什么?累,精力早已经消磨殆尽。可是他们还是会去"泡网吧",将梦想寄托在虚拟的游戏世界里。一天24小时,一天一天单调的重复循环,以最廉价的劳动力获取报酬,下班后的娱乐活动往往也是简单的感官刺激。那位投资人将这种生活状态称作"贫穷的死循环"。 一旦陷入"贫穷的死循环",时间还有什么意义?从这个角度看来,"一万小时定律"的价值逻辑是什么?是破局,是突破任何"无意义的死循环"。 其实,这种"无意义的死循环"简直是无处不在。大多数人都是缺乏"破局能力"的,大多会被贫穷限制视野。 比如茅台公司的市场价值现在已经突破一万亿元,但很多炒股票的小散户会说,茅台这么贵的酒,谁喝啊,你身边有人喝吗?所以,很少有小散户愿意买进茅台股票,只会眼睁睁看着茅台股价上涨,在一旁说三道四。其实,你我身边有没有人喝茅台酒,没有一点关系,有人喝就行了,哪怕喝茅台酒的人,跟你不在一个圈层里。小股民大多喝不起茅台,他们的经济能力限制了他们的视野,好股票摆在那里,他们也视而不见。所以,当那些小股民不具有"思维破局"能力的时候,不论拥有几万小时的炒股经验,也很难做出成功投资。 你再看看互联网上,很多"键盘侠"喜欢谈论国家大事,替国家操心,但是也不爱读历史书,全部的历史知识就来自于中学课本。不论他们高谈阔论多少个"一万小时",他们的认知能力始终是"键盘侠"的水平,不值一提。 英国名著《1984》的作者乔治·奥威尔,对"贫穷"有过一个精彩定义——"贫穷的本质是消灭未来。"简而言之,就是因为你穷,你才视野狭窄、格局狭小,只顾得上眼皮子底下的事,看不到更广阔的可能性,更长远的未来从他们的精神世界中被拿掉了。所以,不论经历多少个"一万小时",都是"贫穷的死循环"。这就是"一万小时贫穷定律"。 其实,精英阶层也有很多人不具有"思维破局"能力。有一位在Facebook工作的数学天才就感叹:"我们这一代最优秀的头脑,居然是被用于思考如何让人们点击广告。"你看,任何环境都会让你只看到眼前的事情,让你在偶尔想到意义的时候格局受限。 04、我的"500小时方法论" 那么,如何才能具有靠谱的"思维破局"能力?我的办法是,构建"立体视觉"。成年人的双眼间隔大概是6.5厘米,看东西时,两只眼睛从不同的位置和角度注视着物体,同时在视网膜上成像,合起来就得到了"立体视觉"。构建"立体视觉",就是找到应对各种细节问题的方法论体系。 职场上、创业中,你的竞争力并不是随着时间同步增长。就像很多出租车司机,不论开车几万小时,也不会成为赛车手;就像很多有钱人,不论打几万小时高尔夫球,也进不了奥运会。低水平的刻意练习,可以带来技艺娴熟,甚至你的动作可以达到"自动化"程度,但这就是"极限点"了。一旦接近这个"极限点","时间价值"是递减的,因为你仍局限在低维度的生存规则里。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能将事业做到何种程度,取决于构建包括人脉资源、流量资源、眼界视野、执行力在内的"立体视觉",而这个"立体视觉"与投入时间没有必然联系。 如果你是一个技艺娴熟的厨师,当你足够技艺娴熟之后,你再怎么刻意练习,因为你局限在厨师的"生存规则"中,你的能力很难再有提升,所以,你的"时间价值"是递减的,在这种情以下,"一万小时定律"是失效的。 可是,如果你要开一家餐饮连锁品牌,你将会进入对你来说更高维度的生存规则中,你就要不断拓展你的社交资产、夯实你的财务资源。这时,你可能会在一周之内处理诸如标准化食物制作流程、规范员工行为、寻找流量导入接口甚至去见很多投资者等等事情。 你需要的,已经不仅仅是做厨师的单一技艺,而是做好餐饮连锁店老板的各种资源积累。你的时间是拆解的,你要尽快在短时间里掌握应对各种细节问题的具体套路,你会在短期内在各个方面有很大的能力提升。这样,你的"时间价值"就是递增的,"一万小时定律"将会重新发挥作用。 你在职场或者创业中面对的,绝对不是几个单一的问题,不是只要专注认真就够了,而是要面对不同阶段零散的各种问题的集合。职场或者商界不是简单的角力场,而是一个生态系统,你要有能力驾驭各种因素,所以,你要掌握很多套路,形成你的"立体视觉"。 为此,我更看重"500小时方法论",即掌握解决一类问题的"实用套路",只需要500小时,然后,积累"一万小时",应对各种细节问题的各种套路,"立体构造"一个应对一个市场、一类客户的方法论体系。 比如,我最近在尝试几个新业务,我不会一次性投入很多人力、很多资源,而是一个新业务只投入3、5个人,给半年时间,这样可以小规模试错,如果没有找到"可靠的实用方法论体系",就迅速调整方向再测试,这样不断循环,探索应对各种细节问题的具体套路,直到服务得到检验和认可,才跟进资源扩大市场。 我并不否定"一万小时定律",而是主张将"一万小时"进行分解,以实际事业需求为导向,将零散的、解决各个细节问题的具体套路,环环相扣整合成为一套"成熟的方法论体系"。我很少相信专家,我更相信经过实战检验的方法论。 作者|李檬,IMS新媒体商业集团创始人兼CEO,湖畔大学二期学员,去中心化粉丝经济开创者。微信公众号:李檬(ID:imslimeng) 【本文为作者投稿,MBA智库(微信ID:Mbalib)已获授权,如需转载请申请授权,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