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清明节的诗句


  清明时节,杨柳依依,桃花李花,竞相开放,这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寒冷萧瑟的冬天过去了,春天的景象给人以生命的感悟和美的享受。因此,清明历来是郊游、踏青的季节。同时,清明节也是祭祀祖先和逝去亲人的季节。古往今来,有许多清明诗一方面描写了人们郊游赏花的情景,另一方面也寄托了对祖先及亲人的赞颂和思念。
  宋之问(约656112),一名少连,字延清,唐代诗人,曾作《途中寒食》一首: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诗作借寒食节之景,表达了对自身境遇的伤感,对现实的不满和对清明政治及"明君"的怀想。
  韩翊(生卒年不详),字君平,唐代诗人,他的《寒食》诗则别有意味: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此诗一作《寒食即事》。春天的长安城中,热闹繁华,处处飞花,寒食节东风吹拂着御柳。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散到五侯的家中。处处"飞花",不但写出春天的万紫千红、五彩缤纷,而且确切地表现出寒食的暮春景象。暮春时节,袅袅东风中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后二句写出寒食节时宫廷生活里的一个插曲,颇有意趣。这首诗写了寒食节京城里的融融春意,含蓄自然,富有情韵。
  张继(生卒年不详),字懿孙,唐代诗人。他的诗多登临纪行之作,写抑郁怨愤之思,不事雕琢,清新可喜。
  《阊门即事》一首生动描摹了清明时节"春草青青万顷田"的欣欣向荣景象和寒食禁火的人文习俗: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顷田;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阊门是苏州的一个城门。作者在诗中描绘了当时农民被大量招募去当兵,使得苏州许多田地荒芜,无人耕种,甚至清明节烧火做饭的炊烟都没有几处,这就或多或少地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压迫,表达了作者对农民的某种同情。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一生作诗很多,以讽喻诗为最有名,语言通俗易懂,被称为"老妪能解";叙事诗《琵琶行》、《长恨歌》等更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一首《寒食野望吟》描写了当时墓祭之情形: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从中可以品味出古时人们祭扫祖先的虔诚、悲哀和从容,也说明传统社会中的人们不光是在祈求自己的健康、平安,也同样为地下的亡灵表达祝福与期望。可以说,清明节为生者和死者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生者与死者畅所欲言地交流着彼此之间不可能的情感与思绪。
  作者用衬托手法细致地描写了清明扫墓祭祖的悲凉凄惨情景。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诗人,他的诗豪爽清丽,自成风格,人称"小杜"。其七绝《清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堪称清明题材诗歌的标志性作品: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时节,本该家人团聚扫墓踏青,可是对于冒雨赶路的行人来讲,不禁心情迷乱,难以平静。好在找到了解脱的形式。因为清明节这天细雨纷纷,路上远行的人好像断魂一样迷乱凄凉。向人询问酒家哪里有,牧童远远地指了指杏花村。作者未写清明节扫墓踏青的盛况,只是截取清明节中的一个特定场景进行描写,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情趣盎然。诗篇意境迷蒙,自然流畅、通俗易懂、余味无穷,具有动人的艺术魅力,成为千古名诗。
  顾非熊(生卒年不详),唐代诗人顾况之子,他的一首《长安清明言怀》便写出了这种不一样的氛围和心境:
  明时帝里遇清明,还逐游人出禁城。
  九陌芳菲莺自啭,万家车马两初晴。
  时值三春大好时光,清明墓祭这种户外活动业已具备郊游的条件,万家车马出动,领略"芳菲莺自啭"的暮春风景。
  王禹傅(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诗人,以刚直敢言著称,亦有《清明》诗传世: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此诗以清明佳节为背景,抒写了诗人生活的清苦孤单和高尚的生活情趣。诗人在这游赏的节日,既无钱沽酒,也无心赏花,像荒山野寺中的和尚一样,寂寞冷清。
  新得到了火种,就通宵苦读,可见作者的追求不同流俗。
  "晓窗"两字尤能见出他的用功之勤。诗篇朴实无华,明快简洁,立意非同凡响。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北宋时期政治家,他的《清明后同秦帅明会饮李氏园池》一诗写尽了人们在清明赏花的愉快心情:
  洛浦林塘春暮时,暂同游赏莫相违。
  风光不要人传语,一任花前尽醉归。
  李氏园林位于洛水之滨。全诗意思是说,清明后就要暮春了,快快游赏,小要违背自己的心愿。如此美好的风光,我们可以尽情地观赏,这是不需要大自然批准的,不必传话给它。让我们在花前尽情地喝酒,尽情地赏花,尽醉而归吧。
  程颢(1032--1085),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北宋哲学家、教育家,与弟程颐就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奠基者,后世并称"二程",著有《程氏遗书》,其《郊行即事》一诗写清明节踏青郊行的欢乐情景: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首联两句因题起笔,概写郊原春色。颔联具体描绘了花红柳绿、水绕青苔的春野景象,同时流露出自己内心的欢悦。颈联转写饮酒赏花,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与留恋。尾联照应首联,写出诗人乐不思归的心情。
  全诗情景交融,节奏轻快,笔致活泼。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他的《清明》诗喜哀跌宕,时时出奇,不同凡响: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芜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作者清明扫墓,触景生情,发出了人生无常的感慨。
  此诗在写法上有两个特点:一是运用对比的手法,将"桃李笑"和"荒冢自生愁"、"人乞祭余"和"士甘焚死"对比。二是议论多。但结论是,无论贵贱贤愚,到头来只不过是黄土一坏。
  陈与义(1090一1139),别号简斋,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他所写的《清明》诗,就洋溢着春的气息:
  清明(之一)
  卷地风抛市井声,病夫危坐了清明。
  一帘晚日看收尽,杨柳微风百媚生。
  "卷地"春风吹来一阵阵游春人的喧闹声。诗人也许是年纪大了,身体又不好,是坐在家里度过清明这一天的。看着春天明媚的阳光,直到落日收尽了它最后的一抹晚霞,他感到春天太美了,微风中杨柳袅娜多姿,百花盛开,一切都是那么地美丽姣好。
  清明(之二)
  街头女儿双髻鸦,随风趁蝶学妖邪。
  东风也作清明节,开遍来禽一树花。
  这首诗写的是清明节人们户外游乐的情景。少女们头上的发髻,就像黑黑的乌鸦。她们赶蝴蝶,在田野里自由自在地玩得真痛快。东风像是春天的使者,把一株株树都装点得花团锦簇。诗人把清明节里少女的快乐天真与东风的通晓人意写得韵味十足。
  与清明相关的节日是寒食。寒食节时不举火而食,这一天,人们要到水边祓除不祥,扫祭祖先坟茔。请看陈与义的寒食诗:
  草草随时事,萧萧傍水门。
  浓阴花照野,寒食柳围村。
  客袂空佳节,莺声忽故园。
  不知何处笛,吹恨满清樽。
  这首诗中充满着萧瑟、落寞之感。春天的景色倒是很美:鲜花纷纷开放,装扮着田野,村边柳树绽芽了。但是,由于作者客居在外,心境萧瑟,过节是草草了事,诗人自己仿佛回到了洛阳的故园。但是,远处传来凄凉的笛声,诗人的心头充满了人生无奈的怅恨。
  范成大(1126—1193),字至能,自号石湖居士,宋代诗人。他在《清明日狸渡道中》写道: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
  花燃山色里,柳卧水声中。
  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
  土番入散后,乌鸟正西东。
  这首五律有如广角镜头,摄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
  书生们潇洒的游春,空中风筝争鸣,鸟雀啄食土坟间祭品。哀欢相映,这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节日。
  吴惟信(生卒年不详),字仲孚,宋代诗人。他的《苏堤清明即事》描写的正是清明踏青的美丽图景和欢快心情: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追怀前辈的节日,也是一个踏青和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季节,可以说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敦亲睦族"的优秀传统和天人合一的社会理想与人生态度。
网站目录投稿:孤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