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督导农村小学的过程中,正巧遇上了几节音乐课,其中有两节课是老师放录音带让学生听歌,只有一节课是老师在教学生唱一首流行歌曲。音乐教育虽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但也绝不是听听录音那么简单。 音乐是由七个看似简单实则能产生无数组合的音符所形成的旋律,是一种能够描述世界的奇特"语言"。它也是人心连接世界的一种方式,让你的心通过音乐与世界产生共鸣,从而去发现和理解世界的规律,乃至于理解自我与世界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用音乐的形式来唤醒人类内在的美好与善良。音乐教育首先是培养人。苏霍姆林斯基在其著作《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中写到:音乐、旋律、乐音之美是人的德育和智育的重要手段,是心灵高尚和精神纯洁的源泉。音乐能使人看到大自然的美、道德关系的美、劳动的美。 音乐给欣赏者带来许多感觉,还能激发一个人的灵感、直觉及想象力。正像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所说:"受过这种良好的音乐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宇宙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而一旦瞧见美的事物,就一定会赞赏它们,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中,作为自己的滋养,因此也变成了高尚和优美的性格。" 相关研究证明,音乐能使人体内一些有益的化学物质如乙酰胆碱的释放量大增,而乙酰胆碱是脑细胞之间信息传递的一种主要媒介物,即神经递质,这样就会达到改善记忆的效果。 在音乐教育方面,很多父母的认知存在极大的问题,并不清楚让儿童学习音乐的意义何在。很多父母让孩子学点才艺是为了获得进入重点中学的机会,这与音乐教育的意义是背道而驰的。很多从事音乐教育的专业人士也偏离了音乐教育的轨道,大部分老师仅仅是指导技术,而对于音乐的意愿、文化以及审美信息的培养是有缺陷的。在教学方法上,动不动就是指责,这不对,那不好,不在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上下功夫,却培养出对音乐的厌恶和憎恨,让很多儿童不仅感觉不到音乐之美,反而觉得学习音乐是一种痛苦。 音乐课究竟该如何上?苏霍姆林斯基说,我选来供欣赏用的乐曲,都以儿童理解的鲜明形象来表达他们在周围经常听到的那些声音:小鸟啾啾、树叶飒飒、雷声隆隆、流水潺潺、风声呼啸,等等。音乐形象过多,对儿童有害无益,我在一个月使用的乐曲不超过两首,但是配合每首曲子都要做大量的教育工作,目的是唤起孩子希望一再听那支乐曲的愿望,并做到让孩子每次都能在作品中发现新的美。音乐——想象——幻想——童话——创作,孩子就是按照认知、联想、思维这样一条途径发展他的精神力量的。 苏霍姆林斯基同时认为,自发性的音乐印象是有害的,比如你无意识接收到的各种形态的音乐,包括影视配乐、广告音乐等,杂乱无章,漫无目的,很多是纯粹的感官刺激而已。那种自发的、无组织的影响,不利乃至有害于正常的审美教育,使你失去应有的觉察能力,无形中塑造了一个不真实的你自己。因此,音乐课随便听听录音、弹弹琴、唱唱歌不是音乐教育,不仅无益而且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