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希望长寿,活到白发皓首。然而到了老年很多人又会抱怨、恐惧,甚至厌恶老年。他们抱怨疾病找上身,抱怨失去情欲的快乐,抱怨社会冷落人情凉薄,抱怨儿女不尽心,甚至害怕死亡临近。怨这怕那,整日郁郁寡欢,了无生趣。人要活到多大岁数才没有烦恼了呢?八十,一百,甚至更长远些?西塞罗在《论老年》中说"本身不知道如何过一种愉快而幸福的生活的人,无论什么年纪都会觉得活得很累。"这样的人"人生的往昔不管有多长,一旦消失就不可能慰藉一个愚昧的暮年。"他认为,人生如同戏剧,自然之神把它的每一场戏都写得有声有色,她会把"最后一幕"写的更加光灿,跌宕。对于那些从精神内部寻求一切愉悦的人,绝不会为那些因自然规律而不可避免的事物烦恼的。他开导那些惧怕、讨厌老年的人,不要认为老年就是一种负担。对所有的这些抱怨来说,应当指责的是性格,而不是人生的某个时期,因为通情达理、性格随和、胸怀开朗的老人都会觉得晚年很好过;而性情乖戾、脾气不好的人无论什么年纪,都会觉得日子不好过,即使他是个百万富翁。 人老了真的没啥不好。退出工作岗位,卸下了肩头的担子,不仅弱化了社会责任义务意识,也压缩了交际的圈子。如释重负,换来的是更大更多更自在的空间和时间,不急不躁,一切都可从容自主安排。摘下面具,让紧绷的神经松驰下来,换个心情,放慢前行的脚步,多留意路两旁风景,多在意自己的感受,多关心家庭、亲人、朋友和身边的人。懂得了自己的世界完全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出行,拎起行囊就走,喜之所喜,爱之所爱,行之我行,不听命于谁,也无需看谁的脸色,无所顾忌,只听从自己内心。宜动则动,宜静则静,只为身心和谐和健康,动静相宜,自由闲散,如闲云野鹤,悠然自得,回归到生命的本真,做回直正的自己。如有兴趣所致,阅读写作、琴棋书画、唱歌跳舞、旅行郊游、摄影照相,太极拳健身操,择其所好,专注常习,修身养性,陶冶情绪,让老年生活更加充实,富有情趣,远离寂寞、孤独和空虚。 老是生命的必然趋势,是生命的最后时段。老之已至,要学会改变自己,改变落伍习惯,调整好心态,践行健康修为,适应老境,乐观、安详、幸福、快乐地度过老年,收获生命的圆满。老年,老在阅历。虽然失去了体能、活力和身体的灵活性等优势,却长于深思熟虑,性格沉静和意见的表达。人老了智慧、宽宏、达观、安静、慈爱。历经世事沧桑和人生悲喜,不再天真,不再幻想,不再冲动,也不再情绪化,情感坚实笃定,更注重脚踏实地和心灵的宁静。淡薄了过往和名利,只知感恩不知是非人怨,也不期来日方长,把每一次日出都当作新的一天,也是最后一天,加以珍惜,用情用心用意去过好。 要理性对待一些老年性疾病。老年人有病是常态,无病才例外 。生命的衰老,是生理的一个自然过程。都是折腾了好几十年的"老设备"了,无论是肌体还是脏腑器官功能、状态,都处于逐渐衰退期,却非要检测出和年轻人身体运行一样的参数,这是不可能的。追求不可能的事情,反而会伤神伤心伤身体,甚至适得其反,造成疾患。老了,就要心悦诚服地认老服老,只要大病急病没有,慢性的老年性疾病有那么一些也无防,只是基本健康或者说亚健康罢了。有其纠结报怨,不如与各种老慢病坦然握手言和,相依共存,愉快开心地过好每一天,享受每一天。心不老,人就不易老。只要心态平和,注意科学养生,合理膳食,适当运动,规律作息,顺其自然,随遇而安,以不那么健康之躯,带病也一样长寿的人多得去了。这样,老年生活才不会黯然失色,人生才有意义!贾平凹说:"不就是个病吗,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体验到死再无法总结,而病是生与死的过渡,是可以成为参悟人生的一次哲学课啊!能很快治好当然好,一时治不好就要与病和平共处,受折磨认定是天意,就承受折磨,最后若还治不好,大不了不就死么,活着都不怕还怕死?"他给出的处方,一是精神放松,二是多做好事,够淡定的了吧。 至于老年无法再去享受情欲感官的欢快,这不是病,正是肌体功能自然衰老退化的结果。只能接受,不可逆转。西塞罗认为那正是老年的福分,是一种摆脱掉的奴役。为了寻求情欲的快乐,人们往往会萌生各种放荡不羁的欲念,它是放纵人性恶的一个富有成效的根源。理智是自然或上帝赋予人类最好的礼物,而情欲处在亢奋状态时,是不可能有效地运用理智、理性或思维的。"如果我们借助理性和哲学还不能摒弃情欲的话,我们就应当感谢老年。"看似坏事,却也是好事,这有什么好担心抱怨的呢?! 要摒弃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我们做父母的养儿育女,千辛万苦地把他们拉扯长大,培养成为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应该感到欣慰,这是责任也是义务,是不求回报的。我们老了,他们大都还年轻,有自己工作、事业要全力以赴,也要养家吃饭,抚养教育孩子,想把日子过得好一点,正处在爬坡阶段,压力很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胜者居上,不努力不拼搏行吗?其实在这个世上,谁活的都不容易,一个字是"忙",一个字是"累"。当他们也熬到快退休或者已退休了,他们的孙辈,也可能正需要他们。我们要体谅和理解他们的"难",能帮的帮一把,不能帮也尽量不给他们增加负担。只要他们自立自强不啃老,有空能回来看一看,或抽时间打个电活回来报个平安,问候一声,应急关头能赶到,也就知足了,你还能指望他们些什么,更不要奢想什么承欢膝下,床前尽孝了。俗话说靠山山也会倒,老年养老的根本还是靠自己,靠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的老伴,靠政府给政策,靠社会互助。对此,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包括物质的精神的,未雨绸缪,早作谋划和安排,免得到时手忙脚乱,不能自顾,陷自己于困境。 笑对死亡。西塞罗说:"老年的下一步就是死亡,但是,如果人们笃信灵魂不死的话,那么对于死亡就没什么可恐惧的,因为死亡只是帮助人摆脱了肉体的束缚继而完成进一步升华;如果认为死亡意味着形神俱灭的话,那么,对于死者而言,人死后就如同从未出生过一样,没有痛苦,而对死者的亲友而言,他的曾经出生这一事实是一件喜事,因为他在世时的善举给这世界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伯特兰·罗素《论老之将至》认为,年轻人因担心会失去生活能给予他们的种种美好事情,害怕死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对于经历了人生的悲欢,履行了个人责任的老人,害怕死亡就有些可怜和可耻了。他说:"每一个人的一生都应该象河水一样--开始是细小的,被限制在狭窄的两岸之间,然后热烈的冲过巨石,滑下瀑布。渐渐的,河道变宽了,河岸扩展了,河水流的更平衡了。然后,河水流入了海洋,不再有明显的间断和停顿,而后便毫无痛苦的摆脱了自身的存在。能够这样理解自己一生的老人,将不会因害怕死亡而痛苦,因为他所珍爱的一切都将继续存在下去。而且,如果随着精力的衰退,疲倦之感日渐增加,长眠并非是不受欢迎的念头。我渴望死亡尚能劳作之时,同时知道他人将继续我所未竟的事业,我大可因为已经尽了自己之所能而感到安慰。"唐伯虎也有诗曰:"生在阳间有散场,死归地府又何妨。阳间地府俱相似,只当飘流在异乡。" 当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不得不走。人有生就有死,生之偶然,死是必然。面对人生这最后一道课题,是不容任何人回避的。不管你做出怎样答案,最后只有天堂这一条路。有其惶恐,害怕,不如笑着迎接,给亲友、邻人和活着的人,留下一个永恒的坦然、平静和安祥的微笑。 老年,是人生的金秋季节。虽然生命正在走向逐渐枯萎和凋谢,枝头却挂满了累累果实;虽然不知道余生还能走出多远,但霜天红叶丛林尽染,夕阳晚照映霞天,是生命历经世事沧桑和人生悲喜后的成熟、圆融和浑厚。秋水长天,静水流深,老年,是多么值得去经历、体验和赞赏的生命秋天。 2020.3.16.于银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