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对于绝大多数老师来说,学生自能修行是求之不得的境界。但是,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他们往往就忽视了"领"的重要,从而过早地、过高地要求学生自修。这是一种典型的的急功近利的行为。教师这样做,不但达不到应有的目的,还会严重地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大凡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人都知道,要使学生走上自修的道路,关键的一步看教师引导得法不得法。引导得法,学生自会走进知识的大门,在知识的天地了自由自在地遨游;引导不得法,学生不但不能走进知识的殿堂,而且还会走上歧途,陷入迷茫,从而扼杀他们的旺盛的求知欲。可见,引导是多么重要。 引导是如此的重要,那么,在组织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呢? 首先,要透彻了解学生的在认知结构上的特点和非智力因素上的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了解学生在认知结构上的特点,可从这么三个方面来做:学生思维能力特点、学生记忆力特点、学生现有的知识结构特点;了解学生在非智力因素上的特点,重点要弄清楚: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这四个因素。作为教师,只有将学生在上述两个方面的特征摸清楚了,引导才会引在点子上、引在要害处、引在学生的心灵上。 其次,教师要有耐心。把学生引进知识的海洋,并非一朝一夕所能做到。它要求教师要有高度的责任心、事业心和顽强的耐心,长期坚持,顽强拼搏,方能见效。那种"高兴了,多讲一些"、"不高兴,敷衍了事"的做法,是不能达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目的的。 第三,要讲究方法。引人入门,不得入门之法,只能是领着学生盲目乱撞。这样"撞"的结果,除了是每个学生被撞得头破血流、叫苦连天之外,不会有任何好的结果。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入门时,一定要认真探索方法,在方法上尽可能做到精益求精。 第四,教师要有渊博的知识。有人说,教师必须成为一个"杂家"。笔者以为,这话说得很中肯。而且这种要求对语文教师而言,更是如此。为什么呢?因为语文从骨子里将,连着国学,而国学是我国古代学术文化的总称,它包括经史子集等各门学科的知识,因此,作为一个语文教师,要教好语文,没有经史子集等这方面的较高修养,是很难胜任语文教师的岗位的。 总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项牵涉面极广的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程,既需要教师在方法、人格等方面给学生做出表率,更需要教师在知识储备上能够广收博集,适应学生自学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难题。唯有如此,学生自学能力的培育方有成功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