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元宵节这一天会非常热闹,各地都有不同的习俗,其中不少一直流传至今,例如大家非常熟悉的吃元宵、看花灯、猜灯谜、划旱船、舞狮等。只不过现在各种习俗参与的人是越来越少,导致能看到的活动并不多。当然,现代人和古代人的生活节奏完全不同,所以不可能按照古代的方式进行。元宵节的变化可能是最大的,古代元宵是一个盛大的节日,到了现代,元宵的氛围已越来越淡。 1、元宵节的习俗 我国古代许多节日都有"食俗",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清明节吃青团,而元宵节也不例外。上元节又称元宵节,元宵自然是上元节必不可少的佳肴,更是家家户户都吃得起的家常美食。但事实上,唐朝的典籍中并没有关于汤圆的记载,汤圆最早应该是出现于宋代。对于唐人来说,他们最喜欢的元宵美食是面茧,有些类似于今天我们吃的包子。 《岁时广记》引《天宝遗事》记载:"每岁上元,都人造面茧,以官位高下, 散帖茧中,谓之探官茧,或赌筵宴,以为戏笑。"由此可见,面茧不仅流行于民间,在宫廷当中也颇受贵人的青睐。除了面茧以外,唐朝还流行在上元节吃肉粥,相传肉粥最早是用来祭祀的,随着生活水平的改善,也逐渐出现在了节日的餐桌上。对于那些不想出门游玩的"宅男"、"宅女"来说,在庭院里摆上一张案几,伴着清风与圆月,与家人一同品尝热腾腾的美食,也是一大乐事。 酒足饭饱以后,就该思考怎么玩耍了,作为一年一度的狂欢之夜,长安城自然是灯火通明的,长街之上,处处可见携手相行的女伴、夫妻。在束缚颇多的古代,未出阁的女子想要出门游玩是十分麻烦的,而元宵节则是她们少有的机会。 女孩家最喜欢的活动当属夜游。夜游由两部分组成,游玩和观灯,虽说上元节的灯是用以祈福的,无需过多装饰,但心灵手巧的古人还是将花灯做成了各种样式吸引买家。各式各样的花灯将长街照亮,为不夜城增添些许色彩。 公子哥们最喜欢的则是耍百戏,虽说名字叫百戏,但却并不是说有一百种戏法,而是指表演的变化之多样。《玄怪录》记载:"开元十八年,正月望夕,灯烛华丽,百戏陈设。"长安城街上,随处可见杂耍一人使出浑身解数,博君一笑。 小孩老人最喜欢的则是歌舞表演,被称为"踏歌",即一边歌唱,一边舞蹈,舞蹈动作即富有美学价值,又具有祭祀与祈祷的宗教意义,表演引人入胜,常常能够收获观众的一片叫好声。 游玩了大半天,想要休息又不想错过上元佳景怎么办?上元专属茶座来满足需求。上元节这一天,不少酒肆和茶馆都会营业到深夜。倘若爱好佳酿,则能够体会"花间一壶酒"的美妙意境,倘若酒量不佳,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喝茶了。 茶圣陆羽就是唐朝人,唐朝的茶道发展颇为迅速,各种茶具也造型优美,在临街的茶坊中品上一壶清茶,看窗外充满烟火气的长安城,在红尘中感受出世的心境,也算是游玩一天后不错的消遣。 文/漂江孤影 2、消失的习俗 正月十五作为节日,在先秦时期便已有之,但是元宵节的起源来自汉朝,据说汉朝平定"诸吕之乱"的这天正好是正月十五,汉文帝为了纪念这个日子,遂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到汉武帝时,将祭祀"太一神"(神话中主宰宇宙一切之神)的活动也定在元宵节。进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形成了许多与元宵节相关的习俗,最重要的当然不是吃元宵,而是赏月观灯。这一天民间有张灯、观灯、打灯谜等活动,因此民间将元宵节俗称为灯节。 灯与火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又与"登"字和"丁"字谐音,所以这里面包含了红红火火、五谷丰登、步步登高、人丁兴旺、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等等诸多的吉祥寓意,因此元宵节是我国的一个重大节日,要有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当然了,很多活动大家都很熟悉了,比如观灯、打灯谜、吃元宵、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跑旱船等等。 虽然龙灯、舞狮、高跷、旱船这类的表演比较少见了,特别是城区,但是在京郊地区依然还有,还在传承,但是有些习俗恐怕"坚持"的人不多了,而这些习俗也正在逐渐消失。 ①祭门、祭户 这是正月十五一个流传很久的传统习俗,我国传统文化中,神非常多,门有门神(这里说的门神是指司门之神,而不是像关羽、秦琼这些看守门口之神)、户有户神、路有路神,就连住宅里的堂屋、甚至厕所都有神。祭门习俗源自古老的"七祀"制度,七祀起源于周朝,也称"七祭"。 民间则继承了祭门、祭户、祭灶、祭井等。其中司门之神与司户之神便是在正月十五这天祭祀。祭门的方法是把两根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由于北京这边儿正月还很冷,杨柳还未返青,所以也有直接燃香的;另外盛一碗豆粥,碗上搁一双筷子放在门前,或者直接放酒肉。当然祭祀完毕还得拿回来,上供人吃嘛!再说不能浪费。 ②迎紫姑 紫姑即厕神,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因此成为厕神。您别以为厕神就是掌管如厕的事儿,其实紫姑是主管桑蚕和女红之事。古代民间习俗是在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由大姑娘小媳妇们进行,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紫姑形像,于夜间在厕所、猪栏迎而祀之,占卜桑蚕,也祈求巧手女红。有的女孩儿还会在无人之处,向紫姑倾诉心事。此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③逐鼠 过去老鼠多,常出来偷东西,还咬坏家里的东西。正月十五晚上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嘴里还得念念有词,告诉老鼠吃了我的粥就不要再偷别的了,否则诅咒它们不得好死之类的。 ④送孩儿灯 过去谁家有新出嫁的姑娘,在元宵节前,娘家会给女儿送花灯。有的亲友也会给新婚不久、还未曾生育的小两口送灯,谓之送孩儿灯,借"灯"与"丁"的谐音送去祝福,祝小夫妻早生贵子,家里人丁兴旺。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特别是娘家给出嫁的女儿,过年之前要送大宫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⑤摸门钉 摸门钉是妇女们的活动,因为目的是求子求偶。正月十五元宵节,妇女们夜游(说是夜游,其实就是擦黑儿的时候)至正阳门(即前门、这是过去走龙车的门),摸一摸城门上的门钉,已婚妇女祈求早生贵子,据说未婚的姑娘们摸门钉能觅得佳婿、早日找到"乘龙快婿"。 其实现在很多活动无法进行,还有一重要原因,那就是时间,人们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很多人没时间"继承传统"。再说了,咱们都知道,国家法定节假日,五一、十一、中秋、清明、再有就是元旦和春节,但正月十五并没有假期。 文/老北京四九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