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话 和一个优秀的企业合作,并试图通过你的下作使他们更为出色,是—件有意义而又非常具有挑战的事情,尤其当它自身和大环境都在经历深刻转变。 我们在各自的工作场所目击并体验着南新技术所引发的社会生态变化。作为一个处在新技术和市场前沿的大型国际化企业,联想所面对的问题具有代表性。而南其企业历史和文化所引发的新与旧、东方与西方的议题也具有普遍的启发性。 效率与创新、工作与生活之间的矛盾将在可见的未来主导工作场所的形态,如何确定一个有效的平衡取决于企业性质、公司文化、技术条件和社会环境等多个变量,没有唯一的答案,而其中最重要的永远是人的因素。 我们一贯秉持对立统一的设计理念,寻求利川和建立矛盾机制,同时相信营造有特定场所感的公共空间是培育场所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关键。借助全程和整体性的设计,希望联想总部能够成为一个兼具城市公共空间开放活力、工作场所秩序和效率、平衡人工与自然、适应当下、面向未来、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园区,员工可视之为家,企业可据之再出发。 透过一期完成的建筑我们可以预见未来园区的全貌,从中可以开始看到我们对联想企业气质、未来发展趋势的理解和诠释,以及设计理念和方法的应川和验证。二期工程的压力依旧存在,有了经验和教训尤其是信心的积累,相信业主和设计团队将不会错失二次机会。设计与企业的双赢是最终的设计目标。 在限制之下,我们可以做什么?怎么做? 项目位于中关村软件园二期,处于一个典型的、开发中的郊区产业园区环境之中,表面空白的场地实际隐含着相当苛刻的控制条件。 项目初始,建设用地被规划道路分割成若干大小不同的区域,几经周折才整合成现在相对完整的两个地块。如何保持园区内部的联系和整体性始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从环境关系看,基地南侧依次是百度大厦与腾讯大厦;北侧有一个大型卫星地面站,对周边建筑有严格的高度控制要求。因此,项目一方面存在相邻的竞争,另一方面又受制于高度限制。 综合规划条件、场地容量、建设规模以及使用功能等各种因素之后,建筑设计并没有多少自由变化的空间,必须以一种接近临界的状态充分利用场地,客观上排除了众多富于变化和表现性的布局选项,而将关注点引导到更基本的功能性问题。相应地,联想用户对于项目的预期是获得一个高效而舒适的工作环境,一个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建筑,而不追求令人惊叹的短期效果,这给了建筑设计一个相对平实的定位和出发点。后续的过程证明这个策略并不完全是一个被动选择,而是联想企业文化的自然导向。 这个紧凑的、功能性的平面格局为工作场所的效率提供了基本的保证,但这显然不是一个工作场所的全部。与此同时,我们将眼光和重点转向了内部公共空间。 今天的公共空间已经不再简单是办公空间的平衡和补充,多元化、多功能和个性化的公共空间被认为是现代工作场所和传统工作场所的分水岭,标志着从效率优先向创造力和活力导向的模式转变。工作场所和公共场所融合交汇的趋势日趋显著,两者之间的对比更加鲜明,同时也更加模糊。 这个园区相比于以往的联想办公场地,大幅提升了公共空间的比重和功能。在空间上并未排挤工作区域,而更多是通过填充办公单元之间的剩余空间形成一系列内外庭院。办公空间和公共空间基本形成图底反转关系,这也可以说是项目限制条件下的一个衍生策略。 这样我们同时获得了高效的办公空间和充足的公共空间,并通过填充空隙的方式获得了虚实相间、分散均好的建筑格局。黑白分明的图底关系确定了工作空间和公共空间这对基本矛盾,设计的难点和瓶颈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的强烈对比之上重建内在的关联。 在一个理想的工作环境中,工作与生活,或是效率与创意,应该是相互关联,而不是分裂的。不论在自己岗位上工作,或在公共空间交流、休闲、运动,都是企业生活的一部分,即一个人的两种行为模式。转译到空间上,就是一个场所,两种秩序;体现到建筑上,则是一个形式,两种构成方式。 由儿时游戏引发的创意 表达同一事物在两种对立状态之间的转换,可以有多种形式。这个建筑的形式启示来自儿时记忆里的撒棒挑棍游戏:将一把小木棍整齐地抓在手中,然后放开任其散落在地上,再一根一根挑出来。这个多少与构建活动相关的简单操作,很直观地表现出集约规整与自由释放两种状态,这个简单的形式逻辑被直接转译到建筑上。 建筑具有绵长而规整的立面,利用这个特征把立面分解为若干整齐叠放的水平条带,再把这些深浅不一的黑白条带以松散随机的方式投放到开放空间中。通过同样线条的不同排列方式,用同一个元素"编织"出两种性格迥异的空间,并分别成为其视觉标识,希望能像那个游戏一样,对人员在空间中的行为具有同样直观的建议和引导性,让人能够自然辨识和出入紧张工作和放松休闲模式。 这些设想在整体尺度上基本得以实现并接受了初步的效果检验,但是两种模式在微观层次上的渗透和互动仍有欠缺,比如工作区域的小型公共空间不足,在公共区域中灵活和移动的工作方式仍不普遍。部分原因可以归结于设计工作划分和技术限制,但也反映出认知的局限。这不仅是如何保持设计整体性和完成度的问题,也是对趋势的理解和判断问题。目前这些貌似零星、局部的微小空间恰恰可能是改变未来工作场所形态的爆发点。当然这个尺度上的工作本身完全可以是动态的和自适应的,并不需要一次到位,更不可能一劳永逸,而应该通过使用者的参与,甚至自己动手的方式,在理解这个建筑的整体设计逻辑的基础上,应用一套方法"程序",根据各自不同和变化的使用需求,发挥想象力来布置多种多样的"末梢"和"自为"空间,这样或许更有意义。 "联想"的特质决定其建筑的呈现 成功的跨国企业有一些共同的特质,他们不仅能够把多元化资源整合在一起,而且又具有足够的凝聚力,使员工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与此同时,通常又能保有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这是我们的企业需要学习的,也是我们的设计所期望起到的作用。 为一个企业设计办公总部,当然要了解它的企业文化。联想是一个从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国际化企业,在日常经验里给人务实、稳健而不乏企图心的印象。但是我们需要对它有更深入的理解,不仅要追溯以往的成长历程,更需要放在动态的当下做实时的观察,而且不可避免地要触及东西方文化差异的议题。这也使围绕这个项目的各种设计探究具有一定典型性和普遍意义。 新科技正在导致市场快速转型,企业面临重新定位和再发展的压力和机遇,领衔全球PC行业的联想也不例外。在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里,有所成就和积累的大型企业更需要在守成与创新之间做出抉择或平衡。这样一个矛盾贯穿于设计过程始终,成为设计的基调。就我们的观察和理解,联想具有创新的基因,但没有激进的文化;渴望领先,但不追随时尚;谋求长久发展,而不排拒变革;有相对封闭的体制,又有开放的心态。这些特点,可能代表了相当一些在中国背景中发展起来的企业。但是,所有这些又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事实上,这个企业一直在变化,我们的设计定位也一直处于进行时。这种动态过程是现实的真实反映,但是对于建筑设计则是相当大的挑战。对立统一、整体均衡、适度超前、预留空间,既是设计理念,也是工作策略、支点,还是公共空间。 大到城市,小至建筑,公共空间是场所活力的触媒和载体,好的公共空间不会过时,不仅能够带动环境品质的整体提升,而且使其具有超越时间和特定功能的长久生命力。这个设计里我们特意加大了公共空间的比重,增强其功能性和开放性。面对各种不确定性,预留未来变化的可能。希望在任何使用情况下,都具有活力与吸引力,并且是对城市开放的。这不仅是出于企业发展和员工福祉的考虑,更有关建筑环境作为城市公共资源的可持续性。 "绿色"联想 当"绿色"成为新格调,"可持续"成为新"主义"的时候,也许该是把原本对建筑的基本要求放回到应有位置的时候了。 节能减排是企业社会责任之中的一项,也是建筑设计的基本工作中的一项。联想总部项目有绿色目标,但绿色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是标签。毋庸讳言,绿色与成本可能是一对矛盾,绿色与舒适可能也是一对矛盾,所谓绿色的技术、材料与绿色的结果可能并不匹配,局部的绿色效果与整体、综合的环境效益也未必是一码事。在这个问题上,还是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依靠理性,应用常识,因地制宜。 联想园区的总体格局和建筑围护构造是由功能性和被动节能原则主导的。建筑的进深、空间的比例取决于对自然采光的研究;所有空间都具备自然通风的条件。天窗的比例和分布使大部分内部空间可以在正常情况下依靠自然采光。自然通风与排烟的结合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但是北京外部空气的"正常情况"使得自然通风原则受到一个特殊的挑战,也可能成为一个地域性因素影响建筑形态和催生新技术的非常事例。 按照惯例,建筑物尽可能争取南北朝向,宽银幕式的采光窗保证开阔的对外视野。在一些不可避免的东西向位置,遮阳隔热与良好景观成为一对矛盾,必须借助玻璃性能和遮阳百叶,通过一些技术手段解决。 一些不可见的技术应用包括:采用智能系统控制空调按需制冷。该系统运用现代热工检测技术,结合先进的计算机模拟技术、系统集成技术和变频调整技术,针对空调区负荷变化实现调整实际制冷量,既满足空调区域舒适性要求,又能最大限度地节约能耗。节能光源以及智能控制系统可根据不同时间、不同场景进行光源照度的控制,比传统光源节能30%。同时,园区内50%的生活热水来自屋面的太阳能系统。 除了功能和技术上的意义,"绿色"更是一个核心的设计概念和可感知的空间效果。在设计中,与工作空间相对应的公共空间以景观空间的形式出现,自然的绿色对于营造健康、放松和有活力的公共空间同时具有实质和象征意义。现实中仍存在相当差距,希望在后续建设中有所弥补和加强。 绿色空间不仅作用于感官,更可以影响到空间的使用方式和价值。通过下沉和内外联通的景观空间,地下空间得以摆脱黑暗封闭的形态,具有与地上一样的价值和功能性,成为公共空间的立体延续,结合各种服务休闲设施,演变成工作之余放松身心、补充能量、喜闻乐见的社区空间。我们期望获得更广义上的工作场所的可持续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