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江南和江东到底是不是同一个地方


  "到了这时,淮南人仍保留着悍勇的风气,生活在平原河网地区的江南兵却已是出名的不善战。
  NO.175
  方唐镜/文
  傻傻分不清
  —
  校/一条人文主义狗 画/捕风者 图/地缘谷
  中国东南在长江以南的地区,一般被我们称作江南。然而这一区域也被称作江东,这是因为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江南在淮南之东。江东并非完全与江西相对,江西是广义江东的一个组成部分。
  江东与江南
  ﹀
  在唐之前,江东的使用频率要远高于江南,譬如项羽"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东吴立国于江东。
  曾经彪悍的江东
  江南和江东的文化意蕴也有很大差异,江东给我们以刚劲悍勇的感受,而江南却让人感受到水乡的柔婉。这无疑与随着经济发展,东南地区民风的转变有很大关系。
  古代东南地区民风劲勇好武,《汉书》地理志载东南风俗云"吴、越之君皆好勇,故其民至今好用剑,轻死易发",《郡国志》也说"吴俗好用剑轻死,又六朝时多斗将战士"。吴越两国都是东周列国中一度称霸的强国,秦末汉初的战乱中项羽麾下的江东子弟也迸发出了惊人的战斗力,到了三国时,江东子弟虽然锐气有所削减,但仍能够"坐断东南战未休",东晋南朝时,江东政权也能够屡屡北伐,并多次取得胜利。
  乌江自刎
  ﹀
  由于黄河流域的文明发展起初快过长江流域,而以长江流域而论湖北地区开发又早于江东地区,在春秋战国时江东被视作蛮荒之地,人民彪悍善斗,勇不畏死。
  不过江东处于亚热带,濒临大海,河网密集,降水量充沛,气候宜人,粮食一年两到三熟,产量高,自然灾害少,且有鱼盐之利。因此随着开发程度的提高,江东地区逐渐成为中国最富饶、人口最密集的地区。
  长江中下游平原
  ﹀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江东文化快速发展,安逸享乐的气氛使得人们的尚武精神逐渐减退,不复往日的彪悍。
  贞观元年(627年),唐太宗李世民分天下为10道:关内道、河南道、河东道、河北道、山南道、陇右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和岭南道。
  随着江南道这一地方区划的推出,江南这一称呼也就在使用频率上远远赶超了江东。在唐朝,江南成为朝廷的重要粮食供给地,整个关中都仰赖东南粮船。到了这时,淮南人仍保留着悍勇的风气,生活在平原河网地区的江南兵却已是出名的不善战。
  不过,江东多山地丘陵,生活环境较恶劣的山民往往能长期保持其质朴刚劲的风俗。汉末三国时安徽南部、江苏东南部丹阳郡(安徽黄山就在其中)的丹阳兵以善战著称,即便是到了明代,浙西丘陵所出的义乌兵就以勇猛无前著称,处州(今浙江丽水)兵也很善战,在抗倭战争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到抗日援朝战争和抗击后金时,来自浙西丘陵的浙兵仍多有勇猛表现。
  江南是否大于江东
  江南的地域范围,似是大于江东,因江东只包括长江中下游的东南地区,而整个长江以南都可称作广义的江南。
  秦末战争、楚汉争霸时的江东地区范围最小,仅包括鄣郡(汉代改名丹阳郡)和会稽郡,即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这是吴越故地在江南的主体部分。而浙江南部的东瓯国和福建的闽越国,秦王朝都没有有效管理,只是羁縻统治。直到汉代,东瓯和闽越之地才被汉王朝所消化。
  汉末三国时,孙策平定统一江东六郡,即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包括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江西和福建。这是最流行的江东范围。
  孙策(175—200年),字伯符,吴郡富春人。
  东汉末年割据江东一带的军阀,孙吴政权的奠基者之一。
  《三国演义》称其武勇犹如霸王项羽,绰号"小霸王"。
  ﹀
  江东六郡
  ﹀
  江南这一概念的提出,早于唐江南道的设立,东晋南北朝时,北人就多称南方王朝为江南。《隋书·杨素传》提到"江南人李稜等聚众为乱"。此时江南泛指长江以南,是个地理方位,没有明确的地域区划。
  唐代前期的江南道则极为广大,贞观元年(627年)始设的江南道道治越州(今绍兴),辖区包括今江苏南部、江西、浙江、湖南及安徽、湖北之大江以南、四川东南部、贵州东北部之地,即大半个长江以南。
  不过,唐前期的道并非行政区,而是监察区。到了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为黔中道、江南西道和江南东道,主要在贵州的黔中道被从江南分出来,但本属汉代荆州的湖南仍在江南西道当中。
  安史之乱后,诗人杜甫重逢旧友李龟年,作诗云《江南逢李龟年》:"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研究杜甫诗的学者认为杜甫此诗写于天宝之后,作于潭州(今湖南长沙),也即此时唐人观念中的江南包括湖南地区。
  杜甫
  ﹀
  安史之乱后,地方权限增大,道从监察区渐渐转变为行政区,由节度使、观察使管理。中唐以后,江南西道一分为三,自西至东依为湖南道、江南西道、宣州道。宣州道相当于今皖南地区,后改称宣歙道。自此,湖南被排除出通常观念上的江南地理范畴。
  中唐之后,人们观念中的江南范围继续缩小,且并不固定。甚至有时专指江南西道,陆羽《茶经》卷下《八之出》中并列谈到浙西、浙东、江南三个概念,则江西竟也被人单指为江南过,不过江南西道更多时候被称作江西,也是当代江西省的名称来源。
  《茶经》书影
  ﹀
  但中唐之后,江南更多指指浙东、西和宣歙三道,即安徽东南部、江苏南部和浙江。福建因乾元元年(公元758年)设为福建道,被排除出江南范畴,这个定义的江南地区,已经小于原来的江东六郡了。
  现代的江南则一般指今上海、浙江、江苏南部、安徽南部、江西东部和北部等长江中下游以南地区,因这一范围由水道将平原连接起来,而又无大江阻隔,文化习俗较为接近。而由武夷山、浙南群山与江南隔开,风俗和江浙地区大不相同的福建则一般不被视作江南。这个定义下的江南,仍要小于汉末以来的江东概念。
  因此,我们并不能一定说江南范围大于江东,实际上一般观点下的江南,范围比起江东还要小一些。
  行省制时代的江南
  从元朝开始,中国的行政区域划分进入了行省制时代。比起宋代的路,行省一般要大得多。元朝行省尤其广大,安徽南部、江苏南部、浙江、福建都被划入江浙行省。
  但自唐以来,福建与江南地区表现出严重的区域脱节,除了地理隔阂之外,文化、方言、习俗都有非常大的差异。在唐之前福建开发程度低下,依附于江东地区,这个问题尚不明显。元朝这样设置行省,管理上则必然会带来很大的困难。因此明朝又设立了福建行省,将福建从江浙地区恢复出来。
  福建武夷山
  ﹀
  明代的南直隶行省则非常广大,基本覆盖今天的安徽和江苏,即淮南、淮北和江南的广袤地区。
  江苏南部和浙江的分立,最早可以追溯到吴越对立带来的文化习俗差异,后来会稽在秦汉到南朝的东南地区一直都是难安易动之地。五代十国时期南唐和吴越国的对抗又加重了这种对立。但直到宋代,除了建康(今南京)被划入宣歙道之外,江苏南部大部分地区仍属于浙江西道,这里的浙西指钱塘江(又称浙江)以北,原因与江东得名相同,钱塘江向东北方向流入海。
  钱塘江
  ﹀
  朱元璋将苏州、常州、镇江、松江(今上海市)纳入南直隶行省,显是要以这些地区的富饶,强化京畿行省的实力,因为明初首都定在南京。由此江苏和浙江的边界基本确定。
  入清之后,拆分明代南直隶,如果按照地理界限,应是以淮河、长江为界,将南直隶分为三省。但如果如此的话,这三个行省将会显得过于狭长,很不美观。加上出于制衡的考量,南直隶行省被南北向一切两半,形成了当代的安徽省和江苏省。
  小结
  江东和江南在地域上大同小异,基本都指长江中下游的东南地区。然而两者的意象却大不相同,江东饱含金戈铁马的征伐之气,江南则充满水乡的幽美婉约。
  金戈铁马
  ﹀
  幽美婉约
  ﹀
  两晋以来,北方的衣冠大族纷纷南渡,给江南带来了文教之风,改变了风俗,而江南地区本身地方富庶,人民投入到农耕的时间长,文化和娱乐也更兴盛,久而久之,尚文风气极为强烈,尚武风气竟变得不如北方甚多。
  衣冠南渡
  ﹀
  然而一个地区的作用,当然不能仅以军事来评价。由于地缘上的优势,自唐以来,江南财富就转运四方,滋养各地,江南地区做出的文化贡献同样不可估量。而且从唐朝到近现代,江南某些地区仍然出产优质的兵源,不在北方猛士之下。江南人两三千年来为中国做出的经济、文化和军事贡献,值得我们去肯定。
  参考资料
  唐五代江南史研究的若干问题 . 张剑光
  布局天下 . 饶胜文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网站目录投稿:大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