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生活 - 生活常识大全

遵从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莫把孩子当工具


  孩子从降临人世的那一天起,就被家人寄予无限希望,但同时也成为了很多人的"工具"。
  在中国,独生子女的父母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组成一个亲情团队,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同时这种爱也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特别是上了学,在社会和升学压力下,一些家长对孩子的爱常常处在两个极端,一方面做孩子们吃喝拉撒睡的奴仆,另一方面做孩子学习的强权。孩子成了家长自由支配的工具,一切按照家长的意愿发展。一切影响分数的兴趣与才干,哪怕有利于孩子的全面发展,都可能被父母视为缺点。一旦孩子分数与家长的期望有落差,他们就感到失望和沮丧,甚至是责骂。还有些家长虽在孩子学习上没强加压力,但抱着"为孩子好"的动机,不管适合与否,总将自己理想的框框套在孩子身上。他们很少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即使移居国外,中国父母对孩子的爱依然偏向于居高临下的强权。我们不能否认每个家庭都有独特的教育理解和支配权力,也不能简单评判其教育方式的优劣,但这种爱里难道没少点什么?
  其实,不管是生身父母还是监护人,都要尊重孩子与生俱来的生存权、健康权、快乐权等,但是时至今日,仍有很多中国家长将孩子当做自己的私家"工具"来使用。《劳动法》规定劳动者有休息权,幼小的孩子虽然也在进行脑力劳动,休息权却常常被无情侵占。每天放学,当老师们劳动一天回家了,家长劳动一天回家了,而孩子的回家作业才刚刚开始。没有加班费,因为"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为了老大不伤悲,孩子只能从小就伤悲,这就是中国家长的理念。
  商业极其发达的美国社会对青少年教育有两点值得借鉴:其一是绝大多数的公司都不把儿童作为商业开发的对象,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都是对孩子免费开放,教科书是循环使用的,不要孩子去买,只有特殊技能学习才需要付费;其二是孩子的负担与年龄相称,不超前教育、不过度教育。这并不是说美国教育只是让孩子快乐而不重质量,美国的孩子的负担和劳动量是随着年龄加码的,而我们却相反。中国家长认为幼儿园不提早进行汉语拼音和数学运算的学习,可能就上不了好的小学,小学不勤奋,可能就上不了好初中,初中不勤奋就上不了好高中,以此类推,然后家长就会说,"孩子,等你考了好大学,你就可以尽情地玩了,我再也不管你了。"20岁,正是身强力壮、风华正茂的时候,"老大不伤悲"了,因为他从6岁就开始伤悲,12年的伤悲换来的是4年的放松。有人曾经这样来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教育:中国孩子小学累、中学苦、高中拼、大学混,玩耍的年龄被逼学习,学习的年龄只想玩耍;美国孩子是小学玩、中学混、高中学、大学拼。玩耍的年龄就玩耍,学习的年龄就发奋学习。小学、中学阶段中国学生一般都优于美国学生,进入大学阶段,美国学生不但能迅速超越中国学生,而且在创造性和执着精神等领域可能长期领先。
  爱孩子,首先遵从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尊重孩子的心灵。孩子不是家长的私有财产,不是学校的竞争武器,也不应该成为商家的创富金矿和必争之地。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民族的希望,对孩子要爱,也要尊重。
网站目录投稿:碧芙